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证券内参2019.11.2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2 09: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智慧策略投资终端破解版】
A股持续低迷,监管层还忙着搞证券业文化建设…》:我们注意到,有不少分析都提到了当前个股破净率数量已占到10%以上,在历史上都处于相对高点,可能预示着市场见底的观点。
如果从历史比较来看,A股似乎确实已到了相对底部,但这是否意味着反弹很快来临,则难以定论。毕竟,每次破净股创新高带来反弹背后,都有不同的背景因素。而当前的破净率是不是一个市场预期转折的临界点,则并不明确。尤其当前市场面临的一个窘况是,滞胀压力加大之下,上市公司整体的基本面情况也在承压。但同时,监管层面目前对通过扩大融资的态度并没有任何放缓,反而是在加剧的,这种情况下,指数市场自发思涨力量占据上风,并不容易。
而在外力环境方面,似乎也难以指望的上。我们看到,对于近期短线市场频频下跌(比如上周两市总市值跌了1万多亿),监管层似乎一直非常淡定。还是在按部就班地干着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部署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等,侧重股市中长期建设但可能却要短线市场承受阵痛的政策动作。但这实际上远水难救近火,让急盼短线市场改善的投资者是非常失望的。
尤其在21日,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市场依旧疲软之时,11月21日,证券基金行业文化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并透露,早在今年8月,证监会党委专门成立了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了工作纲要,明确了行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和机制保障-——难怪有股民调侃,眼看今年快过完了,行情还是一地鸡毛,很多散户都想骂娘的时候,监管层赶紧提醒:炒股要有文化?!
结合当前政策层面对短线市场表现的无动于衷,所以,我们认为,现在财经舆论较多开始谈起“破净率飙升=见底反弹”,可能更多只是体现了市场自身的思涨情绪越来越浓厚,但在政策和资金面上,恐怕缺乏有力的配合,而仅仅只能是想想罢了。
所以接下来只能思考《如何应对“鸡肋行情”?》:今年仅剩一个多月,年末效应使得市场向上突破的难度开始增加。展望后市,预计大盘指数仍旧维持震荡格局。很可能就是,在沪指2900点之上,如果连续小幅上涨,那么市场很快就会迎来回调;而当沪指跌落到2900点之下时,则很快迎来反弹。
总之,当下A股市场大幅下跌的条件暂不具备,也难以出现持续性较强的行情,但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也不会缺席。可以看到近期虽然大盘走得非常纠结,但创业板指表现要强势许多。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博览视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A股持续低迷,但监管层忙着搞证券业文化建设…                 
【研究员】:大双
编者按:对于近期短线市场频频下跌(比如上周两市总市值跌了1万多亿),监管层似乎一直非常淡定。还是在按部就班地干着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部署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等,侧重股市中长期建设但可能却要短线市场承受阵痛的政策动作。但这实际上远水难救近火,让急盼短线市场改善的投资者是非常失望的。 尤其在21日,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市场依旧疲软之时,11月21日,证券基金行业文化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并透露,早在今年8月,证监会党委专门成立了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了工作纲要,明确了行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和机制保障¬——难怪有股民调侃,眼看今年快过完了,行情还是一地鸡毛,很多散户都想骂娘的时候,监管层赶紧提醒:炒股要有文化?! 结合当前政策层面对短线市场表现的无动于衷,所以,我们认为,现在财经舆论较多开始谈起“破净率飙升=见底反弹”,可能更多只是体现了市场自身的思涨情绪越来越浓厚,但在政策和资金面上,恐怕缺乏有力的配合,而仅仅只能是想想罢了。

                                 
【博览财经分析】1121日,早盘两市低开后探底回升,沪指围绕2900点震荡,深成指、创业板指一度翻红,午前市场再度回落;午后A股依旧低迷,零星题材异动,全天成交量明显萎缩。市场成交量依然低迷,两市合计成交仅有3600亿元左右,行业板块涨少跌多,船舶制造板块逆市走强。
总体而言,市场依然维持着弱势震荡格局。震荡磨底中把握结构性机会依然是主轴。重申建议在行业概念方面,重点关注低估值稳增长并有望受益于基建发力的大基建、建材板块,以及代表未来破局方向、政策重点倾斜的科技创新板块。
21日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市场表现是,茅台又成市值第一了。截至当日收盘,贵州茅台股价下跌0.2%,报收于1231.30元,所对应的A股市值达15467.56亿元,而当日工商银行当日下跌1.21%,收盘A股市值为15448.78亿元。比“宇宙第一行”工商银行的A股市值高出18.78亿元。不过如果算上H股市值,工商银行总市值依然是第一!
实际上,今年以来,在贵州茅台、五粮液等带领下,白酒股市场表现脱颖而出。白酒指数显示,年初至今涨幅超80%,与年初相比白酒板块A股市值增加近1.37万亿元。
那么,茅台再创新高,会否让强者恒强的白酒在当前疲软的市场继续独立行情?考虑到市场疲软期投资者抓主线的心理,这种概率还是概率不小。
但总体上,A股现在缺乏改变弱势格局的因素。
我们注意到,有不少分析都提到了当前个股破净率数量已占到10%以上,在历史上都处于相对高点,可能预示着市场见底的观点。
原因是从历史一般规律来看,市场低迷时,破净股数量会逐渐增多,市场逐步见底,投资者开始买入,推动市场上行。
统计发现,目前,破净上市公司数量和比例都接近2005年以来的历史高点。数据显示,2005年6月,A股共有176家上市公司破净,破净率达到13.42%;2008年10月,A股共有208家上市公司破净,破净率达到13.5%;2013年6月,A股共有182家上市公司破净,破净率达到7.5%;2016年1月,A股共有99家上市公司破净,破净率达到3.5%;2018年12月,A股共有395家上市公司破净,破净率达到11.1%。而进一步统计发现,在上述破净高峰之后,大盘点位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1122%2F1574383650979900.jpg
如果从历史比较来看,A股似乎确实已到了相对底部,但这是否意味着反弹很快来临,则难以定论
毕竟,每次破净股创新高带来反弹背后,都有不同的背景因素。而当前的破净率是不是一个市场预期转折的临界点,则并不明确。
尤其当前市场面临的一个窘况是,滞胀压力加大之下,上市公司整体的基本面情况也在承压。但同时,监管层面目前对通过扩大融资的态度并没有任何放缓,反而是在加剧的,这种情况下,指数市场自发思涨力量占据上风,并不容易。
而在外力方面,似乎也难以指望的上。
我们看到,对于近期短线市场频频下跌(比如上周两市总市值跌了1万多亿),监管层似乎一直非常淡定。还是在按部就班地干着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部署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等,侧重股市中长期建设但可能却要短线市场承受阵痛的政策动作。
就长远而言,当然是给了希望,但就当前而言,却是远水难救近火,让急盼短线市场改善的投资者是非常失望的。
尤其在21日,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市场依旧疲软之时,11月21日,证券基金行业文化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并透露,早在今年8月,证监会党委专门成立了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了工作纲要,明确了行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和机制保障-——也就是说,这个证券业提升行业文化建设的事情,证监会已经部署重视了几个月了?
也难怪有股民调侃,眼看今年快过完了,行情还是一地鸡毛,很多散户都想骂娘的时候,监管层赶紧提醒:炒股要有文化?!
结合当前政策层面对短线市场表现的无动于衷,所以,我们认为,现在财经舆论较多开始谈起破净率飙升=见底反弹,可能更多只是体现了市场自身的思涨情绪越来越浓厚,但在政策和资金面上,恐怕缺乏有力的配合,而仅仅只能是想想罢了。


                                 
                                           决策参考
                 



如何应对“鸡肋行情”?                 
【研究员】:林飞
编者按:今年仅剩一个多月,年末效应使得市场向上突破的难度开始增加。展望后市,预计大盘指数仍旧维持震荡格局。很可能就是,在沪指2900点之上,如果连续小幅上涨,那么市场很快就会迎来回调;而当沪指跌落到2900点之下时,则很快迎来反弹。总之,当下A股市场大幅下跌的条件暂不具备,也难以出现持续性较强的行情,但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也不会缺席。可以看到近期虽然大盘走得非常纠结,但创业板指表现要强势许多。

                                 

【博览财经分析】昨天(11月21日),A股市场低开后延续调整走势,沪指围绕2900点一线窄幅震荡。截至当天收盘,沪指收报2903.64点,跌幅0.25%;深成指报9774.44点,跌幅0.35%;创业板指报1713.20点,跌幅0.38%。11月21日沪深两市合计成交3610.51亿元,较上一交易日的4259.56亿元明显缩量。

近期A股市场反复在沪指2900点上下徘徊,反弹走势不连贯,市场热点也没有什么持续性,赚钱效应较差。投资者对市场也没什么耐心,大多以短线思维来对待市场。

这种市场表现就是典型的“鸡肋”行情。看似有机会,但很难抓住机会。那么,摆在投资者面前的问题就比较尴尬了——面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行情,是坚守还是撤退?

个人认为,我们首先要是要明确当下行情的性质。

本周前两个交易日将央行“降息”的利好集中兑现,但这两天宏观环境似乎出现反转迹象,一是推升CPI上升的主要原因——猪肉价格快速下跌;二是中外经贸关系再现波折。前者给了央行进一步采用宽松调控政策的空间,是利好因素;而后者或是短期内影响市场情绪面主要扰动因素,利空股市。

因此,整体来说,目前市场或处于逆周期调节政策和外部扰动以及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的博弈之中,场外资金观望,场内资金迷茫,走势才会如此纠结,成交量也上不去。

其次,近期多空双方在沪指2900点上下反复拉锯,结果11月21日收盘,沪指依然在2900点之上,这意味着当前市场所处位置是一个强支撑区域。向下空间不大,但向上又需要耐心 ,如果投资者用短线思维来对待这样的市场,恐怕会陷入焦灼不安的状态。

其三,市场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作为A股市场的风向标,北向资金近期对深股通偏爱有加,预计市场风格将进一步向中小创倾斜。

短线:止跌信号已出现

11月以来,A股市场的震荡中枢迅速从沪指3000点回落至2900点。本周,沪指2900点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多空双方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但是股民的感觉可就有点“难受”了——

一是弱势震荡行情之中,投资者不仅失去方向感,心态也会逐渐失衡。

二是板块轮动加剧,盘面缺乏亮点,赚钱效应弱,风险大于机会。

本周A股市场先是连涨两天,乐观预期一度蔓延;紧接着又是连跌两天,惯性思维导致投资者容易陷入下跌趋势会持续下去的恐慌之中。

从11月21日盘面来看,A股市场缩量特征较为明显,一方面是因为场外资金以观望为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场内资金有一定的惜售心理。

现在的行情分析起来有些索然无味,因为短期确实没有趋势,一边是海外资金的不断买入,一边是经济数据和IPO提速及解禁减持的压制。各方因素对冲之下,导致A股市场近期一直处于不上不下的情况。从技术上看,11月21日沪指K线收阳十字星,和前一个交易日的阴线形成了十字孕线,可视为短线止跌企稳的信号。

今年仅剩一个多月,年末效应使得市场向上突破的难度开始增加。展望后市,预计大盘指数仍旧维持震荡格局。很可能就是,在沪指2900点之上,如果连续小幅上涨,那么市场很快就会迎来回调;而当沪指跌落到2900点之下时,则很快迎来反弹。

总之,当下A股市场大幅下跌的条件暂不具备,也难以出现持续性较强的行情,但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也不会缺席。可以看到近期虽然大盘走得非常纠结,但创业板指表现要强势许多。

总结

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坚守还是撤退?个人认为,这得视投资者的仓位和持仓品种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是轻仓持有中小创品种,不妨再等待一下。如果是重仓持有权重股、白马股的投资者,可以考虑适当减仓。毕竟年底临近,机构锁定利润,减仓或是调仓换股是家常便饭。私募的仓位都降下来了,公募抱团也可能瓦解,普通投资者也没必要“死磕”这种鸡肋行情。

另外要注意的是,年末临近,机构投资者的减仓、调仓,可能会导致前期抱团资金的瓦解,暂时规避估值高企的食品饮料、 白色家电等板块。



                                 
                                           焦点透视
                 



市场疲软期:高送转仍是一场不会缺席的盛宴!                  
【研究员】:飞云
编者按:高送转是每年年报行情的主线之一,是A股较为独特的存在。近年来,监管层将上市公司高送转的比例与其业绩、重要股东减持、限售股解禁等挂钩,上市公司实施高送转的数量明显下降。我们认为,在当前市场较为疲软的背景下,为激发资本市场活力,高送转的炒作有望获得政策的松绑,11月份是历年来首家披露高送转预案的月份,当前布局高送转主题正当时!另外,从历史经验来看,率先披露高送转预案的公司将拉开高送转行情的序幕,打开行情的高度,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博览财经分析】近期市场对高送转的预期明显升温,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为11月份是历年来首家披露高送转预案的月份。近年来监管层对高送转的非理性炒作明显趋严,但我们认为,在当前市场较为疲弱的背景下,为激发资本市场活力,高送转的炒作有望获得政策的松绑,建议投资者近期重点关注!
高送转的投资节奏
所谓高送转,是指将资本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或者将未分配利润以股票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一般将每10股送转5股以上称为高送转。从会计意义上来看,高送转本质上只是将所有者权益从留存收益转入其他股东权益,可以看作是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理论上并不会影响公司的基本面和内在价值
从历史经验来看,高送转的月度行情主要集中于每年的3-5月和10-12月,主要是围绕高送转预期、高送转预案、除权除息前的“抢权行情”和除权除息后的“填权行情”四个阶段展开。
高送转预期:每年的10-12月,市场都会对有潜力的高送转个股提前布局,部分上市公司会在此阶段披露高送转预案,从而拉开年报高送转行情的序幕,这一时期是高送转炒作的第一阶段;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1122%2F1574383449663868.jpg
高送转预案:每年的3-4月,是上市公司年报和高送转预案的集中披露期,一般情况下高送转预案公布后的几个交易日,短期超额收益明显,这一时期是高送转炒作的第二阶段;
除权除息前的“抢权行情”:高送转预案公布后的两个月内,一般会披露实施公告日,实施公告日至除权除息日的时间间隔一般不会超过1周,这一时期部分公司会发动“抢权行情”,是高送转炒作的第三阶段;
除权除息后的“填权行情”:高送转个股实施除权除息后,一些资本运作明显、具备强题材的个股容易走出一波“填权行情”,当然个股之间分化会非常明显,这一时期是高送转炒作的第四阶段。
根据各大机构的统计,在高送转预期阶段,率先拉开高送转序幕的公司往往会受到市场的追捧,其超额收益最为明显;高送转预案集中披露阶段,率先披露的公司也能享受一定的市场溢价,除权除息前的“抢权行情”和除权除息后的“填权行情”个股差异较为明显,参与难度相对较大
高送转的实施条件
近年来,监管层对高送转的非理性炒作行为监管明显趋严。
2015年10月,上交所发布《董事会审议高送转公告格式指引》,明确要求披露高送转的实际意图,要求说明高送转是否与业绩增长幅度相适应、主要股东是否存在增减持计划以及限售股解禁安排等;
2016年2月,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高比例送转方案的公告格式》,明确要求披露高送转方案的同时披露业绩预告,原则上不支持亏损或业绩大幅下滑的公司高送转,要求提议人披露6个月内是否存减持计划等;
2018年4月,沪深交易所均发布了《上市公司高送转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将上市公司高送转的比例与其业绩、重要股东减持、限售股解禁等挂钩,对此前高送转涉及的乱象进行严肃整顿。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1122%2F1574383460919480.jpg
受监管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高送转公司的数量明显下降。我们认为,经过近一年多时间的发酵和适应,政策对高送转的影响将边际递减,在当前市场较为疲软的背景下,为激发资本市场活力,高送转主题有望获得政策松绑。另外,从近年来首家披露高送转预案的公司情况来看,基本都是在11月份,因此我们认为此时布局高送转潜力股正当时
四大标准筛选2019年高送转潜力股
结合上市公司高送转新规的要求,我们通过以下四大标准筛选出2019年具备高送转潜力的上市公司:
1)每股收益方面: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都大于1元;
2)净利润方面: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均大于0且复合增速大于20%;
3)股本和市值方面:最新总股本小于2亿股,总市值低于100亿元;
4)减持和解禁方面:上市公司提议股东、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简称相关股东)在前3个月不存在减持情形或后3个月不存在减持计划;相关股东所持限售股3个月内不存在解禁。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1122%2F1574383480110339.jpg
当然,上述上市公司虽然存在高送转的潜力,但并不代表一定会实施高送转。且在高送转炒作的早期阶段,率先披露高送转的公司往往能获得市场给予的较高溢价,而披露靠后的高送转公司,市场溢价率将明显降低。因此,对于想参与高送转炒作的投资者,建议重点关注打响高送转第一枪的上市公司,其短期上涨的高度和持续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送转行情的高度和持续性!


                                 
                                           投资参考
                 



可转债还有没有机会?                 
【研究员】:林飞
编者按:整体来看,可转债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良好特性,今年以来为投资者带来了良好的回报,近期的调整反而提升了性价比,在政策呵护下有望获得良好的回报。由于可转债投资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对可转债机会感兴趣的普通投资者,可选择相关基金加以配置。从过往历史看,可转债基金年化收益率较高,且回撤幅度远小于偏股基金,牛市可攻、熊市能守的特征使投资者能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

                                 

    【博览财经观察】今年以来截至11月20日,沪深两市再融资规模(包括增发、可转债、配股和优先股)为1.0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1%。其中,可转债发行规模大幅提升,同比增近三倍。

可转债兼顾股票和债券的特点,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品种。然而,由于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且条款设置比较复杂,分析研究门槛较高,投资者对可转债的关注度并不高。近年来,随着发行节奏加快,市场容量持续扩大,叠加行情表现优异,可转债正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近年来转债市场持续扩容,丰富的转债标的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超额收益机会。

可转债成为重要“胜负手”

截至11月18日,今年以来可转债指数上涨20.33%,不仅远高于同期中债-综合全价(总值)指数0.69%的涨幅,还明显跑赢中证500指数17.38%的表现。可以说,今年是否配置可转债,将决定投资者的收益高低,成为今年投资的关键“胜负手”。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191121%2F1574296220863485.jpg

近一段时间,猪肉价格快速飙升并带动整体物价大幅上涨,10月CPI同比增速高达3.8%,根据高频数据及基数计算,明年1月CPI可能进一步提高至5.0%以上,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在此影响下,可转债市场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债性指标(到期收益率)和股性指标(转股溢价率)均有所改善,反而能有更好的配置价值。

如果说今年以来的转债大涨,更多是极度悲观情绪的修复,那么未来市场的表现,或将来源于政策的友好。一方面,近期央行先后降低1年期MLF和7天逆回购利率,在猪肉价格引发CPI高涨的背景下,释放了较强的流动性宽松信号。另一方面,国常会决定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释放“稳增长”的明确态度。

在这样的政策组合下,股市有望受益于“盈利企稳”,债市有望受益于“流动性宽松”,兼具股票和债券特点的可转债,或将再次迎来良好的投资机遇。

可转债打新受青睐

现在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转债受到了投资者的强烈追捧,先看几家公司的转债价格,据东方财富网的数据显示,金能科技股价10.27元,转股价11.55元,转债的转股价值88.92元,但转债的价格却高达103.4元;浦发银行转债的转股价值仅有81.26元,但转债价格却高达104.84元。在数百家的可转债中,只有大业转债、永鼎转债等24家转债的价格低于100元,而且它们都是股价距离转股价格非常遥远的公司。这就是说,投资者如果申购刚刚发行的新可转债,由于它们的股价不可能较转股价低出太多,所以打新债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整体来看,可转债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良好特性,今年以来为投资者带来了良好的回报,近期的调整反而提升了性价比,在政策呵护下有望获得良好的回报。由于可转债投资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对可转债机会感兴趣的普通投资者,可选择相关基金加以配置。从过往历史看,可转债基金年化收益率较高,且回撤幅度远小于偏股基金,牛市可攻、熊市能守的特征使投资者能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Wind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5年6月的牛市行情中,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净值涨幅中位数大概为137%,而转债基金净值涨幅中位数接近160%;而在2018年,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净值跌幅中位数为-24%,而转债基金净值跌幅中位数仅为-8%。

总结

2019年几乎是转债历史上最好的一年,尽管扩容后的可转债市场相比权益市场仍是小众品种,但对于固定收益投资者来说,转债已经具备大类资产特性。日前发布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征求意见稿对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再融资的供需两端进行了松绑,定增市场或将加速回暖,这对于转债发行可能形成挤出效应。有观点称,未来可转债新券发行上市速度或低于预期,短期内转债存量市场的估值可能出现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25 06:24 , Processed in 0.16130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