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视点

“推倒”之后的“重来”:金融市场终于获得“将功赎罪、改革试错”的机会!
【研究员】:田文
结论:历时将近两年的金融业的强监管和去杠杆,几乎是将2015年前后的那一场以“加杠杆”为特征的泛金融自由化来了一次彻底的拨乱反正,也只有洗心革面之后金融市场才有可能重装上阵,在被“推倒”了之后还有可能“重来”。中国金融又一轮“改革试错”的工程正悄然开启!而这个突破口就是“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的金融业发展重新明确了方向和希望。而汪洋的这篇文章则揭示了未来的路径和手段。事实上,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对此,博览研究员认为,那些优先能够与外资继续接触、又切实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并且在自贸区和自贸港挂上钩的行业或者公司将有可能率先获得政策的倾斜和市场的青睐。在新决策层的正确领导和方向的指引之下,在监管层更加严格和细致的监管护航之下,这一轮金融开放倒逼国内改革有很大的希望,让金融业将功赎罪,为实体经济杀开一条转型升级的正确道路。
【博览财经研报】从7月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金融服务实体”到“十九大”强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业的根本和纲领已经得到明确。
从中国承诺“彻底”开放金融市场,到汪洋发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标志着金融工作的侧重点和突破口基本明确,即“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借此倒逼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创新)。
从乐视网被翻旧案到“51倍薇”被当机立断,同时360借壳获得通过,可以看出,金融越是开放、越是要创新,监管的力度越是要更严更细。
正是有了上述的三个条件,金融市场才有可能重新去实践决策层所赋予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政治任务,而不是又一次“二级市场的疯狂和打劫”。
历时将近两年的金融业的强监管和去杠杆,几乎是将2015年前后的那一场以“加杠杆”为特征的“泛金融自由化”,来了一次彻底的“拨乱反正”,也只有洗心革面之后金融市场才有可能“重装上阵”,在被“推倒”了之后还有可能“重来”。
中国金融又一轮“改革试错”的工程正悄然开启!而这个突破口就是“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倒逼国内金融的改革)”。
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的金融业发展重新明确了方向和希望。
而汪洋的这篇文章则揭示了未来的路径和手段。
事实上,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对此,博览研究员认为,那些优先能够与外资继续接触、又切实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并且在自贸区和自贸港挂上钩的行业或者公司,将有可能率先获得政策的倾斜和市场的青睐。
在新决策层的正确领导和方向的指引之下,在监管层更加严格和细致的监管护航之下,这一轮金融开放倒逼国内改革有很大的希望让金融业将功赎罪,为实体经济“杀开”一条转型升级的正确道路。
中国金融业的“拨乱反正”
如下图所示,M2增速已经很明显在趋缓。
今年4月份,银监会一周内就出台了十多份监管文件,影子银行迎来了强监管。在此影响之下,影子银行的规模缩小,其中具有典型标志的是银行同业业务增速缩小。另外一方面,监管层近两年也加强了地方融资平台以及非法股权交易市场的清理等。
我们在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之后,在决策层的正确领导之下,金融市场算是找回了自己的“初心”,而现在终于获得了“将功赎罪”的机会——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广泛借鉴海外尤其是美国成功的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的经验。又一轮金融改革试错的工程正悄然开启。
如果说,两年前的那次试错,我们错在背离“金融服务实体”这个根本,同时也反证了在我们这样一个高度依赖银行系统融资、粗放的传统经济发展环境当中,依托先天不足的直接融资市场来推进实体经济改革和升级,条件不具备。这个土壤太贫瘠。
如何更好利用国外成熟经验和先进模式,就成了尽快改变国内直接融资系统在服务实体经济之上,路径和方法一穷二白的窘境。因此,我们借着川普的访华宣布金融市场彻底的对外开放最大化的体现了金融开放所具有的双重性,既满足海外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诉求,又能够借此实现国内市场借鉴海外经验和模式的需要。
这是在经历了及其沉重的代价之后,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金融业的发展如同中国的实体经济一样,已经不可能再闭门造车。金融业想要真正走在实体发展需要的前面为其改革转型提供配套的服务,国内的经验和营养严重不足,只有向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那样,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经验。
在汪洋副总理的文章《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当中明确指出,当前的全球经济正处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新旧动能能够成功切换的关键时期。谁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率先转身成功,谁就具有了在新时期全球经济贸易当中的优势地位。而恰当的金融正是加速实现这一转型推进各自经济体新旧动能切换的关键推手。
我们已经浪费了两年多的时间错过了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留给我们重整旗鼓再次加速的时间和空间已经不像两年前那样充裕——
如果说,两年前,美联储对于加不加息还犹豫,谨小慎微,那么如今换帅之后的美联储已经在缩表加息之上没有分歧。
而川普的税改与华尔街对硅谷新经济高科技的炒作几乎是达到了08年以来的最高峰。
但这个时候,我们却还不得不为“360”这种新经济的“非一线代表”挖空心思找到一个“折衷”的办法才能回归A股,却同时又眼睁睁看着阅文集团还有腾讯旗下“又一家新公司”在海外上市。
留给中国新经济在国内市场蓬勃壮大的时间与空间,与中国自身在证券法、外资企业法以及其他与金融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与改革的速度上,悄悄地但又决定性的展开着竞赛。
中国金融又一轮“改革试错”的工程正悄然开启!
当美股的上涨80%是由科技股带领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靠着一瓶酒(贵州茅台)和一台空调(格力电器)在那里反复自我安慰,却坐视新经济资源被迫海外上市融资。
如果说,像某些海外投行所忧虑的那样,美股的泡沫正在形成新一轮的金融危机,那么我们也要明确这轮泡沫之后,美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却大概率能够成功。而,我们前面两年的加杠杆除了引发股灾、债灾、钱荒以及金融市场整体的收缩之外,我们还剩下什么?
如果不能借着这次金融开放倒逼改革的契机,加速金融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那么我们这两年的时间就真的彻底荒废了……
好在,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的金融业发展重新明确了方向和希望。
而汪洋的这篇文章则揭示了未来的路径和手段。事实上,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明确给出了要加大“金融对外开放”这个指示。
7月14日,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搞好相关制度设计。
而那些优先能够与外资继续接触、又切实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并且在自贸区和自贸港挂上钩的行业或者公司将有可能率先获得政策的倾斜和市场的青睐。
在新决策层的正确领导和方向的指引之下,在监管层更加严格和细致的监管护航之下,这一轮金融开放倒逼国内改革有很大的希望,让金融业将功赎罪,为实体经济杀开一条转型升级的正确道路。
与决策层高调推进“金融开放”同步的,是监管层同样高调的“金融强监管”!
【研究员】:柯彩 田文
结论:中国金融业用两年多的“强监管和去杠杆”,对2015年那一次“金融创新”的试错,予以“推倒”;如今金融改革和创新又尝试着,借助“彻底的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和模式卷土“重来”!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与决策层高调推进“金融业开放”同步的,是监管层同样高调的“金融强监管”!博览研究员强调,“强化监管”与“金融开放”(金融再次改革创新的代表之一)必然、也必须是同步进行的,开放的尺度越大,监管只会更严,更细致,否则金融业难免重蹈2015年的覆辙!
【博览财经研报】中国金融业用两年多的“强监管和去杠杆”,对2015年那一次“金融创新”的试错,予以“推倒”;如今金融改革和创新又尝试着,借助“彻底的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和模式卷土“重来”!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与决策层高调推进“金融业开放”同步的,是监管层同样高调的“金融强监管”!博览研究员强调,“强化监管”与“金融开放”(金融再次改革创新的代表之一)必然、也必须是同步进行的,开放的尺度越大,监管只会更严,更细致,否则金融业难免重蹈2015年的覆辙!
●11月3日,川普访华,中美签订2535亿美元经贸大单,创世界纪录,旋即中国宣布将投资券商、基金、期货的限制放宽至51%——
●11月09日,官方宣布中国按照自己扩大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并逐步适当降低汽车关税。
●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这是“十九大”后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在官媒上发表的第一份具体、明确、系统政策内容的文件。
◆事实上,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再次强调了“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而早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已经提出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也就是说,“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并非一朝一夕的抉择,决策层早就有擘画,只不过“正式全面的金融对外开放”,由于中间2年席卷整个金融业的“拨乱反正”而有所延迟。
博览研究员认为,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下一步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方向,可以把它视为未来一年、甚至5年的经济改革的重点。
那么,对于“金融对外开放”,决策层将会怎么做?博览研究员认为,其实,与决策层高调推进的“金融开放”同步的,是监管层同样高调的“金融强监管”!其中尤以证券市场上的“最严发审委”、乐视IPO疑云、“51倍薇”被罚等最为被市场所关注!
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是,“强监管”与“金融开放”(金融再次改革创新的代表之一)必然、也必须是同步进行的,开放的尺度越大,监管只会更严,更细致,否则金融业难免再次重蹈2015年的覆辙。
博览研究员认为,汪洋副总理的文章特别强调这一次对外开放无论是在金融领域还是在其他层面,根本的目标和检验的标准都在于,其能不能够适应“服务实体经济”这一个目标,能不能够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这一轮金融业开放、倒逼国内金融改革创新,将避免重蹈2015年“泛金融自由化”导致乱加杠杆的覆辙!
中国几乎“全线开放金融业”:川普访华和汪洋副总理此次发文是“加速器”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来年,每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都有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参与——
而此次汪洋副总理再次发文《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十九大”以后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在官媒上发表的第一份具体、明确、系统政策内容的文件。它几乎将今后若干年中国经济政策的重点越明确的阐述,所以内容不可谓不重要。而汪洋副总理此前一直就负责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此文与汪洋副总理此前关于中美对话的精神一脉相承。此文发布的时间正好是十九大召开后不久,且是其十九大后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刊文,又正好赶在川普访华的时机。
从上述总总来看,中国加快金融对外开放并非偶然。
从国内自身的改革看,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到了“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事实上,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提出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也就是说,“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并非一朝一夕,决策层早就有擘画,只不过正式的“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由于中间2年金融业的“拨乱反正”而遭到延迟。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博览研究员认为,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下一步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方向,可以把它视为未来一年甚至5年的经济改革方向和重点。甚至从这篇文章中应该也能够推测,不久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改革开放方面的一些征兆。
对于“金融对外开放”,决策层将会怎么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提出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但由于此前泛金融自由化演变成了“乱加杠杆”,引发了类似“股灾”等金融风险的不断释放,2015年的那一轮“金融创新的试错”,不仅没有成为实体经济的服务者,反倒成为实体经济的“天敌和猎食者”。
如今,经过2年的“拨乱反正”之后,金融改革创新再次排上决策层的日程。
博览研究员在此前的《中国首席财经》中强调所谓的“金融创新2.0时代的到来”。而这一次金融创新的特征和根本,第一,服务实体经济,第二,借鉴海外经验,这两点在汪洋副总理的文章中都有论述。
换句话说,落实到国内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就是直接为融资服务的“一级市场”更多侧重如何“放开”,而更多体现为“交易”功能的“二级市场”也会迎来更多的“监管”!
当然,这绝不是说一级市场就不要“监管”,二级市场没有“机会”!恰恰相反,“放开”越多的地方,“强监管”的工作就必须“更加严苛更加严苛、细致”,例如,监管层一方面让360借壳,点燃了市场上并购重组、借壳概念的‘一把火”,但另一方面对“乐视IPO疑云、51倍薇”等违规、违法行为痛下狠手。换句话说,“强监管”与“金融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开放的尺度越大,监管只会更严,更细致,否则金融难免重蹈2015年的覆辙。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方面决策层反复强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方面,又我们要大幅放宽外资进入中国金融的门槛。
汽车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成功案例给未来券业的展望
就券业来说,由于放开51%的券业股权的门槛,众多有外资背景的小券商可能率先成为外资股东考虑增持的对象。这一方面,会提升小券商的市场地位和盈利前景,也会成为市场上直接炒作的标的。而大券商则很可能会更多面临着外资同行的竞争,能不能够适应这种竞争的格局决定了它们未来行业的地位甚至是它们的生死存亡?
众所周知,当年中国的汽车业对外开放的时候,我们几乎是面临着同样的考验,中国汽车业有没有本事与外资汽车巨头共存下去,而从结果上看(在国内政策的帮助下),中国的国有汽车业巨头,以合资汽车品牌为载体,取得了极其快速的成长,不仅让中国的汽车产销量迅速占据全球第一,也让大的国有汽车品牌活了下来。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高速成长,更为比亚迪、吉利等民营品牌的生存提供了市场,也为中国抢占新能源汽车乃至智能汽车市场打造了从市场、到技术、到人才等比较有利的战略储备,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产业升级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
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汪洋的文章特别强调这一次对外开放如论是在金融领域还是在其他层面,根本的目标和检验的标准都在于,其能不能够适应服务实体经济这一个政治目标,能不能够满足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这一轮金融业开放倒逼国内金融改革创新,与2015年金融自由化能够不再重蹈乱加杠杆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