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首席证券内参 2017.12.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2 09: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个月逾16次强监管密集攻防:预防2018年真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从大的监管格局来看,2018年可能才是真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的关键时期。毕竟,2017年,监管层并没有触碰“打破刚性兑付”这一“敏感环节”,而从近期譬如处置ICO、现金贷的措施来看,决策层似乎有意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开始尝试“打破刚性兑付”,而这在这种背景下,一旦“刚性兑付”在2018年被打破,市场风险还会不会像今年11月份这样得到较好地稳定,恐怕还是未知数。对于股市而言,也仍然是一个不得不需要防范的风险!
粗略统计,自11月中旬以来,“一行三会”至少在强监管上打出了“16记重拳”,但如此密集的攻防战,却并未像4月打击炒作“雄安概念”那样,引发后续“处置风险引发新的风险”,市场尚未出现大的“风险失控”,但中长期行情却并未就此“平安无事”,由于大扩容的压力,中长期行情仍然堪忧(详见今日《这很可能是个“很长的”A股寒冬,投资人要准备经受“长期煎熬》相关分析)。而“打破刚性兑付”恰恰是2018年的又一大“不确定性风险”!
《这很可能是个“很长的”A股寒冬,投资人要准备经受长期煎熬:在IPO“无痛抽血”的假象,最终“榨干”其他所有板块的最后一滴血(资金)之前,新股仍然能够发得出去!而代价就是其他板块、概念都将罹患“败血症”!这种格局下,大多数普通投资人是很难赚到钱的。由于现行新股发行制度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完成“大扩容政治任务”,因此大扩容很可能是会“长期存在”的,我们面临着一个“漫长”的寒冬……
博览研究员认为,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设计“从制度上保障了”新股“不破发”,从而极大延长了IPO扩容的持续性。这意味着,即便A股其他所有概念都“死亡”,在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保护”之下,炒新股的“超额收益”也将是“最后一个倒下”的!
于是乎,想要打破“日益增加的大扩容压力,对日益减少的资金的压榨”,借助“新股破发、IPO发不出去”,来改变大扩容的“既定方针”,就显得尤为艰难!也因此,投资人,不要幻想“行情拐点”(结束中长期的下行格局)能够加速到来!



博览视点




1个月逾16次“强监管”密集攻防:预防2018年真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
【研究员】:陈果 田文

结论:监管层果然是总结了4月的“经验教训”,在“金稳委”的统一协调之下,11月的“监管小高潮”并未引发新的风险扩散。但从大的监管格局来看,2018年可能才是真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的关键时期。毕竟,2017年,监管层并没有触碰“打破刚性兑付”这一“敏感环节”,而从近期譬如处置ICO、现金贷的措施来看,决策层似乎有意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开始尝试“打破刚性兑付”,而这在这种背景下,一旦“刚性兑付”在2018年被打破,市场风险还会不会像今年11月份这样得到较好地稳定,恐怕还是未知数。对于股市而言,也仍然是一个不得不需要防范的风险!


【博览财经研报】监管层果然是总结了4月的“经验教训”,在“金稳委”的统一协调之下,11月的“监管小高潮”并未引发新的风险扩散。但从大的监管格局来看,2018年可能才是真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的关键时期。毕竟,2017年,监管层并没有触碰“打破刚性兑付”这一“敏感环节”,而从近期譬如处置ICO、现金贷的措施来看,决策层似乎有意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开始尝试“打破刚性兑付”,而这在这种背景下,一旦“刚性兑付”在2018年被打破,市场风险还会不会像今年11月份这样得到较好地稳定,恐怕还是未知数。对于股市而言,也仍然是一个不得不需要防范的风险!
粗略统计,自11月中旬以来,“一行三会”至少在强监管上打出了“16记重拳”,但如此密集的攻防战,却并未像4月打击炒作“雄安概念”那样,引发后续“处置风险引发新的风险”,市场尚未出现大的“风险失控”,这也算是博览研究员11月中下旬说是“有金稳委统一协调,不至于重蹈4月的覆辙,短期行情回调,但‘糟’不到哪去”。
但中长期行情却并未就此“平安无事”,由于大扩容的压力,中长期行情仍然堪忧(详见今日《这很可能是个“很长的”A股寒冬,投资人要准备经受“长期煎熬》相关分析)。而“打破刚性兑付”恰恰是2018年的又一大“不确定性风险”!
近期监管动态凸显出两大新特点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12.8政治局会议对于“去杠杆、防风险”的措辞相较于前两次更为正面——
◆“去杠杆”侧重点,由4月、7月的两次政治局会议的“降低”杠杆转为12.8的“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
◆“防风险”的表述,也由此前“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提升”为12.8的“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之所以出现这种政策口风的变化,博览研究员认为,一个最直接的因素是,前面两次会议召开之际(4-7月),正是一行三会密集强监管“竞赛”引发市场风险积聚的时候,而这一次会议召开之前,虽然也经历了11月的一场“小波折”,但金融市场总体趋于稳定,并没有出现上半年那样“金融风险扩散”的情况。而这也证明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之下,“金稳委”起到了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没有让“强监管再次引发新的风险”而重蹈4月份的覆辙。
从最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来看,在两大监管趋势下,金稳委和一行三会正逐步跳出“一监管就暴跌”的魔咒:首先,这些政策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相互配套,一行三会之间相互配合;其次,决策层时时刻刻都在注意稳定市场的预期,给市场一颗安心丸——
日前,据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听取主要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业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之后,考虑将该新规的过渡期延长
尽管,接近监管部门人士表示:“目前,一切都还没有定,要等本月17日截止日期到了,才能汇总和研究。”不过,该人士透露,目前确实存在有些机构千方百计给监管层施加压力,达到放松监管的目的。而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副局长刘志清日前就“银行达标的难度”公开表态称,“其实80%以上都没问题”。
……
博览研究员认为,上述这些都意味着监管层显然已经充分吸取了此前调控雄安概念的经验教训
可以肯定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将增强决策层稳定市场预期、控制风险的信心。
进一步来看,金稳委是如何做到跳出“一监管市场就狂跌”的魔咒?博览研究员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分析近期密集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来得出答案。

首先,这些政策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相互配套,一行三会之间相互配合。可以发现,这一系列监管政策凸显出两个特点:
我们看到,央行把控宏观动向和整个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证监会主要负责澄清IPO的进程和政策标准,进一步规范机构、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银监会侧重于资管新规、控制银行资产负债表;保监会则是要戴罪立功,强调保险姓保,同时纯洁队伍剔除投机分子。显然一行三会是在分工配合,避免重复监管,给市场造成更大的风险。
其次,决策层时时刻刻都在注意稳定市场的预期,给市场一颗安心丸。
不管是一行三会对IMF报告的回应,还是银监会澄清关于资管新规的传闻,监管层都不希望市场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从而积聚下风险。
综合来看,从近期监管动态来看,金稳委统筹帷幄下,监管层显然吸取了此前的教训,不仅在避免雄安新区遭爆炒、白马茅台变疯马的事故再次发生,也在打破一监管市场就暴跌的魔咒。
值得注意的是,博览研究员还认为,尽管不可否认监管层的监管能力、市场维稳能力已大大提高,从大的监管格局来看,2018年可能才是真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的关键时期。因为我们在2017年并没有触碰到打破刚性兑付的红线,今年所有监管行为都仍主要以维护市场稳定为核心;而从今年以来的一些政策动态,譬如处置ICO、处置现金贷的措施来看,决策层有意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开始尝试打破刚性兑付。
在这种背景下,一旦刚性兑付被打破,市场风险还会不会像11月份这样得到较好地稳定,恐怕还是未知数。也正是基于这层原因,12.8中央政治局会议仍然要把去杠杆、防风险放在首要地位。对于股市来说,近期政策动态所显示出的打破刚性兑付趋势,也仍然是一个不得不需要防范的风险。



决策参考




监管放松传闻让短线止跌,但"极可能"被证伪,大概率是下跌中继!
【研究员】:柏双

结论:虽然昨日沪指成功收复3300点关口略休正了市场的悲观预期,但博览研究员将之界定为市场在跌破关键的技术关口后的自救之举。但股市整体的政策大环境并没有稍微的改善,强监管大势下12月以来IPO已经显现过会率提升的苗头,股市的资金供需结构在继续恶化。也就是说,当前大概率是下跌中继,而并不是短线筑底! 我们看到,监管层在决定股市中长期趋势的金融强监管+扩大直接融资上,没有丝毫放松,而是在不断强化。 12月11日,周小川在央行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表示,央行全系统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着力增强做好宏观调控和防范金融风险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而官媒新华社则在总结了一行三会2017年的强监管举措后强调,2018年,严监管和防风险仍将是金融领域的重中之重。 唯一一个令政策面预期可能略松口气的消息(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延长),也在第一时间被否认(其被斥责为利益集团混淆视听),监管机构的态度是“整治乱象,坚定不移”。


【博览财经研报】虽然昨日(12月11日)沪指成功收复3300点关口,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大涨超过1%,双双刷新12月以来新高。这略休正了市场的悲观预期,但博览研究员将之界定为市场在跌破关键的技术关口后的自救之举。但股市整体的政策大环境并没有稍微的改善,强监管大势下12月以来IPO已经显现过会率提升的苗头(连续两周,已经过会9家企业),股市的资金供需结构在继续恶化。
也就是说,当前大概率是下跌中继,而并不是短线筑底!
我们看到,监管层在决定股市中长期趋势的金融强监管+扩大直接融资上,没有丝毫放松,而是在不断强化。
首先,在12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任务时,要部署“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首个攻坚战,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称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为一次重要性还高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会,显然监管层再相当长期内不可能对既定政策有任何松动。
事实上,随后央行、银监会一系列工作部署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和落实控制宏观杠杆率展开的。
12月11日,人民银行厅局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第1期研讨班在北京开班,周小川在研讨班上表示,央行全系统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着力增强做好宏观调控和防范金融风险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同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外汇管理改革开放与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专家座谈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会上强调,下一步,外汇管理工作要坚持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同时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而官媒新华社则在总结了一行三会2017年的强监管举措后强调,2018年,严监管和防风险仍将是金融领域的重中之重。
新华网披露,12月8日,银监会对广发银行违规担保案开出7.22亿元的最大罚单,对6名涉案员工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令业内震动。这只是金融领域强监管节奏的一部分。今年前10个月,银监会系统罚没金额达6.67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096名,禁止49人一定期限直至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
对于证监会,官媒则总结:保持执法高压态势,2016年以来对32名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立案调查。近期,赵薇夫妇被罚5年禁入证券市场,乐视贾跃亭因未履行借款承诺被责令改正。
保监会针对关联交易不规范、股东股权、内控与合规管理等问题,密集下发监管函,数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另外,官媒还引述了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表示,总体看我国金融形势是好的,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发生,也要防止“灰犀牛”风险发生。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唯一一个令政策面预期可能略松口气的消息,也在第一时间被否认。昨日(12月11日),彭博社曾报道,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听取主要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业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之后,考虑将该新规的过渡期延长(从2016年6月30日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这意味着缓冲期比较长,银行可以从容过渡,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去做。原来银行担心的出现大量存量资产未到期而产品持续到期的情形,或者大量未到期理财资产面临无产品可续接的困境,都可以避免了。对股市而言,这也会间接地降低对流动性的冲击预期。
但随后第一财经的记者就澄清,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对其表示:目前,一切都还没有定,要等本月17日截止日期到了,才能汇总和研究。该人士承认,目前确实存在有些机构千方百计给监管层施加压力,达到放松监管的目的。但在这场博弈中,监管机构的态度是“整治乱象,坚定不移”。分析指出,从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角度看,这次高层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但是,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强调特殊理由,甚至不够理性认识规范的意义,混淆视听,那就变成一个利益集团了。
另外,人民日报也在昨日说了一句让A股投资者暖心的话:股票只是直接融资的一个渠道,要让直接融资比重再上台阶,仅靠公开股票市场“一肩扛”不现实,还需要综合考虑融资者和投资者的诉求,开辟更多受市场欢迎的渠道。文章特别强调了债券市场中的创新空间也很大,诸如绿色债券、可续期债券、高收益债券、可交换债等,都能为企业创造更适合的债券融资机会。
也就是说,不能排除昨天行情的反弹有受资管新规放松传闻和人民日报希望债市分担部分股市直融压力的影响。但是,这些传闻并不代表监管层对强化金融严监管有任何松动。
至于期待债市分担股市融资压力,实际上,在整体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债市今年也过的很艰难。以热了几个月的可转债为例,近期上市的新债开盘价已慢慢走低,甚至出现“破发”现象,所以官媒的想法固然理想,但实际操作性是有待商榷的。虚拟市场现在是竞相比穷的时候,债市还指望股市分担更多直融压力呢!
基于此,我们并不因昨日的反弹,对行情悲观趋势判断有任何改变!




11日“四大板块领涨”,但行情的可持续性仍面临太多问号!
【研究员】:杨波

结论:11日,A股两市成交量合计较上一交易日温和放大,家用电器、酿酒、软件服务、半导体4个板块领涨。细心的投资人可以发现,这是一种很特殊也很有意思的板块领涨格局—— 一方面,成交量仅仅在底部温和放大的环境下,A股现有的两类“高位”股一齐领涨。另一方面,这4个板块明显代表了两种互为“冤家”的投资思路,但它们却在11日同台唱戏。 政治局前两天刚要求“过紧日子”,A股接下来的资金面是令人很担忧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出现消耗了大量“弹药”(即资金)以及需要“胆量”(即PE已然很高,却依然敢炒)的两类股票上升,未来,要么11日的4个领涨板块集体归于沉寂或下跌,要么,资金向家电、酿酒两个板块或软件服务和半导体这两个板块集中。 考虑到官媒对价值投资代表的高股价给出提示风险还不到一个月,茅台等代表股的回调幅度不到10%,博览研究员对接下来资金向家电、酿酒两个板块集中打上问号。 总书记的点题当然是重大利好,但A股上市公司的肩膀扛不扛得起这个沉甸甸的未来?这个是有疑问的。此外,11日涨得好的软件服务和半导体板块个股中,实际经营能力、技术能力强的企业不多,不少企业的业绩和业务开展情况并不好。因此,博览研究员对接下来资金向这两个板块集中同样打上问号。


【博览财经研报】11日,A股虽然有“四大板块领涨”,但行情的可持续性仍面临太多问号!
由于总书记在日前点题“大数据”,11日,软件服务、半导体两个板块涨幅居前。当日,A股两市成交量合计较上一交易日温和放大,家用电器、酿酒、软件服务、半导体4个板块领涨。细心的投资人可以发现,这是一种很特殊也很有意思的板块领涨格局——
一方面,成交量仅仅在底部温和放大的环境下,A股现有的两类“高位”股一齐领涨。另一方面,这4个板块明显代表了两种互为“冤家”的投资思路,但它们却在11日同台唱戏。
政治局前两天刚要求“过紧日子”,A股接下来的资金面是令人很担忧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出现消耗了大量“弹药”(即资金)以及需要“胆量”(即PE已然很高,却依然敢炒)的两类股票上升,未来,要么11日的4个领涨板块集体归于沉寂或下跌,要么,资金向家电、酿酒两个板块或软件服务和半导体这两个板块集中。
考虑到官媒对价值投资代表的高股价给出提示风险还不到一个月,茅台等代表股的回调幅度不到10%,博览研究员对接下来资金向家电、酿酒两个板块集中打上问号。
总书记的点题当然是重大利好,但A股上市公司的肩膀扛不扛得起这个沉甸甸的未来?这个是有疑问的。此外,11日涨得好的软件服务和半导体板块个股中,实际经营能力、技术能力强的企业不多,不少企业的业绩和业务开展情况并不好。因此,博览研究员对接下来资金向这两个板块集中同样打上问号。
11日的A股很有意思
11日A股的特殊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股价来看,如下两图所示,11日家电、酿酒两个板块中涨幅前10的个股中,不少股票的股价绝对值都不低,而从自身历史股价的角度看,这些个股的股价都在各自的历史高位区间。也就是说,11日,家电、酿酒两个板块中,“贵”的股票领涨。

家电

酿酒
而软件服务和半导体这两个板块中,涨幅前10的个股虽然在股价绝对值上不似家电、酿酒类个股那样高高在上,但各自的估值也普遍都在高位,甚至还有亏损股。也就是说,两个板块中的高估值个股在11日涨幅居前。

软件服务

半导体
因此,这四个板块领涨,意味着资金在11日既消耗了不少“弹药”,也用上了不少“胆量”。
另一方面,这4个板块明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投资思路,如果将购买家电、酿酒板块龙头股的投资说成价值投资,那么,仅仅软件服务、半导体板块中个股的高PE这一项,恐怕就难以与“价值投资”挂上钩。而通常情况下,价值投资者对高PE个股是嗤之以鼻的。也就是说,在成交量温和放大的环境下,11日的市场呈现了两种“冤家”式投资思路同台唱戏的格局。
这种格局能持续多久?
首先,在12月11《12.8政治局会议强调“去杠杆”!股市中枢再下移、结构分化更极端》一文中,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新的政策对A股的影响是——股市外围资金供给紧张,民间资金需求端成本提高,同时,股市继续承担给企业输血的直接融资,股市供需总量进一步失衡。因此,要么股市中枢下移,要么两极分化再度加剧,炒股赚钱难度进一步加大,二赚八亏,导向一赚九亏。
也就是说,A股接下来的资金面是令人很担忧的。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出现消耗了大量“弹药”(即资金)以及需要“胆量”(即PE已然很高,却依然敢炒)的两类股票上升,未来,要么11日的4个领涨板块集体归于沉寂或下跌,要么,资金向家电、酿酒两个板块或软件服务和半导体这两个板块集中。
对于家电、酿酒两个板块,官媒在不到一个月前刚对其代表——贵州茅台的股价提出过警示,现在就可以重拾升势吗?
博览研究员对官媒点名的四大价值投资代表股自11月16日前后创下历史高位后至12月11日的股价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

很明显,近一个月来,这些代表股的回调都没有超过10%。如果这个幅度意味着相应个股的泡沫挤完了,那么,就意味着,官媒因为贵州茅台的股价出现了大约10%的泡沫,就罕见的发文警示。对此,博览研究员难以认同。
由此,我对接下来资金向家电、酿酒两个板块集中打上问号。
对于软件服务和半导体这两个板块,总书记的点题当然是重大利好,但A股上市公司的肩膀扛不扛得起这个沉甸甸的未来?这是有疑问的。对此,博览研究员员在12月11日《总书记点题“大数据”,A股还剩几块能提此重任的“通灵宝玉”》一文中已有讨论。文中指出,在应用层面,A股有少数公司可以承担重任。但是,当目光向产业链上方沿伸,对于近期经常被各方鼓噪、股价出现明显上扬的芯片板块(与半导体板块在成份股方面有较大重合)来说,其中的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否承载总书记重托,是要打上大大的问号的。
此外,细看11日涨得好的软件服务和半导体板块个股,有趣的是,软件服务板块中,涨幅前10的个股中,实际经营能力、技术能力强的企业不多,不少企业的业绩和业务开展情况并不好。以11日涨停的一支软件服务板块个股为例,下图是其深交所互动易问答的截图:

从公司官方的回答可以看出,就在前不久,公司自己并不对股价走出历史低谷、出现快速上涨而有很强的信心。
由此,我对接下来资金向软件服务和半导体这两个板块集中同样打上问号。




周期品涨价的新变化:煤钢有色震荡,水泥纸张天然气主涨
【研究员】:柏双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虽然发改委、工信部等去产能监管部门的重心仍在于督查煤钢这两大类周期行业的环保限产行动,但从市场表现看,周期涨价的主要品种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煤炭价格开始震荡缓慢下跌;钢价在调整了近2个月后,虽然在10月末重新恢复上涨,但目前也只是刚刚回到8月份的水平,并未能创出新高,且涨速明显放缓;有色品种更是涨跌不一;反而是造纸、水泥、天然气这三个之间涨幅较小,关注度不高的小品种,在继续大涨。


【博览财经研报】昨天的内参中说道《大势悲观下,涨价品可能是短中线唯一可以博弈的结构性机会》,博览研究员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市场对炒涨价概念不同于此前的一些新的基本认知:
总体已经难以重演5-7月的那种强势持续的上涨,而只有交易性机会了。一是股市供需大环境变差了,风偏在下降;二是涨价逻辑不再新鲜,股民是喜新厌旧的,市场的认同度会有明显下降,将只有交易性机会了。
表现为,其一,是节奏上不会趋势性上涨,而大概率是脉冲性上涨(有业绩或涨价利好或大盘流动性稍放缓时);其二,内部主涨品种的结构变化,需要认真辨析是还是煤钢有色这三大主要领涨,还是之前其他滞涨的水泥、化工、纸张等涨?还是说同样出现了严重的需求缺口也更环保(更符合12.8会议要求)的天然气相关股票会涨?这个需要具体比下现在周期涨价的结构,接下来后续进一步细化分析。
而事实上,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虽然发改委、工信部等去产能监管部门的重心仍在于督查煤钢这两大类周期行业的环保限产行动,但从市场表现看,周期涨价的主要品种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煤炭价格开始震荡缓慢下跌;钢价在调整了近2个月后,虽然在10月末重新恢复上涨,但目前也只是刚刚回到8月份的水平,并未能创出新高,且涨速明显放缓;有色品种更是涨跌不一;反而是造纸、水泥、天然气这三个之间涨幅较小,关注度不高的小品种,在继续大涨。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作为上游的煤钢有色涨幅放缓,而作为中游品种的造纸、水泥、天然气成为主要涨价品,也是经济规律的体现:供给侧改革对上游品种的去产能涨价推动作用基本消化完毕,而涨价信号向中游品种传导。
水泥的好时光来了?华东区域正在大幅上涨
如图可见,在2017年1-11月P.O42.5散装水泥降幅最大的区间是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20日之间。据了解,6月份为传统的销售淡季,国内多数区域受高温雨季、夏季农忙以及高考,工期转换等因素影响。下游需求一般,故价格处于全年低位。以PO42.5散装水泥为例,2017年6月1日至10日期间均价为339.5元/吨,2017年6月11日-20日均价为330.5元/吨。部分区域一年中最低价格出现在6-8月。
这与当时上游品大涨形成强烈反差。但到了下半年,则是另一幅场景——水泥行业开始了加速上涨!
10月中旬江苏部分混凝土企业发布告用户书,宣布从2017年10月16日开始,普通C30混凝土保本价为430元/方,轨道、高架等重点工程的价格在此基础上增加30元/方。
而到11月份涨价速度变的更快,几乎每天都在涨价!以下是11月末,华东地区每日混凝土价格变化。
比较今年全国各省区水泥价格变动:
如上图可见,二涨幅排名靠前的大多数处于华东区域,其中江苏地区从年初的315元/吨,涨至本月初的560元/吨,涨幅达78%位于涨幅排名第一位。山东年初出货价仅为300元/吨,此前发布全省42.5水泥及熟料最低限价500元/吨,一跃成为涨幅第二名,涨幅达77%。
可见1-11月份的价格走势,总体为上涨趋势,12月份部分地区因下游需求不足,有小幅回落,但基本面仍处于高位运行阶段。部分区域销售负责人称:2017年价格基本定型,变动不会太大,来年3月份错峰生产结束,可能会面临一小波价格回调,回调力度不会太大。
据悉,目前北方多数地区已进入寒冷冬季,下游基建停工影响水泥销量,而导致水泥价格无大幅上调趋势。但是为保证来年开春的价格基础,各家企业通常不会大幅降价,降价的原因亦可能是为了年底之前再冲一次量。部分区域2018年开春后的“水泥荒”将是维持大面积的水泥价格高位运行的基础。
造纸涨价真是环保支票的兑现?
造纸行业的情况与水泥类似,从7月末开始加速上涨,目前也没有停止涨价的迹象。仅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就有6次调价。废品站老板屯纸大赚十几万的消息也不断见诸报端。
就在12月4日,财联社披露,12月2日-3日全国43家造纸厂的最新废纸报价显示,其中有40家纸厂都选择了上调纸价,幅度在40-150元/吨。而在此前的11月30日,就已经有8家造纸厂发布涨价函,上涨幅度在100元-200元。
而市场对纸张涨价的分析都归咎于受益于环保整治(8月份环保督查组进驻山东、浙江等造纸大省,部分中小造纸企业关停)、供给侧改革(全年进口外废额度被严格控制)及淡旺季切换等因素的影响。在博览研究员看来,鉴于日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继续强化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落实,并将环保整治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这意味着对造纸行业的涨价推动力还将继续存在。而在股市层面,此前造纸股票的涨幅并不大,是有结构机会的。



焦点透视




这很可能是个“很长的”A股寒冬,投资人要准备经受“长期煎熬”
【研究员】:杨波 田文

结论: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为新股不破发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极大的延长了IPO扩容持续下去的时间。这意味着,即便A股有朝一日所有制度都无法“保障投资者利益”,都面临着破旧立新,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只可能是最后一个改革的。在此之前,市场股票供给与资金供给之间真正的供求关系将一直无法客观的被体现出来,A股会一直呈现出IPO承接能力“充裕”、少数板块个股走牛的局面。而这种格局下,大多数普通投资人是很难赚到钱的。换言之,今年以来,让很多普通投资人深刻感受到的“煎熬感”,将因为A股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长期存在,而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存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很长很长的寒冬。


【博览财经研报】在IPO“无痛抽血”的假象,最终“榨干”其他所有板块的最后一滴血(资金)之前,新股仍然能够发得出去!而代价就是其他板块、概念都将罹患“败血症”!这种格局下,大多数普通投资人是很难赚到钱的。由于现行新股发行制度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完成“大扩容政治任务”,因此大扩容很可能是会“长期存在”的,我们面临着一个“漫长”的寒冬……
博览研究员认为,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设计“从制度上保障了”新股“不破发”,从而极大延长了IPO扩容的持续性。这意味着,即便A股其他所有概念都“死亡”,在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保护”之下,炒新股的“超额收益”也将是“最后一个倒下”的!
于是乎,想要打破“日益增加的大扩容压力,对日益减少的资金的压榨”,借助“新股破发、IPO发不出去”,来改变大扩容的“既定方针”,就显得尤为艰难!也因此,投资人,不要幻想“行情拐点”(结束中长期的下行格局)能够加速到来!
行情悲观走势发生变化的唯一信号,就是新股“破发”、新股发不出去!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扩大直接融资提升到政治高度将导致股市资金供需平衡完全被打破,结构性行情将难以为继,行情表现将更极端、热点更少、更难赚钱”的“短空、中空、长空”的悲观场景演化。推动这种行情发生变化的唯一信号,就是未来某一天,新股“破发”并进一步演化为新股发不出去。
根据李宏图先生对12.8政治局会议精神的解读,接下来,A股的资金面令人堪忧。由此,单纯从市场供需的角度来说,IPO扩容与资金供给的失衡将进一步加剧。
在此,博览研究员提醒投资人,不要以为“失衡将进一步加剧”(新股破发、直至发布出去),会使“行情拐点”(结束中长期的下行格局)加速到来。
事实上,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为新股不破发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极大的延长了IPO扩容持续下去的时间。这意味着,即便A股其他所有概念都“死亡”,在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保护”之下,炒新股的“超额收益”也将是“最后一个倒下”的!
而在此之前,市场股票供给与资金供给之间真正的供求关系将一直无法客观的被体现出来,A股会一直呈现出IPO承接能力“充裕”、少数板块个股走牛的局面。而这种格局下,大多数普通投资人是很难赚到钱的。换言之,今年以来,让很多普通投资人深刻感受到的“煎熬感”,将因为A股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长期存在,而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存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很长很长的寒冬。
让博览研究员做出上述判断的,源于对近期可转债的观察。
近来,可转债上市首日“破发”的情况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单只可转债的网上投资者弃购金额越来越大。如下表所示,单只可转债出现数百万的弃购,这种情况已不能用投资人“忘记缴款”来解释,唯一的解释,就是中签者考虑“破发”成为可转债上市后的“新常态”,自己一旦缴款,很可能面临实际的亏损。
根据可转债发行的相关规则要求,原股东优先认购与网上投资者申购不足7成,或是原股东认购与网上投资者缴款不足7成,则发行失败。
也就是说,可转债的“破发”情况如果接下来进一步放大,我们很可能就会看到某只可转债发行失败的消息。
那么,可转债“破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熟悉可转债发审规则的人应该知道,其发行的一个关键条件是,上市公司最近3年连续盈利,且最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也就是说,只有业绩相当好的企业,才能发行可转债。套用刘主席的话来说,可转债是“质量好”的公司发行的债,是股市中的“珍珠”发行的债。
因此,可转债“破发”的原因,不在上市公司质量或者说债券质量上。
11日,《人民日报》刊发《直接融资,渠道再多些》一文,其中谈到,“一些公司大股东大量减持手中的可转债,在短期内巨额套利,已引发市场不满……”
言外之意,对可转债的交易,目前没有采取类似新股上市后的限售期制度,导致上市之初的“短期内”债券的卖出量和资金量不匹配。这是可转债“破发”的市场原因。
由此,结合《人民日报》对“破发”的分析,博览研究员得到如下关于可转债“破发”以及未来可能发不出去的逻辑链条:
但是博览研究员认为,导致可转债“破发”的原因,除了《人民日报》所提到的因素外,还有一方面不应忽视——可转债的发行。逻辑上说,没有可行,就没有可交易的可转债。因此,关于可转债“破发”以及未来可能发不出去的逻辑链条应该是:
完成上述分析后,博览研究员意识到,如将上图中“可转债”换成“新股”,逻辑上同样是成立的,即:
然而,自2015年11月恢复IPO后,新股一直没有出现过上市首日就“破发”的情况。为什么同样是质量有保证,新股相对于可转债就更坚挺呢?
新股一直没有“破发”的秘密就在现行新股发行上市规则以及市场的其他配套制度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1 08:11 , Processed in 0.21605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