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全力稳定股市的态度明确,但市场对政策效力是怀疑的》再度暴跌至2700点之下后,盘后政策层面有很多大动作,在6日的国常会上公布了多项重要举措。市场的分析认为,决策层释放出强烈的减负新信号,提振发展信心。而上交所也再提投资者保护;国资委透露,正对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合并做前期调研评估工作;商务部也否认了消费降级的说法。不过,可以看到的是,一则是截止我们发文,公开新闻渠道依然没有看到特朗普对贸易争端2000亿美元产品的正式决定(现在舆论都在热衷报道白宫的“反叛信”谜团)——也就是说,这个外部压力的风险依然没有释放;二则是在股价暴跌、房价居高不下之下,券商业绩和旅游业数据为证,8月份部分消费确实出现了下滑,经济是否信心满满,市场上很多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股民对消费降级的吐槽,恐怕并不会因商务部的辟谣而停息。这对股市层面意味着,尽管政策层面全力稳定股市的预期已经非常直白、明确,但投资者层面对于政策的诚意,对于政策的成效,是有怀疑的。 《机构“抄底”促反弹,小散“见反弹就割”的“僵局”难以打破!》由于内外部压力(外部的中美贸易战持续、新兴市场下跌;国内,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导致A股中长期下行趋势难以逆转,因此短中期市场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僵局:长线资金(大机构、外资)持续抄底,间或推动一波反弹;短线资金(普通投资人)短线操作,见反弹就“波段操作,博取价差”,反弹行情随之戛然而止,重归下跌趋势。而这种下跌,又为长线资金“低成本建仓”提供条件,继续“抄底”,酝酿新一波反弹-减仓博价差-下跌的“闭循环”(甚至是“死循环”)……
博览视点
政策全力稳定股市的态度明确,但市场对政策效力是怀疑的
【博览财经分析】在昨日再度暴跌至2700点之下后,盘后政策层面有很多大动作,在6日的国常会上公布了多项重要举措—— 市场的分析认为,决策层释放出强烈的减负新信号,提振发展信心。 而上交所则表态:加快形成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是时隔大半月后,证监会系统再提投资者保护。 当日上交所举办了证券行业首次“投教新锐”展播活动,共同贯彻落实加快形成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要求。上交所总经理蒋锋指出,要完善机制建设、落实投保制度;要加强打非宣传、净化市场环境,共创投资者教育与保护新局面。投教新锐代表张丽沛表示,投教不仅是对业务和产品的解读和推广,更是对盲目投机者的规劝、对理性投资的引导。愿永远做好老百姓在投资路上的那盏灯。 此外,国资委透露,正对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合并做前期调研评估工作。也算间接回应肯定了市场对两大电信央企合并的传闻,给这一概念的炒作加了把火。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则表示,我们注意到有关舆论,关于“消费降级”的说法,我们认为有失偏颇。当前市场出现部分大众化商品销售较好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升级的新趋势。 考虑到根据公开消息,在北京时间6日的凌晨,是特朗普将公布对另外2000亿美元商品征不征税的最后揭底牌时期,而商务部在6日也是提前警告:如果美对华采取任何新的加征关税措施,中方将反制。国内政策层面此时的先一步统一行动就不得不让人认为,至少部分是有应对化解贸易争端压力的目的在,至少应该是政策的部分目的之一。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一则是截止我们发文,公开新闻渠道依然没有看到特朗普对贸易争端2000亿美元产品的正式决定(现在舆论都在热衷报道白宫的“反叛信”谜团)——也就是说,这个外部压力的风险依然没有释放; 二则是在股价暴跌、房价居高不下之下,8月份部分消费确实出现了下滑,经济是否信心满满,市场上很多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股民对消费降级的吐槽,恐怕并不会因商务部的辟谣而停息。 数据为证。 第一,与行情低迷相印证的是,券商8月份业绩普遍暴跌—— 招商证券:8月份母公司净利润2.45亿元; 长江证券:8月份母公司亏损5275万元; 西部证券:母公司8月份亏损3267万元; 西南证券8月份非合并净亏损4646.5万元人民币; 第二,可以作为观察居民非必需消费、同时基本上局部可以等同于“消费升级”的观察窗口的旅游业方面,也是出现了回落。 上市公司黄石旅游透露,上半年,黄山旅游实现营业收入6.82亿元,同比下降6.01%,共接待进山游客148.14万人,同比下降9.91%,结束了多年的增长。 而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国内旅游业增长在今年第二季度明显减速, 2018年一季度,我国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CTA-TEP)为119.11,较去年同期提升3.11个百分点;二季度,受企业家信心和景气指数下滑影响,CTA-TEP为115.93,下降了2.73个百分点。 这对股市层面意味着,尽管政策层面全力稳定股市的预期已经非常直白、明确,但投资者层面对于政策的诚意,对于政策的成效,是有怀疑的。
机构“抄底”促反弹,小散“见反弹就割”的“僵局”难以打破!
【博览财经研报】在此前的研究当中,研究员明确指出,由于内外部压力(外部的中美贸易战持续、新兴市场下跌;国内,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导致A股中长期下行趋势难以逆转,因此短中期市场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僵局:长线资金(大机构、外资)持续抄底,间或推动一波反弹;短线资金(普通投资人)短线操作,见反弹就“波段操作,博取价差”,反弹行情随之戛然而止,重归下跌趋势。而这种下跌,又为长线资金“低成本建仓”提供条件,继续“抄底”,酝酿新一波反弹-减仓博价差-下跌的“闭循环”(甚至是“死循环”)…… 外资、国内大资金大手笔“抄底” 不同于A股投资者的萎靡,外资表现出了极大的抄底热情,“截至8月22日,年内陆港通资金净流入规模已达到2310亿元,持股总市值较年初增长了1312亿元。截至8月初,中国离岸股票基金在过去20周的时间里有17周获得净流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外资捡漏的对象不只有股市,还有我国债市—— 今年以来,银行间一直有“外资抄了债市大底”的说法,而中债登的数据的确显示,今年外资累计增持人民币债券总量达到4379.39亿元,且8月是境外机构连续第18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登”)最新发布的8月债市统计数据显示,8月境外机构托管在中债登的人民币债券余额为1.41万亿元,环比增量为579亿元,同比飙升64.7%,和去年末比也有44.96%的升幅。 国际金融协会(IIF)在北京时间5日凌晨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8月,流入新兴市场股市的资金量达到71亿美元,其中有58亿美元资金被中国股市吸引,占比达81.7%!而今年以来,流入中国股市和债市的资金总量已经超过920亿美元。 在海外资金持续加码的同时,从近阶段上市公司股东增持回购情况、ETF份额变动、公募基金整体仓位水平等方面来看,产业资本和国内主流机构资金,也都在陆续进场。 来自海通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产业资本在A股二级市场净增持20.1亿元,而2018年7月则为净减持64.6亿元。从今年前八个月的情况来看,8月的单月净增持金额,仅略差于今年2月。国金证券的统计进一步显示,截至8月末,A股实施增持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连续三个月高于实施减持的上市公司数量。 “大资金低成本建仓,小资金博价差”的“僵局”难以打破!
因此,一方面是,所谓的“国资抄底20余家民营上市公司”,险资加仓,北上资金、外资持续流入,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中长期前景“下重注”;一方面是,国内股市频繁下跌、甚至屡创新低,普通投资人损失惨重,割肉离场。似乎只有那些个“短线高手”才有可能在这个中期下行的股市当中艰难的“做波段盈利”。 而这种“闭循环”到目前为止未能见到“打破”的迹象,于是乎这种“涨跌反复、大资金低成本建仓,小资金博价差,刀口舔血”的生态循环,还将持续下去,直到内外环境的改变来打破这一“僵局”! 在8月28日的内参当中,研究员明确指出《存量资金守住2700就算赢:磨底需时、结构机会、长线配置、短炒止盈》,彼时本内参强调—— 1,长期价值投资资金明显介入,但不会持续推高股价。因此,作为普通投资者配置长线组合,应是时机。即,我们近期强调的战略建仓长线,战术摊低成本; 2,本内参不认为,整体经济基本面有好转迹象,反而通胀有持续上升趋势,但这不是需求拉动,而是基础消费资料因天气与贸易战引发供给成本上升。我们更担心需求购买力衰竭,而进一步延缓实体经济复苏。 3,股市仍以存量资金为主,守住2700已算不错结局,磨底仍需时间,但结构行情存在机会,长线配置仍是主流,短炒仍需止盈。 …… 与此同时,研究员则根据当前市场当中,“先知先觉”的大资金,与“谨小慎微”的小资金,二者对市场走势与盈利预期的不同诉求,而形成的反差,明确指出《又一轮收割!机构持续“抄底”促反弹,小散博价差“见反弹就割”》—— 这种“存量博弈”的架构,会导致一种情况反复出现,那就是:“先知先觉”的聪明资金对当前已经具备“估值优势”的“特定对象”持续跟踪、配置、加仓,这一举动伴随着宏观面、政策面的“些许利好”,或者悲观预期的缓解,就有可能促成一波反弹,甚至不排除是一波像样的“大反弹”; 但由于当前A股的“散户化”结构的桎梏始终难解,尤其是在内外压力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持续积聚的大背景下,投资人、尤其是中小投资人心态普遍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立马会条件反射式的“获利了解”(或者斩仓割肉),绝不会与“机构大资金”共进退,也谈不上为“大扩容的国家大战略”服务。 …… 而从最近一周的情况看,上述两种态势均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前一种状况”决定了A股中长期走势持续面临外部压力,近来在国内媒体的“带路”之下,又叠加了对“严厉追缴社保、税务”影响企业生存的担忧,加之部分地方经济增长的势头与质量,确实出现了“改革转型”过程当中的“状况”,使得国内普通投资人对经济、金融前景的预期更加“不确定”(更加忧虑),也就加剧了“后一种状况”:普通投资人更加频繁的“短线炒作”——由于对经济与股市中长期走势的“悲观预期”,面对任何形式的反弹,都抱定“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要么在损失减少后割肉离场,要么略有盈利立即“见好就收”,绝不与所谓的“先知先觉大资金”为伍,绝不被裹挟到“所谓的长期看好”当中去! 这就强化了研究员此前所强调的“一个在短中期难以破解的僵局”——机构抄底促成到反弹,一旦反弹打出一定的空间,“不稳定”的短期资金,就会立马“收割阶段性价差”,获利离场,等待下一次“伏击”的机会,于是乎,近几个月来,就反复出现这一局面:机构抄底—大盘反弹—短期资金获利离场—大盘回调—估值更低—机构抄底…… 总结 总结而言,研究员认为,这种“闭循环”到目前为止未能见到“打破”的迹象,于是乎这种“涨跌反复、大资金低成本建仓,小资金博价差,刀口舔血”的生态循环,还将持续下去,直到内外环境的改变来打破这一“僵局”!
决策参考
9月第一周市场依旧疲弱,但社保、外资、保险、大股东都有增持迹象
【博览财经分析】进入9月以来,股市依然疲弱。上周受投资者担忧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因素影响,市场延续调整格局。上证综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2.83%,5.09%。 不过,除了官方舆论不断进行信心引导,表达维稳市场稳定的态度和政策决心外。另外,从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市场信号——比如社保、外资、保险、大股东回购等迹象来看,尽管“市场底”尚不明朗但“政策底”早已经明朗,而且在见“政策底”后,部分大资金对“市场底”的预判似乎越来越近了。 其一是,A股公司掀起回购潮,规模已经创出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截至9月5日,今年来,有超过880家公司发布了股份回购计划公告,回购总金额上限为765.18亿元,较去年全年的拟回购金额101.56亿元增长6.5倍,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上市公司主动大手笔回购也频频出现。 880家公司中,拟回购金额上限达到1亿元的有超过200家公司,接近发布实施股份回购计划的公司总数的1/4。拟回购金额上限超过10亿元及以上的有16家公司。比如,可以看到近日美的集团拟回购不超过40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50元/股。 可以注意到,前不久交易所半夜发布回购政策稳定市场预期,而近日再次重申支持回购,从当前这种情况来看,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据悉,上一次回购高潮是在2016年,285家A股公司合计耗资105.49亿元回购——当时也正式一个市场信心重建的阶段。 其二,近期多家主流保险机构相继开始加仓A股,每家买入的资金规模普遍在几十亿左右,总共掏出的真金白银超过百亿元。 据了解,此次主流保险机构买入的标的,主要是跌至1倍PB以下的周期股,集中在地产、化工、建筑等领域。从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随着整体情绪的走弱已经使得大批优质蓝筹白马跟风下跌。而这种下跌已经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公司的基本面情况。 从当前来看,在短期中美贸易风波消除之后,市场上优质蓝筹,特别是错杀的蓝筹权重股后期仍然是资金青睐的主要对象。叠加近期全球最赚钱的桥水基金都开始投资中国市场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力开放,优质低价蓝筹今后向上修复的预期更为强烈。 其三,“养老目标基金”或将“热销”。 全国首批养老目标基金将于近日拉开互联网平台发行的序幕。从蚂蚁金服方面了解到,支付宝上的"养老"专区已经上线,为用户提供认购、查询、投教等一站式养老投资服务。同时,中欧、泰达宏利旗下的两只养老目标基金产品也将登陆该专区,于9月10日正式启动发售。 近年来,监管层为改变“散户模式”,打造“机构市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此次“养老目标基金”就是一例,被视为中国的“401K”。 与此同时,社保基金正酝酿加大抄底力度,且调整对新组合试点长期考核:一年一考核变五年一考核;以利于机构“做长线”,而不被“短期走势所绑架”。 其四,外资已比肩险资公募,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 实际上,近来,无论是国内机构还是外资,都加快了“布局A股”的速度—— 截至9月5日,今年以来北上资金净流入规模达2226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同期增长近50%,超过2017年全年净流入规模。 截至7月底,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已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约6%,与险资和公募6.7%、8.4%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拉近。 而在2007年9月底,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高达40%,掌握着A股的绝对“话语权”。“一升一降”之间,折射出A股市场格局悄然生变。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外资私募跑步入场、北上资金加快涌入,A股MSCI占比提升,海外的增量资金有望继续驰援A股。保险、公募和外资“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同时,也会对A股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确立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央行也在不断释放流动性宽松预期。比如央行9月7日开展1年期MLF操作1765亿元,中标利率持平于3.3%。以对冲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 总之,结合国内产业资本加大“增持、回购”的力度、超过20家民营上市公司被国资控股,以及超过880家公司发布股份回购计划公告等迹象看,这都彰显出对市场中长期预判更有前瞻性的机构态度的变化。 因此,虽然短线市场依然曲折,但中长期预判似乎并没有更悲观了。毕竟,当前市场虽然连续走弱,但估值已经处于底部,为长期投资良机,而市场机构化是大势所趋,随着长线资金入市和A股市场企稳,市场的机构化发展或迎来契机。
震荡阴跌仍继续,谨慎观望尚有时
【博览财经研报】9月3日-9月7日当周,两市震荡收跌,大盘险守2700点,市场人气依然很差。 周一盘前假日消息面上,8月31日晚间,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大招”,一口气放出了37份对人大、政协提案的回复,解答了包括IPO、CDR、退市机制、科技股、并购重组等诸多关键问题。总体上,证监会还是以部署落实更高决策层面的战略诉求为主,而对于市场渴求的流动性,信心重建等关键问题,并没有正面回答。 “国资系”在A股市场开启大手笔、高频次的“扫货”模式,截至目前,包括国资委、地方政府、中央事业单位在内的“国资系”主体正在参与或已经完成20余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交易。而在乐视网等垃圾股的带动之下,与这种扫货类似的超跌垃圾股轮番上涨。 一个对美股来说是好消息,而对A股是重大利空的消息是,继此前公布的二季度经济增速高达4.2%的数据后,美国制造业重要先行指标8月美国ISM制造业指数为61.3(市场预期值为57.6),创逾十四年新高,带来了三季度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强劲的好消息,虽然国际贸易形势仍在威胁增长。9月5日市场再度大跌。 由于内外部压力(外部的中美贸易战持续、新兴市场下跌;国内,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压力)导致A股中长期下行趋势难以逆转,因此短中期市场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僵局:长线资金(大机构、外资)持续抄底,间或推动一波反弹;短线资金(普通投资人)短线操作,见反弹就“波段操作,博取价差”,反弹行情随之戛然而止,重归下跌趋势。而这种下跌,又为长线资金“低成本建仓”提供条件,继续“抄底”,酝酿新一波反弹-减仓博价差-下跌的“闭循环”(甚至是“死循环”)…… 例如,周五盘前国常会强调:按照不溯及既往、确保总体税负不增的原则,抓紧完善进一步支持创投基金发展的税收政策;抓紧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对个人在二级市场买卖新三板股票比照上市公司股票 对差价收入免征个税。 但市场次日冲高大涨之后快速跳水,市场一遇反弹就想卖出的倾向很明显。 落脚到周五来看: 上证虽然维持红盘,但整体还是偏弱。整体看市场对于后期的担忧情绪并没有完全消失,从大事件时间来看,“2000亿”非常接近了。30日,目前来讲,时间点上临近2000亿,还是需要谨慎一点。 目前来看,市场情绪极差,仍然需要等待市场悲观情绪释放完毕,观望为宜。 技术走势上,上证跌破五日线,MACD红柱有泛绿趋势,显示出短期维持阴跌或者震荡的概率更大。 分类指数周涨跌幅统计:上证指数下跌0.84%,深证成指下跌1.69%,中小板指数下跌2.23%,创业板指数下跌0.69%,沪深300指数下跌1.71%。 三大权重板块指数周涨跌幅统计:金融指数下跌1.48%,地产指数下跌1.93%,有色金属下跌2.32%。
券商8月业绩全面暴跌,能否成股市否极泰来前兆?
【博览财经分析】作为A股市场最核心的交易中介平台、实体融资最关键的操作对象(投行)、股市“最先进”的机构(自营盘)资金、履行投资者教育“最有力”的平台,同时也是作为监管机构存在必要性的关键理由,不知道券商当前的惨状,是不是可以看做市场否极泰来的前兆? 数据显示,在过完“最惨上半年”后,上市券商们又过了一个更加“惨兮兮”的8月。 8月一二级市场越发惨淡,券商业绩纷纷承压。截至9月7日,上市券商8月成绩单已出炉28家,业绩增长方面几乎全军覆没,营收总额83.68亿元较7月腰斩(下降49.74%),单月净利18.93亿元降至1月以来新低,环比爆降71.14%。 有同比数据的24家上市券商共计实现营收75.50亿元,净利17.31亿元,同比降幅分别达41.84%、66.78%。 而在总体惨淡的业绩中,龙头券商业绩集中效应再次趋强,部分中小券商再次“拖后腿”。净利前十排位券商以19.18亿元(环比下滑65.36%)净利总额超过净利总额,占据101.32%份额,7月数据分别为55.37亿元和84.42%。 换句话说,除了前十大券商略有盈利外,剩下90%的券商8月份都是亏损的!但即便是其中作为业绩冠军的中信证券,8月营收11.19亿元,环比下降43.76%,成为8月唯一营收过10亿券商,实现净利2.94亿元较7月大降62.81%,同比降幅也超过50%(52.97%)。 券商业绩暴跌,当然是基于8月份股债两市收跌叠加一级市场发行处于低位所致。 公开数据显示,8月AB股日均成交额为2849亿,环比、同比分别下降-19.1%、-44.2%;日均两融余额8719亿,环比、同比下滑-3.1%、-5.3%。虽然债市表现略好于去年同期(8月利率较7月有所走高,中证全债指数-0.1%,去年同期-0.2%),上证综指、沪深300、创业板指数分别下降5.3%、5.2%、8.1%,去年同期数据则为+2.7%、+2.3%、+6.5%。 而我们关注的是,伴随着8月券商业绩暴跌同时,多家券商“降薪+裁员“”的传闻也在网络上发酵。比如8月上旬,某知名券商研究所裁员的消息就在网络上迅速传开。根据网传版本,该研究所将对各研究领域现有编制进行统计和合理规划;若未按时提交,板块核定人数将以三人计算。虽然研究所官方很快否认了裁员降薪的消息。但行业寒冬却实实在在来临。 此外还有:某上市券商的首席投资官因自营巨亏不再续聘;某券商分管经纪业务的老总跳槽到了银行……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最新权威数据披露。截至9月初,券商从业人员总数减少397人,降幅0.1%。 证券公司作为中国A股市场建立、存在的基石,作为A股最核心的交易中介平台(券商经纪)、实体融资最关键的操作对象(投行)、股市“最先进”的机构(自营盘)资金、履行投资者教育“最有力”的平台(风控最严),同时也是作为监管机构存在必要性的关键理由(你懂),其当前的惨状无论对股民还是监管层,特别是当前政策最重头的为实体经济融资的目标,都是重大的打击。 如果仅从这一点来看,恐怕监管层对当前的行情也是非常忧心的。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可以预料接下来还会不断有新的维稳政策出台来强化政策底预期。 当然,A股疲弱了三年多,券商的惨状只是行业的一个缩影罢了,而且相比广大散户的亏损惨状,券商目前的情况已经好过绝大部分的场内尚存的交易对象了。所以,尽管政策维稳之心急切,但目标能否达成,仍需拭目以待。
焦点透视
升级还是降级?动态评估更切实际!(上)
【博览财经研报】9月6日,《经济日报》刊文指出:简单地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放缓解读为“消费疲软”,不符合实际。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商品和服务供给体系逐步升级,消费结构必然相应改善,消费升级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把个别商品的热销作为判断消费降级或升级的依据,是不科学、不严谨的。 随后,商务部指出“消费降级”的说法有失偏颇。 升级还是降级,二者皆有之! 所谓消费升级就是说人们日子越来越美好了,吃喝玩乐越来越高级。说贵州茅台是升级可以理解,但是涪陵榨菜真的是消费降级吗?同样是生活在一片国土里面的人,生活究竟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市场到底在炒什么逻辑? 榨菜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小菜,食之无味的时候配合着吃。但是在很多五六线城市,普通家庭过去还是以自家腌制咸菜为主。榨菜虽然看似价格不高,但是很多小城市的家庭的消费频次依然不高。 而同样的调味品行业里面的海天味业也是如此,过去小企业的酱油在超市很常见,但是现在超市里面的调味品基本上都是牌子货。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城镇化建设叠加房地产去库存极大地推动了四五线城市的消费能力。 开发的地方有一个特点就是暴发户多了,消费能力起来了。过去舍不得买的基本上都舍得了。但是受益开发的人想做生意并没有多少好路子,结果是竞相扎堆到餐饮这个不管怎样饭得照吃的地方。总的来讲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居民百姓的消费能力在不断增长。 第二个是去杠杆下的龙头强者恒强。 去杠杆会使得行业内部的资金借贷能力整体压缩,而依靠负债经营的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这个时候,越是资本积累雄厚,负债端没有大的风险的龙头企业越能够在去杠杆的洪流中站稳脚跟。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龙头企业在近两年能够一路高歌。 我们之前到底是怎样被消费升级的? 某种程度看,这确实是在走依靠房地产来救中国经济的老路。但是与老路不同之处却是没有通过大水漫灌的刺激手段来实现。 当前对于中国经济持悲观看法的基本上是中产阶级为主,但是小城市和小县城的人对于经济的感受却是大大不同于大城市的人,因为身边基础设施的飞速扩张和物质生活的真实改善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的是中国经济依然很好。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专家学者说前几年家电下乡推进之后,农村的消费能力基本被透支了,依靠扩大内需也没啥希望。 但是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过去类似家电下乡这种手段,也仅仅能够满足尚且有点消费能力的农村居民。因为过去也有很多农民工在房地产黄金时代有了一定的积蓄。但是要想形成规模性的效果,必须依靠城镇化建设。 中国很多地方的农村居民要解放其消费能力还得需要城镇化来实现,这部分人不像其他城市居民那样是由于房贷提前透支了他们的消费能力。他们确确实实是因为没钱消费。 过去我们更多是在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依靠城市的发展和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扩张。但是这个路子已经慢慢走不动了。 而现在中国更多是在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如今在很多四五线城市都已经形成了多核心的城市发展模式。 虽然,研究员认为过去一两年的不少现象是基于消费升级而不是降级,但是这是否表明一两年之后的今天国内依然是消费升级而不是消费降级呢?
升级还是降级?动态评估更切实际!(下)
【博览财经分析】虽然,研究员认为过去一两年的不少现象是基于消费升级而不是降级,但是这是否表明一两年之后的今天国内依然是消费升级而不是消费降级呢? 数据为证,消费不起慢慢成趋势! 消费降级,已经是经济上的必然趋势,也一定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上体现出来。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的历史演变。 2004年-2012年,是中国消费市场迅速发展的时期,也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幅约20%,此后,伴随着中国的地产泡沫日益膨胀,消费增幅逐年下降,到今年7月份已经下降到仅4.4%(21.08万亿/20.2万亿)。这里我必须说明的是:就现在这种惨淡的增幅,还是由于城市化在继续,每年新增的城镇常住人口约2千万左右,2018年上半年城镇常住人口的人均消费性支出12745元,而同期农民的消费性支出仅5806元,城镇人口的消费能力是农民的2.2倍,不过最近我国开始表现出逆城市化的趋势,重点城市都在有意无意的驱使低收入人群回乡,这意味着消费增速将会加速萎缩。 我这里给出一组代表性的销售数据供各位参考:2018年7月份轿车销量80.9万辆,同比增长-3.8%,环比增长-7.0%;SUV方面,7月销量63.9万辆,同比增长-6.9%,环比增长-6.9%。家用汽车销量往往被视为消费的先导数据,汽车销售陷入萎缩,一般都是经济萧条的起点,整个消费市场都将陷入真正的萎缩。 然而与此同时,从2013年开始维持的物价平稳状态开始改变,今年以来的零售物价指数开始提升,截至7月底已经达到1.7%,今年极有可能突破2%。这与上游的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原材料价格持续暴涨有关,原料价格的上涨总归是要传导到下游最终消费品领域的。这还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在居民已经无力消费的同时,物价终于涨了起来,这只意味着一件事:滞涨。 消费是经济最核心的动力,消费增速陷入萎靡状态,经济增长动力就丧失了一大半。与此同时,房地产泡沫对实业的冲击作用,也逐渐体现了出来。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房价暴涨除了吞噬居民财富压缩消费,对实业造成间接打击之余,它还会推高房租,大幅提升企业的经营成本,对实业形成直接打击,最终形成驱赶实业的恶果。这种现象,可以在下面的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表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大增,而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的投资增幅长期超过固投总增幅,是为拉动投资的最重要的因素。然而2013年之后,伴随着房价的持续上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从此前的高于20%剧烈萎缩,到201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值增速已经只剩下5.9%,乃是1999年以来的最低值。 到了2018年,投资增速继续下滑,1-7月的投资增速已经只剩下5.5%(355798/337409)。而2013年以来固投增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投资增速的剧烈下滑,2013年为16.5%,到2017年,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只剩下1.7%,2018年1-7月也只有3.9%,萎缩幅度远大于整个固投增幅的萎缩幅度。 当然,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一直保持着相对高速的增长。从1998年启动商品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也只有2015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在持续调控之下萎缩,造成当年度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只有1.0%,但是政府马上就受不了了,从第二年开始就启动地产去库存,将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拉了上来,2016年和2017年的增幅都达到7%,2018年1-7月更是达到了10.2%(65886/59761)。中国经济弃实业而重地产泡沫的顶层政策倾向,在上述数据演变的轨迹中,清晰可见。 总结 从各项数据来看,仍然显示出在近两年房价飞涨的趋势下,中国的消费空间慢慢被透支。虽然说一些市场现象和经济现象尚且支撑消费升级的逻辑,但是那只是城镇化的一种必然结果。然而重要的是城镇化不会继续高速持续下去,房价却仍然处于高位,居民的杠杆仍然较高,这种环境下再来以近两年城市化的一些消费升级现象来论证消费降级没有出现则是有点刻舟求剑了。站在动态的视角来看,对于后期的中国经济,仍需要期待监管层给出减税降费的实质性政策来逐步帮助居民提高可支配收入,这样才是扩大内需更有效的办法。
背景资料
个人投资意愿极度低迷时,920亿美元外资已经“潜入”中国!
【博览财经分析】按照国际金融协会(IIF)的统计口径,上个月中国股市也吸引到超过5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而今年以来,流入中国股市和债市的资金总量已经超过920亿美元。
IIF分析说,资金流入的原因部分归因于结构性调整。伴随中国股票被部分纳入MSCI国际指数,基金经理人开始将更多资金配置到中国股市。 该机构还指出,整体而言,中国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反映出中国逐步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努力。 指数编制公司MSCI于今年6月起基于5%的纳入因子,分两步把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ACWI全球指数。 另外一组数据给出了类似的资金路径。 根据Wind的报价,截至5日收盘,借道沪深股通的海外资金(“北上资金”)在最近3个月合计买入约837亿元A股,近6个月的合计买入金额接近1900亿元。
在离岸市场,中国概念资产也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标的。 截至8月29日的当周,离岸中国股票基金继续吸引到资金净流入,此类基金涵盖QFII以及那些投资海外上市中国股票的基金。 此前一周,离岸中国股票基金吸引到的资金量触及9周高位。该类基金最近曾连续16周吸引到资金流入。 以单周为计算单位,中国债券基金也自二季度以来第16次吸引到资金净流入。 摩根资产管理公司表示,最近A股市场一些优质公司的估值已经更具有吸引力。在医疗保健和消费行业有部分股票存在买入机会,自动化和软件领域也存在一些吸引力。从细分行业看,医疗保健领域的药店和生物技术,在消费方面,看好与旅游相关的个股。 该公司近期所作的调查显示,上海和北京约200名投资专业人士中有73%的人预计,A股市场将在未来12个月内走高,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预计上涨幅度将达到5%至15%,而预计涨幅在5%以下和涨幅将超过15%的受访者比例均在20%左右。 国内机构资金低位积极入场 在海外资金持续加码的同时,从近阶段上市公司股东增持回购情况、ETF份额变动、公募基金整体仓位水平等方面来看,产业资本和国内主流机构资金,也都在陆续进场。 来自海通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产业资本在A股二级市场净增持20.1亿元,而2018年7月则为净减持64.6亿元。从今年前八个月的情况来看,8月的单月净增持金额,仅略差于今年2月。国金证券的统计进一步显示,截至8月末,A股实施增持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连续三个月高于实施减持的上市公司数量。
海通证券认为,从历史数据对比来看,产业资本净增持往往是市场见底的信号。产业资本大量进行增持,可能表明不少公司估值处在历史较低水平。整体而言,产业资本入场为市场注入增量资金,将有助于市场阶段性底部的确立。 在上市公司回购方面,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积极性大大高于2017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来,上市公司的整体回购力度,正出现大幅提升。国金证券最新统计显示,7、8两月实施回购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分别达到128家和147家,资金数量分别为49.63亿元和49.45亿元。
以ETF为代表的长线被动投资资金,近几个月同样也在逢低进场。东方财富Choice的统计数据显示,自6月以来,股票型ETF的场内净申购份额持续增长。其中,6月、7月、8月三个月的净申购份额,分别达到50.05亿份、63.70亿份和80.56亿份。 业内人士还表示,近期开始陆续发行的养老目标基金,也将渐进式地为市场带来长线资金。博时基金多元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魏凤春表示,参照海外成熟市场经验,中国的养老目标基金未来的市场需求将会在万亿规模以上。从中长期来看,养老目标基金启动之后,将对A股市场带来稳定持续的长线资金供给。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下半年至今、尤其是8月以来A股整体运行依旧震荡偏弱,但各路长线资金的持续入场,势必会对市场资金面,逐步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积极效果,并将逐步对当前相对疲弱的市场,带来显著提振。 从资金面的边际角度来看,在短期维度方面,中银国际证券根据WIND估算的国内开放式基金股票仓位水平显示,从8月下旬开始,相关基金整体仓位触底回升的迹象已经凸显。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部分绝对收益型基金已经有了开始加仓的倾向。
在中长期维度上,国盛证券在对未来增量资金来源进行“拆解分析”后表示,未来A股四大方面的增量弹药值得重点期待—— 第一,从基金二季报来看,公募基金股票配置仓位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下滑,在当前点位再度减仓的意愿较低,未来仍有一定的加仓空间。 第二,保险资金的权益市场投资比例仍有提升空间。保险收入的增速与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可以看到随着年初以来保费收入的改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增速也小幅抬升。另一方面,年初险资投资于股票和基金的占比有所下滑,距离2017年以来12.8%的中枢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第三,则是各类潜在的海外资金的流入。 第四,养老资金入市节奏明显加快。截至6月底时,全国已经有14个省(区、市)与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签署了委托投资合同,合同总金额达5850亿元,其中3716.5亿元资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境内外各类机构资金和产业资本纷纷摩拳擦掌、等待积极作为的同时,当前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情绪,目前却正在降至冰点。在公募产品发行方面,财汇大数据统计数据显示,8月的所有新发行公募基金平均募集份额跌至3.81亿份,创历史新低。而来自私募行业的最新产品消息则显示,近期私募业内甚至出现了百亿级明星私募新发产品仅募集几百万资金的惨淡情况。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个人投资者权益投资意愿极度低迷时,往往对应着市场的重要阶段性低点。当前机构资金热切等待跑步入场,与权益产品零售端个人投资意愿降至冰点的对比,可能正意味着市场转机正在逐步临近。
外储有限,通胀高涨,赤字严重!新兴市场股汇双杀继续发酵!
【博览财经分析】近期,全球资本市场表现得并不理想,而美元一枝独秀。 美元指数持续多日上涨,已经突破了95。亚太、新兴市场、欧洲等大多数的确却在遭受股汇双杀。 9月5日,新兴市场再遭血洗。在股市方面,亚洲交易时段新兴市场股指全面走低,印尼股指跌至两个月新低。新加坡股市下滑1.29%至3169.09点,为2017年4月来最低;韩国首尔综指收跌1%。 在外汇方面,印度卢比兑美元跌至历史最低点(美元兑卢比升至历史高位),延续第8天的跌幅。今年以来卢比已经下跌了11%。而,南非兰特刷新两年新低。南非兰9月5日最新数据显示,对采购经理人的调查显示“商业活动急剧下滑”,因为新工作枯竭,而兰特疲弱推动成本增加,促使企业缩减投入品购买量。南非经济的疲弱可能延续至三季度。采购经理人指数从7月份的49.3跌至47.2,创2016年4月以来最低数据,同时低于经济扩张与收缩的分界线50。 全球贸易争端继续升级发酵以及9月份美元加息板上钉钉对这些地区市场短期构成了负面影响。但是,研究员认为,新兴市场危机原因还在于其自身:外汇储备有限,通货膨胀数据高涨,预算赤字严重,同时伴随大量的外币债务。伴随着新一轮的升息的周期,这种之前看似无害的特征的问题现在被无限的放大。 新兴市场带动全球股市下跌,美元一枝独秀 研究员注意到,9月4日,全球资本市场表现得并不理想,而美元一枝独秀。 ◆9月份刚开始,美元又重新崛起了。美元指数连续第4天升至逾两周高点。 ◆亚太、新兴市场、欧洲股市等加大了波动。 因贸易相关担忧犹存,亚太股市波动剧烈。由于科技、能源和金融的疲软拖累,澳大利亚ASX 200指数跌0.3%,跌至6300点以下,而日经225指数在汇率波动中上下波动。 新兴市场股市方面,印尼、南非、土耳其股市分别跌1.04%、0.84%、0.18%。 欧洲股市方面,英国、德国和法国股市下跌。目前,富时100、德国DAX、法国CAC分别跌0.62%、1.1%、1.51%,扭转了早些时候的上涨势头。意大利和西班牙银行类股下跌。 ◆这些经济体除了股市在加大波动下跌外,其货币也大多举步维艰。 9月4日,随着欧洲股市开盘,欧元下跌0.5%,而日元和英镑均下跌0.3%。 澳元逆转了此前澳大利亚央行政策声明后的升势。该声明降低了人们对澳大利亚央行将变得更加温和的预期。 摩根大通新兴市场外汇指数跌至10年来的最低水平。9月4日,印尼盾下跌0.8%,南非兰特下跌2.5%。此前有消息称,南非“出人意料地进入了9年来的首次衰退”。 南非二季度GDP年化季率萎缩0.7%,市场预期为增长0.6%;一季度修正为萎缩2.6%。南非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萎缩,标志着其进入技术性衰退,为九年来首次。数据过后,南非兰特兑美元跌幅扩大至2%。南非金融危机来首次陷入技术性衰退。 9月4日,墨西哥比索下跌0.7%。 ◆9月5日,新兴市场再遭血洗。在股市方面,亚洲交易时段新兴市场股指全面走低,印尼股指跌至两个月新低。在汇率方面,印度卢比跌至历史最低点,南非兰特刷新两年新低。 在股市方面,印尼股市大跌4.45%,创两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股指也跌至2个月新低。新加坡股市下滑1.29%至3169.09点,为2017年4月来最低;韩国首尔综指收跌1% 在外汇方面,印度卢比兑美元跌至历史最低点(美元兑卢比升至历史高位),延续第8天的跌幅。今年以来卢比已经下跌了11%。 而南非兰9月5日最新数据显示,对采购经理人的调查显示“商业活动急剧下滑”,因为新工作枯竭,而兰特疲弱推动成本增加,促使企业缩减投入品购买量。南非经济的疲弱可能延续至三季度。采购经理人指数从7月份的49.3跌至47.2,创2016年4月以来最低数据,同时低于经济扩张与收缩的分界线50。 全球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过度的流动性上的充裕是这些地区资本市场暴跌的主要原因 ◆全球贸易争端继续升级发酵。 水门事件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在新书中爆料称,前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科恩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偷偷把要求退出北美自贸协定和美韩自贸协定的通知书草稿从特朗普办公桌上拿走了。对此,特朗普大骂这是假的。不管事情原委到底是怎样的,这件事加剧了全球贸易争端却是事实。 欧盟贸易专员8月30日表示,欧盟愿意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取消包括汽车在内的所有工业产品的关税。但特朗普却回应称,欧盟的提议不够好,因为欧盟消费者习惯买当地车,而非美国车。问题来了,G7零关税区这个概念本来就是特朗普先提出来的。7月份,特朗普与欧盟委员会主席荣克会面时,双方还一致同意要避免贸易战。欧盟同意购买更多美国大豆,下调工业关税,并就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做更多工作,以换取美国部队欧盟进口汽车征收关税。现在欧盟作出了让步,美国却反悔。特朗普再次出尔反尔。 而,中美贸易摩擦方面最新的进展是,9月6日,美国针对中美贸易的公众征询意见将结束,特朗普表示,在借宿后就准备马上对另外2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中国方面预计也将会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特朗普还指出,若美加不能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就将把加拿大赶出北美自贸区。 总之,如今不仅是中美贸易关系继续恶化,全球的贸易争端也在升级和发酵,这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了担忧。 ◆短期,强势美元再次来袭。 本月初将会公布非农数据,美国失业率为3.9%,高于4.5%。同时,美国通胀水平接近3%,推升了美联储实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决心。保证物价、促使最大程度就业是他们的宗旨,目前美国强劲的经济能够承受渐进式加息,也需要抑制关税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问题。9月份美联储加息板上钉钉,并且12月份加息概率也出现回升。 ◆但是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并不是主要原因,只能对市场构成短期的负面影响。新兴市场危机原因还在于其自身。 从历史角度,本轮下跌与之前历次新兴市场危机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资管公司Narrow Road Capital分析师Jonathan Rochford 认为,真正问题源头始于全球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流动性上的充裕以及受到抑制的利率引发的全球借贷狂潮。但随着美国货币政策正在正常化(量化紧缩和加息),欧洲正在减少量化宽松的政策,全球的流动性正在减少。 主要危机国的特点也是相似的:外汇储备有限,通货膨胀数据高涨,预算赤字严重,同时伴随大量的外币债务。伴随着新一轮的升息的周期,这种之前看似无害的特征的问题现在被无限的放大。 以土耳其和阿根廷为例,土阿危机只不过是过往重现。 土耳其的经济问题诱发的路径相当的传统:其拥有新兴市场国家中最大的外币债务GDP占比,同时其信贷增长非常的迅速。2016年失败的军事政变加强了总统埃尔多安的政治统治力,使其能够继续推行受欢迎但具有破坏性的经济政策。考虑到土耳其的外债规模,如果贷款人想要收回借款,其就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而美国的贸易制裁威胁吓坏了投资者并加速了汇率的下行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