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一颗超级响雷砸向碧桂园 杨惠妍的烦恼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8 08: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颗超级响雷砸向碧桂园 杨惠妍的烦恼来了

【博览财经特稿】2024年,一颗超级响雷砸向了碧桂园。2月28日,“宇宙房企”、港股上市公司碧桂园突然发布紧急公告,引发外界震动!内容称,“碧桂园收到了债权人Ever Credit Limited于今年2月27日提起的清盘呈请。”

又是“清盘呈请”,又是境外债权人,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了雷声滚滚的恒大。去年,“清盘呈请”确实没能让恒大告别香港,可与债权人的反复拉扯,也让许家印一地鸡毛。如今,这一幕又要重演?

恒大、碧桂园、万达去年闹出的连环王炸,恐怕电影里都找不出雷同剧情。也是去年,“负可敌国”许家印进去了,杨惠妍搞出高管降薪,王健林喊来朋友解除了300亿元“对赌”,房企连环王炸的另两家碧桂园、万达,总算“平稳”过了一个年。

上演,人类史上诡异事件,“跑路的妈妈找被带走调查的儿子要钱。”丁玉梅倒真是狮子大开口,普通家庭出身、受过良好教育的她,开口便是10亿港元。起因是,“儿子管妈妈借钱,没按时还钱,导致利息逾期,滚雪球。”听上去,是不是很狗血、离奇?这事却真实发生了。

许家印基本告一段落了,杨惠妍今年的烦恼,来了。就在2月28日当天,碧桂园传出震动外界的大消息,它们收到了境外债权人的“清盘呈请”。根据其发布的公告显示,债权人Ever Credit Limited发起的“清盘呈请”日期为2月27日。也就是说,债权人刚发起“清盘呈请”,碧桂园就着急忙慌发公告,顺便给港股带来一日惊魂。

然而,碧桂园的淡定回应,没让港股投资者淡定,受“清盘呈请”影响,截至港股收盘,碧桂园大跌12.5%。其回应的,“参考业内其他违约上市房企案例”不知道参考的是谁?

去年,恒大、碧桂园、万达屡上热搜时,罕见出现了两例知名房企被迫退市案例。这里之所以用“被迫”,是因为当年万达商业离开港股,是王健林为了万达转型的主动行为,万达商业退市后,改名万达商业地产,又改名万达商管,就有了万达商管多次冲击港股IPO的盛况,“失去一切的王健林,要夺回失去的一切”,差点为天价“对赌”翻车。这是一位年迈企业家想东山再起的执着。

沈天晴分析,房企要想转型,就要走上多元化道路。所谓“多元化”即围点打援,围绕主营业务,一圈圈的构建副业。于是佳源国际围绕房子展开了养老、服务、农业、文旅、商管、酒店等布局,也是这些布局,让佳源国际资金链条断裂,逾期了1450万美元的债务。

无比自责的沈天晴,坐在佳源国际管理层与投资人会议上,发出了来自灵魂深处的感慨,“我面对大家,感到内心悲凉。”座谈会后,债权人频繁问责,佳源国际港股市值灰飞烟灭。

这件事闹了出来,许家印在干嘛?他大搞“自救方案”摆烂债权人。那会,许家印在琢磨“AB方案”,A方案让债权人新债还旧债;B方案让债权人债权转股权。其中,债转股是,将债券转换成恒大汽车的股票。事实证明,“自救方案”谁都救不了,许家印也进去了。

碧桂园有不怕的理由

碧桂园体量不小、债务复杂、规模不低,非佳源国际、阳光城集团可比,且如果是单一债权人发起“清盘呈请”,香港法院未必会通过,至少双方会进行一段漫长的“你来我往”。

无缘无故谁会发起“清盘呈请”?据了解,债权人Ever Credit Limited的母公司,为同样在港股上市的建滔集团,是一家涉及房地产业务,拥有3.6万名员工的化工龙头。

碧桂园欠钱不还,建滔集团才怒了。这种事情在房企身上不新鲜,要不恒大、碧桂园哪来的惊天债务?长久以来,这也是房企擅长的经营方针,不暴雷问题不大,暴雷问题就来了。

单一债权人,怒有怒的原因。建滔集团今年2月19日,曾发布盈利预警,明确指出,“碧桂园的贷款计提拨备,是业绩的重要拖累。”15.98亿港元,拖累了建滔集团的发展,它们决定“鱼死网破”让碧桂园付出代价。实际上,“清盘呈请”不等于“清盘”,但它会随着时间推移影响到债务重组方案,许家印就是没有处理好债权人关系,反复拉扯耽误了大事。

当前港股市场上,建滔集团市值165.8亿港元,碧桂园市值176.33亿港元,两家龙头企业资本规模不相上下,可建滔集团创始人是“香港化工大王”,年轻的杨惠妍该如何接招?

房企暴雷伊始,就有很多人跑知乎评论“宇宙房企”怎么会混成了现在的样子了?

这一切都逃不开,房企昔日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模式带来的旧伤顽疾。房企“三高”犹如人类的慢性病,日积月累产生了“病发症”。“宇宙房企”病发了,该怎样治病?

王健林想出了轻资产模式,打造了主打服务的万达商管。杨国强呢?退居二线的他,过起了田园生活,每天关注农民与慈善,碧桂园的“生与死”完全压到了“二代”身上。

这就有了知名CVC碧桂园创投的诞生。刚杀入VC/PE那年,一级市场给予了碧桂园创投无限期待。其一,房企过去搞投资,很大程度是为了纯粹赚快钱;其二,一级市场不缺互联网、科技企业做CVC的规范样本,但缺传统古老行业做CVC的样本,一旦成功,将会为股权投资、创投市场注入更多资金,会有大量创业者、企业脱颖而出,科创事业迈出一大步。

曾有观点表示,碧桂园创投的作用是打开碧桂园的“第二增长曲线”,用投资科技的方式,使碧桂园逐渐告别传统,完成新经济时代的战略转型。杨惠妍的想法很好,体现了年轻一代企业家的格局与远见。但杨惠妍还是太年轻,去年房企集中暴雷,想大刀阔斧改革的她,胳膊扭不过大腿,杨国强建立起来的家族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困难来临,她也要妥协。

开年第一季度,新困境就来了。有分析认为,“碧桂园债务规模不及恒大,但房地产在建项目数量远超恒大,涉及风险要比恒大更高。”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方面今年强调,“我司各项经营一切正常,将继续以保交付、保经营为主要工作目标,最大程度保障购房业主、债权人、投资人和员工在内的所有利益攸关方权益。”算是给外界吃了个暂时的“定心丸”。未来,碧桂园要经历什么是个谜,哪个债权人都不好惹,杨惠妍的烦恼,才刚刚开始。(来源:投资家(ID:touzijias)作者:霍云)




catbg01.gif 社会热点
catbg02.gif



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一年 折扣化零售业态发起对城市中产的争夺战

【博览财经特稿】2023年10月底,一位北京地区的蔬果供应商找到了我们。彼时正值盒马宣布启动全面折扣化半个月之际,她被盒马与美团买菜双双要求重新拆解成本,降低供货价。但是,按照新的合约,她几乎没有利润。

零售商发起一场如火如荼的折扣化转型

这是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的一年。零售商发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折扣化转型。盒马、山姆、Costco等加快了扩充的步伐,麦德龙、永辉也在快速落地仓储会员店。同时,以零食很忙、万辰集团、赵一鸣等企业为代表的零食量贩店(也称:零食折扣店)在下沉市场上快速攻城略地。

对大型消费品牌而言,这样的变化,无疑挑战了他们过去数年由经销网络和传统零售渠道编织而成的利益分配体系。我们看到不同品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今麦郎、新希望等则选择成为盒马的代工厂,为盒马生产了多款定制化产品;良品铺子启动了两轮降价,幅度为30%-47%;在零食很忙的总部,每个月都有上百家工厂找过来寻求合作……

在冲突中妥协,在矛盾中前进,这构成了2023年整个零售行业的基调,但这只是开始。2024年折扣化对零售行业的挑战,只会愈演愈烈。

不同于2020年之前的“消费升级”,在过去一年中,找平替、找低价成为了主流的消费趋势。

从消费者信心指数上,也能够窥见一斑。

在上图中,蓝线代表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23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远低于2022年2月之前,维持在120左右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在2023年,人们的消费水平虽然没有变低,但消费决策趋于理性。

电商平台领域,拼多多的市值超过了“巨无霸”的阿里,一个拼多多大于五个京东。阿里旗下由工厂、大型经销商直卖的1688频繁出圈。在阿里新一轮业务调整中,1688还被列入了第一批战略级创新业务之列,将在2024年投入更多的资源。

单店日销超400万元的Costco在上海出了第二家新店,并在今年1月打进了山姆在中国的“腹地”深圳。截至目前,其在中国已有6家门店。

盒马同样不甘示弱,2023年之中在上海开设了多家盒马NB奥莱折扣店,截至10月底,盒马在上海开出超60家奥莱门店。

这些折扣业态下诞生了6.9元的吐司、39.9的榴莲千层蛋糕,还有8.9元一升的牛奶、9.9元一升的橙汁……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底国内量贩零食(零食折扣店)门店总数约2500家,而在2022年底已经达到了1.3万家。根据测算,到2023年底门店数量将达到2.5万家左右。中信证券研报亦认为,未来行业具备拓店至10万家的潜力。

许多便利店加盟商告诉我们,门店旁边的零食折扣店正在快速抢夺消费者,他们的营业额肉眼可见的下滑。便利店高昂的运营成本使得其要保持25%以上的毛利率,才能够维持盈亏的平衡。在同样的商品上,没有价格优势的便利店自然争不过折扣渠道。

折扣化的背后是什么?

从经济环境的角度来看,疫情中及疫情过后,国民的消费决策趋向理性,更加追求性价比,让折扣业态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则是快消行业、实体零售业产能的过剩,让折扣店有了生存的土壤和存在必要性。

零售商们想要活下去,就需要以更低的价格把更多的商品卖给消费者,同时在各方面提高效率,压低成本,以获得利润。在过去数年间,山姆、Costco等仓储会员店模式,已经把这个商业故事讲通,成为国内零售商们争相学习的对象。

在2023年之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零售商们探索起了OEM、ODM代工模式,开发起了自营产品。越来越多的工厂愿意将过剩的产能提供给给零售商,做起了代工业务。

而如今,零售商要求更低的商品售价,势必需要挑战过去的价格体系。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向品牌商提出商品直采、去掉中间商,同时要求降低商品的售价。

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新消费品牌已经接到了盒马的“判决书”。茶饮消费品牌Chabiubiu创始人王雨朦在文章中透露,自10月21日起,她的品牌被盒马正式下架,几万盒的货物被要求限期清走。麦星投资合伙人郑重告诉我们:“最近新消费品牌很多都被(盒马)劝退了,几乎每个品类都有。”

我们还看到,元气森林在折扣化大趋势下,选择“拥抱”经销商,为了减少市场窜货,元气森林加强了对线下零食店、折扣店、多多买菜等窜货“重灾区”的管理,开始对产品进行实际调查和管控、库存审核管理、盘点和出库管控等。

在宣称某乳企封杀后的第二个月,侯毅率队到了伊利总部考察,签下了多项产品的合作。在随后的供应商大会上,盒马与芸岭鲜生、新希望、卡士乳业、今麦郎等一批企业达成了近100亿的战略合作。

2024年,谁先倒在折扣化的“刀”下

首先,零供博弈的关系将会进一步发生变化。陈立平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的超市建设在零供博弈的基础之上。在这种对立的关系下,没有谁是赢家。对零售商而言,零供博弈的结果是价格的虚高、同质化、门店效率低下、整个商品系统的腐败。而对品牌商而言,则是创新的停滞,滋生的是整个体系的惰性。

这还催生出了新的投资方向,即便消费投资惨淡的过去两年中,许多山姆的核心供应商还是获得了不错的估值和融资。许多消费投资人告诉我们,逛盒马、山姆成为了他们物色投资标的,观察消费趋势的新方式。

这也将会催化零售行业更为激烈的去经销商化。即便有元气森林的逆势而为,但从整个行业来看,去经销商化已经是难以逆转的一大趋势。在2023年,我们曾与一位从宝洁出来的资深快消行业从业者对谈,他认为过去十年是经销商群体最为尴尬的十年。

在过去,线下零售商的集中度不高,难以以销售规模为杠杆与品牌商谈判。而如今,零售商的底气越来越足,折扣化之下,去中间商,与品牌直采势在必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商以特供品的方式,“委婉”地接受了谈判。

从折扣化业态自身来看,2024年行业的整合将会提速。在2023年,成长不过3年的零食折扣店,已经开启了整合。万辰集团整合了旗下陆小馋、吖滴吖滴、好想来、来优品四大品牌,统一合并为“好想来”,成为了这个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门店规模排名第一和第三的“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正式宣布进行战略合并……

山姆在1月完成了天津二店的建设签约,另有20家门店处于筹备中,预计2024年将新开6~7家门店;大润发M会员店也宣布将在2024年至少开出5家会员超市,并深耕长三角城市……

可以判断,随着零售折扣业态竞争的加剧,企业开始拼供应链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在这个趋势下,没有规模优势、资金优势的折扣化业态,将首先受到挑战。

便利店行业同样如此,行业人士透露,在2023年越来越多的便利店企业老板,对外透露出了想要售卖资产,退出便利店行业的打算。2023年年底,有着四川国资背景的四川商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就成为了红旗连锁的“新东家”。

在零售行业中,人们习惯将折扣化业态与商超、便利店、大卖场等列入同一个队列中,认为它们是平行而并存的关系。在零售的表现形式上,这种观点并没有错。但被忽略的是折扣业态对整个消费、零售产业链的重构,这个影响是尤为深远的,并将进一步催使其他渠道共同改革。

可以说,折扣化是一场对中国零售行业发展过去数十年间积攒下来的无数弊病的改革,同时也是一场零售商发起的“夺权”之战。它宛如一场洪流,一旦泄洪闸开启,就很难再闭合,洪水仍将席卷2024年。(来源:半熟财经 作者:胡苗 编辑:余乐)




形势分析




逼近300万亿整数大关 认清M2背后的危与机

【博览财经特稿】央妈发布重要数据。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狭义货币(M1)余额69.42万亿元,同比增长5.9%。流通中货币(M0)余额12.14万亿元,同比增长5.9%。当月净投放现金7954亿元。其中,最为关注的数据是国内M2数据,广义货币已经逼近300万亿整数大关。

中美间M2异同更深理解297万亿元背后意义

钱这东西不会凭空产生,背后一定有锚。M2不仅仅要看发了多少货币,更应该看M2的结构。特别是中美两个大国之间M2的异同,才能更深地理解297万亿元背后的意义。

这个有影响,但是倒推之后会发现,影响没有大到改变趋势。比如,2020年,国内M2突破33万亿美元,而美国同期是19万亿美元;其中,国内企业定期存款在M2中占比17%多,差不多是38万亿人民币。企业存款,大多数应该都会在10万美元以上;所以,我们把这部分资金从国内的M2剔除掉,可以一定程度统一两国的M2口径。至于,高净值客户的存款在这里就做忽略计算,不再展开细分。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国内是间接融资为主。好多人看到这里,会立马极端地认为我们直接融资不行,要大力发展股票融资、加大上市等,很容易进入到了另外一个误区。

沪深两市是全球前两大IPO交易所,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为全球第三大和第四大交易所。但是,国内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严重不足。据华创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一级市场机构(早期/VC/PE)投资额5071亿元,而美国为52945亿人民币。国内股权市场,连美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到这里就可以看明白了。国内直接融资整体水平确实不及美国,但是二级市场股票的直接融资还是很强的。只是一级市场股权融资市场太小,债券市场也有提升空间。

以银行为中介进行大量货币的衍生

贷给谁了?谁的杠杆高,就是银行给谁贷的多!就是M2的主要流向!据wind2023年数据显示,国内政府部门杠杆率为60%多,美国为110%多;国内居民的杠杆率为60%多,美国为70%多。

所以,我们看到M2其实大部分是流向了城投、地产,而他们高额的债务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大量的资金。他们现在太大了,无论砸进去多少的钱,就像一个石块丢向了泳池,也掀不起大的浪花。所以,上述领域、行业的机会相对就会有限。

一个跑赢gdp,一个跑输gdp。所以结论是,M2过去数十年都流向了城投、基建,但是他们已经接近天花板了。未来数十年,M2必然流向消费领域。消费强,则经济强!(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慧净)




社会透视




国产新能源接连爆雷 受困车企不止一家

【博览财经特稿】2月18日,开工第一天,总部位于青岛的知名车企——高合汽车,被曝即日起停工停产6个月。高合员工张立在3个月前就感到焦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在高合那么久,听到裁员消息,最近睡都睡不好。”

中国是世界最庞大、集中度却很低的汽车消费市场。有机构统计,我国有140多家车企。2023年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主任贺兴直言:“近五年来正式退出中国市场、破产倒闭重组、停止经营汽车业务的汽车品牌多达40余家。”

“中国最豪华的纯电汽车”爆雷了

张汉麟说,他当时购买高合的原因很简单:他了解到,这是当时中国最贵的电车。再加上他听到一位短视频博主形容:高合是有钱人的玩具,社交属性第一。这些原因都让他毫不犹豫地购买。

他接住乐视老板贾跃亭的橄榄枝,出任乐视超级汽车全球副董事长、执行董事等职务。直到2016年11月,乐视被曝陷入债务危机,贾跃亭出走美国。丁磊于是在2017年、自己54岁那年决定单干,他选择了更难的定位——做中国最豪华的纯电汽车。丁磊曾解释,眼看当下的中高端市场,有过去很多主流商务车的影子,“我不希望看到一个平庸的东西,如果平庸,宁愿没有”。

媒体的调研也应证了这一品牌的“高端市场”属性。据调查,高合车主自家车库不乏劳斯莱斯、宾利等一众豪车。之所以买高合,主要是出于“猎奇心理”尝鲜。

有限的销量也证实了市场的选择。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高合汽车年销量均为4000多台。2023年的最后一月,高合汽车三款车型总交付量仅564辆。

这期间,销售人员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是,2024年1月,公司先后在澳门、合肥、宁波、徐州等地开设了五家合作门店。照片里,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在人群的簇拥下,对着金光熠熠的高合车竖起拇指。进入2月,多名疑似高合员工爆料公司“全员降薪”,看似体面的车企背后的危机,再度显现。

传统车与新势力的危机源头

2023年1月,威马CEO沈晖发了条微博,此时的威马,被曝大面积裁员,员工工资打5—7折,资金链愈发紧张。2023年10月10日,经历了多轮闭店、停产又复工后,威马正式发布公告,已申请破产预重整。他们为困境给出解释:“因受疫情影响,资本市场不景气、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及获取经营发展资金受挫等客观原因影响,威马陷入了经营困境。”但“威马不会躺平,更不会倒下”,他们在公告强调。

在山东潍坊以“老头乐”低速电动车起家的雷丁汽车,也在2023年折戟。不同于威马的是,雷丁汽车创始人李国欣在2023年1月自曝资金链断裂,并实名举报有关人员。仅时隔3个月21天,雷丁向潍坊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这间接导致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变高。这位大学教授建议:“(消费者)购买前,要关注它的销量、车型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口碑,或者事故发生率。总之,密切关注各种动态事件或负面新闻。”

起点最高的威马汽车,是很多车主眼里的性价比之王。坐标魔都,创始人沈晖曾担任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在他的光环下,2022年以前,威马进行了D轮融资,合计融资超400亿元。上海国资投资平台、上汽、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等明星企业都是它的投资人。

1710404510563152.jpg

不同于新能源车企流行的“互联网造车”,沈晖对外标榜的企业理念是——“共同富裕”。他对消费者宣称:“我们并不想让每个人都买三四十万的高端车,而是都能负担得起十几万左右相对不错的车。”

但传统车企人有自己的执着。威马的车售价在15万元左右。张翔回忆,威马更愿意标榜自己是传统车企而非新势力,也不愿意将钱投到广告营销上,“说要让利于消费者”。

高合、爱驰等出现危机的车企,执掌者也都来自传统车企。比如,总部在上海、生产基地位于江西上饶的爱驰汽车,员工们也曾被创始人的履历所吸引。创始人名为付强,担任过北京奔驰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公司总裁兼CEO……在传统车企里,付强是毋庸置疑的强者。

成立至今,爱驰汽车只推出了两款车型,都是中型SUV。没有记忆点的产品和低至谷底的销量,让爱驰举步维艰。2023年3月,爱驰汽车被曝光拖欠工资。公司以“电力系统升级维修”为由,要求全员居家办公。3个月后,一篇题为《近2000家庭向爱驰汽车集体讨薪》的文章在社交媒体流传。里面写道,经过超三个月的等待,员工讨薪的诉求没有得到回应,“得到的只是被无视、已读不回、拒接电话甚至拉黑”。

传统车企人的失败,似乎让新能源车企与燃油车的区隔愈发显现。纵观风口上的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华为、小米的创始人,都有互联网产业的背景。

J.D. Power(君迪)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蔡明也在一个演讲中提及,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产品以外的领域也变得重要。其中,蔡明说,“用户运营和智能系统方面,成为了很多传统优势品牌的滑铁卢”。

变得智能的过程中,杨胜兵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顶层设计”。更直白地说,“公司的老总或者决策层,他们的互联网基因,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成败。”

“活下来。”1年前,沈晖的心里话仍在今日警醒着众人。不止是危在旦夕的车企,连正在榜单上爬升的车企,都感到如履薄冰。

1710404531289737.jpg

200亿,曾是新势力们公认的资金门槛。随着入局者的增多,车企的投入也水涨船高。在小米对汽车的十年规划里,资金达到680亿元。而国际巨头特斯拉在2010—2020年的十年间,从研发到工厂,再到生产线等,累计投入超2300亿元。

落后车企的崩盘,往往是从资金链断裂开始的。威马汽车在2022年申请上市,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威马汽车累计三年亏损高达174.35亿元。而随着2022年IPO失败,2023年9月意图借壳港交所上市被拒,威马汽车只能申请破产预重整。

爱驰汽车也是被资金“压垮”的。2022年,虽然在中国大众心中籍籍无名,爱驰还是启用了“千人招聘计划”,并准备在美股上市。美好的愿望在一年内破灭。据第一财经报道,爱驰的突然崩盘,与前任董事长陈炫霖所在的投资机构,上海东柏实业集团爆雷直接相关。

断裂的资金让爱驰在2023年命悬一线,也让自救行动愈加艰难。据报道,2023年7月,爱驰曾启动临时工作组,开展复工复产。有内部人士受访时还怀抱希望:“爱驰海外还有十几万未交付的订单,我们是遇到了困难,但如果后续能够有资金进来,我们还有活下去的机会。”但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渺茫。2023年9月,爱驰汽车总部被曝人去楼空。

可以肯定的是,留给新能源车企在裸泳中展露真正实力的时间不多了。精准的用户定位、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独特的技术实力,缺一不可,都将是车企成功的必备要素。

2024年2月18日,据媒体报道,高合在内部大会上宣布即日起停工停产六个月。作为高合的死忠粉,张汉麟在消息曝光的这一夜心情复杂。他认为,高合的落后是源于没有坚持下去的豪车定位。

自从2022年高合开始推出50万及以下的车型后,他以为,高合就走向了错误的方向。“你想,50万的车,里面空间不大,又不够有排面。这让我觉得开高合是件丢人的事情。”看到消息那一刻,高合前员工Jayson在社交账号上也感慨:“高合——高傲地合上了





1710404520526990.jpg
1710404500658491.jpg
1710404486331915.jpg
1710404089406670.jpg
1710403902400196.jpg
1710403887785982.jpg
17104037231240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30 07:52 , Processed in 0.144890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