《“开门红”成色如何?四大报力挺A股“芳华”,缺领涨龙头也难绽放!》: “开门红”叠加“三连阳”,A股的“芳华时代”好像在部分媒体的笔下和投资人心中真的来了。自从监管层强调“提升资本市场政治站位”之后,作为喉舌的“四大报”是不遗余力的为之鼓而吹。作为“开年盛典”,“四大报”相继发文献礼,措辞那是一个赛一个的“伟光正”。但经历了持续下调的行情,短期也确实有技术性反弹的基础。但从中长期看,博览研究员仍然坚持强调,在“大扩容+强监管、去杠杆”双重围困之下,A整体趋势难言乐观,短期的反弹,最多起到修复下跌速率和斜率的作用,即使是此次短线的反弹,也要观察期其是否有真正的“领涨品种”出现,如果有,则沪指有望回到60天线之上发展。否则,有是一次“挖坑、填埋”之旅……
决策参考
四大报用“芳华”形容今年股市,这解释了开门红,也暗喻“红不久”?
【研究员】:柏双
比较有意思的是,证券日报和证券时报的新年献词都借用了近期正在热映的冯小刚破十亿力作《芳华》:前者的表述是,“2018,开启A股的芳华时代”,后者则用了更加简洁的“芳华2018”,从字面上来看,这似乎非常鼓舞信心!但是,正如博览研究员对节后行情的界定,是本周会反弹,但不会改变中长期下行趋势的观点一般,看过《芳华》这部电影的投资都知道,《芳华》的开局的确很欢快绚丽,但结局很惨淡唏嘘,主角最后都算没好下场,又是个没有明确主题意义的X片(到底是怀旧?批判文革?战斗激情?还是人性拷问?),所以,用“芳华”来形容2018年的股市,到底是想说,还是想说未来会越走越差?在现在上下一片歌功颂德的声音下,希望四大报不是又老司机上路玩套路……
【博览财经研报】2018年第一个交易日(1月2日),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联袂”上涨,迎来了A股新年“开门红”。上证综指上涨1.24%、深证成指上涨1.25%、创业板指上涨0.97%。而在外盘,隔夜美股三大指数也是高开高走,道指开盘涨超百点,隔夜油价刷新两年半高位,黄金站上1310美元/盎司关口,将创2011年以来最长连涨天数,美债收益率集体走扬,美元指数继续下行,这无疑都给投资者带来了一个好彩头,显著地改善了短线多头预期。在盘后的分析中,对于当日大涨的原因,除了预期情绪,央行春节版降准放水,另外,仍具有相当号召力的四大证券报齐齐发出2018年的新年献词(尤其上证报“信仰新时代 做多新时代”激情豪迈),相信也激奋了一群投资者,影响力不容忽视。
其中,上海证券报新年献词最激情,其写道:
我们携手走进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这个时代的大取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这个时代的大篇章,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是这个时代的大任务。长风必盛于大海,大财富必创造于大时代。2018,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生长,精进,值得期待!
我们携手共创新时代。这时代,需要新动能;这时代,更需要“心动能”。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因为相信价值,方守得核心资产的丰厚收益;因为相信成长,才收获科技股弹眼落睛的回馈。2018,我们相信!相信制度供给将更加友好,相信多门政策更加协同;相信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相信市场准入大幅放宽;相信实体经济暖如春阳,相信民间投资冲破冻土;相信预期更加稳定,相信股市高质量发展……相信我们的相信,值得相信!
我们携手做多新时代。做空可能会挣钱,但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做空祖国的人可以财富恒久,没有一个!深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就得坦然接受她暂时的贫瘠、短时的旱涝、临时的风灾,灌溉她,厚植她,养成她,而不是拔苗助长,涸泽而渔,只求收割她。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让我们铭记告诫,相信新时代,投身新时代,做多新时代,共创新时代!如果一叶障目,放大问题,怀疑这个伟大的时代,终将被时代所弃。
世界终究属于乐观主义者。
而比较有意思的是,证券日报和证券时报的新年献词都借用了近期正在热映的冯小刚破十亿力作《芳华》:前者的表述是,“2018,开启A股的芳华时代”,后者则用了更加简洁的“芳华2018”,从字面上来看,这似乎非常鼓舞信心!但是,正如博览研究员对节后行情的界定,是本周会反弹,但不会改变中长期下行趋势的观点一般,看过《芳华》这部电影的投资都知道,《芳华》的开局的确很欢快绚丽,但结局很惨淡唏嘘,主角最后都算没好下场,又是个没有明确主题意义的X片(到底是怀旧?批判文革?战斗激情?还是人性拷问?),所以,用“芳华”来形容2018年的股市,到底是想说,还是想说未来会越走越差?在现在上下一片歌功颂德的声音下,希望四大报不是又老司机上路玩套路……
事实上,中国证券报的新年献词“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将有效提升”。解读起来也颇耐人寻味。文章称:
2018年将是大有可为的一年。
2018年,宏观经济运行“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调整结构着力“进”。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必将被攻克,一些旧的制度“藩篱”必将被打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国企国资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将取得新进展。环保治污出重拳、推进大数据战略等,指明了投资方向和市场契机。对外开放的层次和范围进一步拓展,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既防“黑天鹅”事件,也防“灰犀牛”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将取得扎实进展。
2018年,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将有效提升,建设富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强国步伐加快。IPO常态化和高标准审核并举,交易所债券融资规模有望扩大,债券市场品种创新积极推进。并购重组制度改革、新三板改革取得新进展。在依法全面从严监管下,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全覆盖,市场生态将进一步优化,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养老金、职业年金等各类长期资金稳步入市,长期机构投资者阵营扩容。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格局加快构建,市场互联互通和放宽证券期货服务市场准入有望提速。
但是,其中,何曾有一句意思是说2018年会有大行情?大有可为不等于股市好赚钱,资本市场强国大代表股市二级市场表现会强!反倒是“IPO常态化和高标准审核并举,交易所债券融资规模有望扩大,债券市场品种创新积极推进……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都明确地指向了对二级市场并不利的一面。
实际上,博览研究员在昨日的内参中明确认为,对本周的四个交易日本身就不用悲观。我们说了,一是经过过去一年的悲观,节后投资者情绪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做多新时代”等种种亢奋鼓噪下,本身就有利于节后反弹;二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央行在2017年12月29日突然意外地做出的春节限定版降准放水数万亿,加上证监会在12月末放缓了IPO节奏,让市场内外流动性预期有所改善。
不过,从中长期大趋势上看,博览研究员还是依然坚持认为所谓“春季攻势”,春节行情之类的,都过于乐观了。一则是央行给银行的“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很快是要还回去的;二则,长期的低迷后,一天的大涨并不能迅速改变预期,还需继续观察。
总之,对于短线就定位在积极抢反弹,赶紧赚,但是期待一定不能太高,加减仓一定要快,随时做好应对调整的准备。
“开门红”成色如何?四大报力挺A股“芳华”,缺领涨龙头也难绽放!
【研究员】:江桥 田文
结论:我们对于当前反弹的定性是“原有利空暂时消散,新增利好刺激”下的反弹。虽然说新的利好算不上很大的利好,但是后面市场的活跃度还是有实质性的提高,市场结构性机会仍然不少,策略上转向积极做多仍无异议。当前指数运行到60天线附近,基于这条均线压力较大,短期内攻破的可能性较小,需要时间换空间。所以上证指数大概率维持在附近震荡。接下来策略上轻指数重个股,对于中小创可以考虑修复性的反弹机会。
【博览财经研报】“开门红”叠加“三连阳”,A股的“芳华时代”好像在部分媒体的笔下和投资人心中真的来了。
经历了持续下调的行情,短期也确实有技术性反弹的基础。但从中长期看,博览研究员仍然坚持强调,在“大扩容+强监管、去杠杆”双重围困之下,A整体趋势难言乐观,短期的反弹,最多起到修复下跌速率和斜率的作用,即使是此次短线的反弹,也要观察期其是否有真正的“领涨品种”出现,如果有,则沪指有望回到60天线之上发展。否则,有是一次“挖坑、填埋”之旅……
自从监管层强调“提升资本市场政治站位”之后,作为喉舌的“四大报”是不遗余力的为之鼓而吹。作为“开年盛典”,“四大报”相继发文献礼,措辞那是一个赛一个的“伟光正”——
《证券日报》新年献词:2018,开启A股的芳华时代
《证券时报》新年献词:芳华2018(愿新年的阳光洒在你身上,温暖你,照亮你的前程);
《中国证券报》新年献词: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将有效提升(气势恢弘的史诗般征程在我们脚下延伸)
最有看点,当属一贯“新潮流”的《上海证券报》:《信仰新时代 做多新时代》这个标题还算“中规中矩”,但细看正文,简直是“霸气侧漏,豪气干云”——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做空祖国的人可以财富恒久,没有一个!
凡养育的必有所得,凡豪夺的终有所损。
让我们铭记告诫,相信新时代,投身新时代,做多新时代,共创新时代!
如果一叶障目,放大问题,怀疑这个伟大的时代,终将被时代所弃。
……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A股的“芳华时代”呢?
博览研究员认为。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问题1:(第一阶段:11月以来的下跌)之前行情为什么下跌?
问题2:(第二阶段:12月的横盘阶段)下跌之后为什么横盘?
问题3:(第三阶段:12月底的三连阳)横盘后又为什么上涨?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
8月底上证攻破3300点后,市场炒作小票仍然很憋屈,监管并没有对中小创的炒作出现放松。所以监管环境并没有改善。而此时监管层仍然靠媒体“空喊”慢牛和增量资金入市。没有甜头,谁愿意进来呢?白马股没有增量资金的推动,小票又继续下行。市场极端分化,注定难穿鲁缟。这样的不安分结构为后期行情回落埋下了伏笔。
随后股市运行数周后,10年期债市收益率创下新高,市场上关于资金紧张的讨论开始加剧,加上A股又陷入了两极分化的存量行情。所以概念在3450点前快速轮动后,终于没了主线旗帜。
行情回调途中,11月17日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出台,万亿资管成了悬在A股头上的一把剑。
11月23日前后,官方媒体多次点评白马股涨幅太大,不利于市场稳定。多数白马相继大跌,小票不能炒、白马不让炒,市场一路败北,下行趋势正式确立。
总结一句话:市场缺钱的情况下,监管层还抑制市场炒作。最后白马、小票纷纷下行。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通常来讲,市场横盘震荡期往往是预期极度迷茫的时候。这次也不例外。
其一,白马股被点名之后,游资机构开始出货。部分白马股开始见顶回落,而部分白马股诸如贵州茅台等还是维持着强势。但是很明显的一点就是
在B阶段这个横盘期,官方舆论媒体没有把目光聚焦在白马股上了,而且白马股的一致性预期开始转弱。正所谓“树大招风”,白马经过一次打压后,也没有之前那么疯狂了。这样一来也不会轻易招到监管层的点名。
其二,几次重要会议纷纷落幕,大的基调还是“强监管、防风险”,并没有超出市场的预期。所以这些“老调重弹”的话对大家来讲已经边际效用递减了。几次大会也都开完了,没什么大的会议有机会在短期内放出利空了。
其三,关于之前提到的“扩容预期”。
虽然说从央行等大BOSS谈直接融资到证监会主动把“提高直接融资”拿到台面上来谈,确实加剧了市场对于未来IPO抽血的担忧。但是证监会说是一方面,做又是另一方面。
最近几周一直维持着较低的过会率,即使报上去了,也临时踢出去,不让过。所以短期看,IPO融资规模还没有“那么吓人”。
所以,一方面没有新的利好出现推动行情反弹,另一方面原有的利空因素又在逐步淡化,所以行情出现了难上难下的震荡横盘。
最后看下第三个问题——
我注意到,在C阶段,热点概念对于市场的反应敏感度大幅提升。佐证了市场到了“跌不动缺利好,有利好就见效”的局面。
25日加快推进医药公司上市融资消息出来后,大批医药次新股强势封板。包括卫信康、华森制药等多家医药次新股出现连续涨停的现象。这在A、B阶段是很少见的现象。
而同样12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公告称新能源免征购置税延期至2020年。马上整个新能源车板块集体暴涨5%左右,安凯客车也是二连板。多家新能源车概念股盘中迅速拉涨停。
这样的局面可以说已经很久未见了,而这也反映出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悲观。大家只是缺乏“普遍性”的利好来点燃整个市场的做多情绪。
而这个引爆的因子就在元旦假期前后出现了。
去年12月29日,央行建立“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也在收盘之后被各路媒体吹捧为“一天之内四次降准,释放万亿流动性”。而从2日开市后市场资金进攻的品种来看,也基本上和上一次央行“定向降准”后直接受益的金融、地产、周期的逻辑极为相似。这也从市场行为上侧证了市场预期对这一消息的积极反馈。
再加上29日收盘后证监会只核发了3家、10亿元的IPO。“双低发行”更是打消了市场对之前“口头上”加快IPO扩容的担忧顾虑。
此外,三大报开市盘前纷纷为新的一年“擂鼓助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短期的市场积极性。
对行情的定性
我们谈完了这几个问题后基本理清了行情的前因后果,现在再来对行情反弹进行定性和进一步研判。
这波反弹是什么条件上的反弹?是利空被消化,而非新的实质性利好出现。
首先,正是因为行情是在原有利空因素淡化下开始走稳,具备反弹条件,叠加央行释放流动性提高市场风险偏好。所以可以看到行情是利空减弱、利好出现下的共振结果。但是对于这次“特辣粉”,我们认为更多是对冲流动性紧张,而非放水刺激。所以本质上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利好效用。所以行情的反弹更多是由于利空变少。
其次,再看延续性的话。我认为在C阶段由于没有太多实质性利好推动,所以反弹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且金融、地产预计持续性不强。接下来要看有无新的领涨旗帜出来,有则在60天线上方震荡,无则60天线下方震荡。行情大概率短中期方向伺机震荡突破60天线,只是需要点时间和热点刺激。
总结
当前指数运行到60天线附近,基于这条均线压力较大,短期内攻破的可能性较小。所以上证指数大概率维持在附近震荡。接下来策略上轻指数重个股,对于中小创可以考虑修复性的反弹机会。我们对于当前反弹的定性是“原有利空消散,新增利好刺激”下的反弹。虽然说新的利好算不上很大的利好,但是后面市场的活跃度还是有实质性的提高,市场结构性机会仍然不少,策略上转向积极做多仍无异议。
焦点透视
除了“开门红”,2018年第一个交易日更多想传递的是这些信息!
【研究员】:杨波
结论:2018年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表现出如下3个情景: 1、从成交量的角度看,全天排名前100的股票中,只有一支是创业板股票,且与经济新动能直接有关的股票不多。 2、从换手率的角度看,全天排名前100的股票中,非次新股不到10支,涨幅排名与上市时间排名呈反向关系(越是刚上市的,涨幅越大),没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 3、从行业和概念板块的角度看,按两种标准排名的各自前10名中,没有与经济新动能直接有关的板块。 由于当下正处于公历的岁末年初之季,也就是大型专业资金重要的调仓时段。故而博览研究员认为,在敏感的调仓时间段,盘面表现出上述情况,至少提示普通投资人这些信息: 1、“避险思维”或仍是2018年市场主流思维。 2、2018年的A股仍是一个分裂的市场。 3、对于强调2018年A股将出现风格转换的市场观点,普通投资人需要将信将疑。 4、由第2点和第3点,投资人应该对那些动辄描绘整体美好前景的市场观点保持的距离。
【博览财经研报】2018年1月2日,A股在2018年的第一个交易日。中证A股指数和上证综指都以跳空的阳线收盘,成交量还过得去。同期,港股也走得不错,恒生国企指数的涨幅超过了恒生指数的涨幅。一片四海升平的情景。
浏览过一片花团锦簇之后,将视线转移到个股之上,便可发现如下3个情景:
1、从成交量的角度看,全天排名前100的股票中,只有一支是创业板股票,且与经济新动能直接有关的股票不多。
2、从换手率的角度看,全天排名前100的股票中,非次新股不到10支,涨幅排名与上市时间排名呈反向关系,没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
3、从行业和概念板块的角度看,按两种标准排名的各自前10名中,没有与经济新动能直接有关的板块。
由于当下正处于公历的岁末年初之季,也就是大型专业资金重要的调仓时段。故而博览研究员认为,在敏感的调仓时间段,盘面表现出上述情况,至少提示普通投资人这些信息:
1、2018年首个交易日显示,市场中的非短期资金目前的仍以“避险思维”为主,“避险思维”或仍是2018年市场主流思维。
2、A股中,大型机构与非大型机构投资力量间,尚没有出现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影响。2018年的A股仍是一个分裂的市场。
3、要么A股不是一个能反映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市场,要么资金对中国经济结构在2018年出现重大决定性转型并完全确定。而不论是哪种可能都说明,对于强调2018年A股将出现风格转换的市场观点,普通投资人需要将信将疑。政策鼓励创新,是我们“将信”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创新”行为本身有偶发性,我们不完全排除在2018年,某种技术、经营模式的创新出现重大质变。
4、由第2点和第3点,投资人应该对那些动辄描绘整体美好前景的市场观点保持的距离。
2018年首个交易日A股的3个情景
图一:1月2日A股成交量前100名的股票
图二:1月2日A股换手率前100名的股票
图三:1月2日A股行业板块涨幅前10
图四:1月2日A股概念板块涨幅前10
从上述四张图中可以看出:
1、从成交量的角度看,全天排名前100的股票中,只有一支是创业板股票,且与经济新动能直接有关的股票不多。
2、从换手率的角度看,全天排名前100的股票中,非次新股不到10支,涨幅排名与上市时间排名呈反向关系(越是刚上市的,涨幅越大),没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
3、从行业和概念板块的角度看,按两种标准排名的各自前10名中,除低碳概念板块外,没有与经济新动能直接有关的板块。
“避险思维”或仍是2018年市场主流思维
当下正处于公历的岁末年初,也就是大型专业资金重要的调仓时段。从最基本的交易逻辑来说,调仓行为的产生,源于对标的预期的改变。这包括两种思维:
1、认为某类或某支股票未来的涨幅不大,而别的板块或个股涨幅大。
2、认为某类或某支股票未来的下跌可能性小。
以上两种情况看似是同义反复,但第2种所反映的,是一种立足性“确定性”的思维,或者说“避险思维”。
根据前述所总结的A股的3个情景,博览研究员认为,2018年首个交易日显示,市场中的非短期资金目前的仍以“避险思维”为主。
我的理由是:
对于2017年有股市,市场的一个共识就是:在强监管政策环境下资金因“避险”而在大盘蓝筹股上集中,从而使市场出现“二八分化”。同时,由于IPO上升为政治高度,使得次新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避险”成份。
成交量前100名的股票中,很多是2017年涨幅榜中的热门大盘蓝筹股。这构成我们认为“市场中非短期资金目前的仍以‘避险思维’为主”的一个理由。
换手率前100名的股票主要是次新股,而参与次新股交易的,一般不是中长期资金。这类资金高度集中于次新股,本身就是“避险思维”的表现。此外,这类资金不决定趋势,但在市场出现趋势性交易特征时,会放大趋势。而这100支股票中,又没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说明这类资金目前不认为市场有行业板块性交易趋势。这构成我们认为“市场中非短期资金目前的仍以‘避险思维’为主”的另一个理由。
将行业板块和概念板块前10放在一起,可以看出,除低碳概念板块外,没有与经济新动能直接有关的板块。这种情况与2017年类似。这构成我们认为“市场中非短期资金目前的仍以‘避险思维’为主”的第三个理由。
事实上,1月2日表现出来的交易的情况,契合了2018年金融业的基本政策环境: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三大攻坚战”,第一个就是防范重大风险,金融风险列首位,强监管的基本政策基调明确了要保持3年。
2018年A股仍将“分裂”
除上述“避险思维”本身必然导致市场“分裂”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看到2018年A股仍将“分裂”。
将成交量前100名的股票名单与换手率前100名的股票名单放在一起,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个名单中,重合的个股几乎没有。
套用前述对资金所做的中长期和非中长期的划分,以及对非中长期资金特征的概括,上述现象说明,A股中存在着两种交易风格不同的力量,且没有出现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影响。
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两类资金力量可以用模糊的方式来划分成,大型机构力量与非大型机构力量,后者包括私募、不同资金理的个人投资者。
不论如何划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A股存量资金在投资风格方面明显分裂,2018年A股仍将是一个分裂的市场。
与“风格转换”和“整体美好”的观点保持距离
或许有人认为,成交量前100名的股票中大盘蓝筹居多,与相关股票本身的流通盘规模有关。
对此,博览研究员不否认。但这种观察恰恰说明,要么A股不是一个能反映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市场,要么资金对中国经济结构在2018年出现重大决定性转型实际并不看好。
而不论是哪种可能都说明,对于强调2018年A股将出现风格转换的市场观点,普通投资人需要将信将疑。一方面,政策鼓励创新,是我们“将信”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创新”行为本身有偶发性,我们不完全排除在2018年,某种技术、经营模式的创新出现重大质变。但是,“不完全排除”的另一面就是“确定性不足”,所以我们“将疑”。
结合对2018年A股“分裂”以及对“风格转换”将信将疑的态度,我们认为,投资人应该对那些动辄描绘整体美好前景的市场观点保持距离。
A股融资环境一年多时间几经变换 隐射2018年A股另一风险
【研究员】:杨波
结论:回顾A股一年多来对融资环境构建,监管层在政策执行层面展现了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既表现在IPO融资经历了从加速到创过会率新低,再到平均融资额创历史新低,也表现在再融资在2017年经历截然不同的两个关年。种种波折变换之中,虽饱含着监管层克服困难落实决策层决策意图的苦心,但同时,也突显了监管行为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不可避免的会使市场对监管层甚至高层对于A股甚至经济全局的政策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从而不利于市场的平稳发展,这构成了2018年A股的另一个风险。
【博览财经研报】2日消息,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主管合伙人林怡仲指出:“鉴于新成立的发审委的上市审核倾向更为严谨、严格的趋势,我们预期2018年A股IPO仍会保持活跃,但节奏会比2017年有所放缓,预计2018年全年A股IPO为300-350宗,融资规模为1800亿-2000亿元。”
以普华永道为代表的“四大”一直有在年终岁尾以及年中这两个时间段对媒体发表IPO市场预测的习惯,虽然大多数时候,其预测只不过是对现状的复读,这些机构也毫不改变这种“秀”法,而我们的一些媒体也一直乐此不疲的将之刊登为新闻。显然,“功夫”在新闻纸之外。
正因如此,博览研究员对“四大”一直没有好感,但这次,其观点部分的展现了A股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融资环境几经变换的一部分,正好为博览研究员今天要谈的这件事件充当了“引子”。
博览研究员认为,回顾A股一年多来对融资环境构建,监管层在政策执行层面展现了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既表现在IPO融资经历了从加速到创过会率新低,再到平均融资额创历史新低,也表现在再融资在2017年经历截然不同的两个关年。种种波折变换之中,虽饱含着监管层克服困难落实决策层决策意图的苦心,但同时,也突显了监管行为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不可避免的会使市场对监管层甚至高层对于A股甚至经济全局的政策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从而不利于市场的平稳发展,这构成了2018年A股的另一个风险。
一年半中IPO工作走过5个阶段,个别阶段间反差明显,市场预期出现分歧
无论是完成IPO的企业数量还是融资规模,2017年都是近几年以来的最高峰。2017年,两市共迎来438家新上市公司,这一数字创出A股市场历史新高。不过,除招商公路、上海环境两家公司外(未发行新股),436家IPO公司累计IPO融资2301亿元。2014、2015、2016三年完成IPO企业的数量分别为125家、224家、248家,募资规模分别为668亿、1578亿、1633亿。
可以说,2017年的IPO,是A股历史上不折不扣的超常规的IPO。但它只是2016年7月以来强势IPO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自2016年7月起开始的超常规IPO,共有5个阶段,具体如下:
很明显,第1至第3阶段,与第5阶段,在IPO发行力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以至于投资人现在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市场对于2018年的IPO工作存在着不一致的预期。其中,既有如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自十九大之后所判断的,认为IPO工作已上升到政治高度,当前出现的过会率下降只是阶段性现象,IPO大扩容的基调不会变;也有如普华永道那样,认为其节奏会放缓、融资规模会下降。
再融资先抑后扬,“A股出血点”的帽子似乎要摘了
如上表所示:
2017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再融资规模的差异十分明显。与之相“合拍”的,是同期在官方主导下,官媒对“再融资”的定位有着明显的反差。
2017年2月起至2017年6月,以新华社、证券四大报为代表的官媒,以“A股出血点”定义再融资。这使得2017年1月份至5月份,A股的定增规模分别为1309亿元、581亿元、718亿元、489亿元、119亿元。而,WIND数据显示,2016年平均每月定增发行规模约为1507.7亿元。
6月17日,重大变化发生。证监会刘士余主席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上说:“证券公司不能只盯着承销保荐,更要在并购重组、盘活存量上做文章,为国企国资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创新催化等方面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加快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在此之后,新华社、证券四大报为代表的官媒,再也没有将再融资说成“A股出血点”,定增、可转债、配股这三种再融资模式较上半年出现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定增批文的发放速度明显加速。2016年年底至2017年6月17日前,定增批文的发放最长要等半年。6月17日,这个时间逐渐缩短至2个月
另一方面,可转债审批改革落地,从10月底起,可转债融资迎来高潮。(如下表)
很明显,再融资在2017年的上下两个半年,渡过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季节。但都是在落实决策层同一要求的口号下出现的,也是监管层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条件下创造的。
结论
2016至2017年,是证券业监管层在A股成功践行“讲政治”的两年。在推动A股作为重要直接融资平台向实体经济“输血”方面,如上所述,证监会做了大量工作。但其中,不同政策执行阶段之间的反差也是有目共睹的。
换言之,监管层在政策执行层面展现了极大的“自由裁量权”。种种波折变换之中,虽饱含着监管层克服困难落实决策层决策意图的苦心,但同时,也突显了监管行为的不稳定性。
2017年2月10日,2017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在证监会机关召开,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发表讲话。他指出,“证监会重视政策预期管理,注重与社会各界、媒体的沟通,针对问题及时有回应,去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47场,处理了一批证券公司、分析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行为,今年这块还要加强。”
可见,监管层深知稳定市场预期对于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性。
然而,如上所述,监管行为的不稳定性,已经不可避免的使市场对监管层甚至高层对于A股甚至经济全局的政策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势必不利于市场的平稳发展,从而构成2018年A股的另一个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