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利空!质押新规或引发A股“内出血”》:周末有两条值得重点关注的消息:一个是国内关于“股票质押新规”引发的“混乱”,一个是海外美股暴跌可能带给A股的“冲击”。相较而言,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倾向于认为,美股暴跌或引发全球经济震动,但对中国经济影响不会比想象的大,虽然不能否认其对A股的短期影响,但上市公司股份质押新规所产生的“风波”对A股影响更大!本内参此前更多谈的是从银行、信托、保险、民间如何让股市“断水断电”的去通道,现在已蔓延到股市内部的融资也开始“断水断电”,这对原本靠存量资金抱团令行情演绎出2017年极端行情的状况,将在今年更显严峻。“新规”也在令股市内部本可融到钱(双融)开始进入萎缩期。而我国将从过去五年的“互联网+”战略,向“实体经济+”战略进行转型。无益于实体经济做大做强的“伪创新”将逐一被阉割!不利于实体发展的资本空转不仅仅从外围上拔掉“电源”,更是要从内在“捣毁”运转的机制。未来资本市场将因质押新规等金融创新被锁死而发生“内出血”!
热点聚焦
重大利空!质押新规或引发A股“内出血”
周末有两条值得重点关注的消息:一个是国内关于“股票质押新规”引发的“混乱”,一个是海外美股暴跌可能带给A股的“冲击”。相较而言,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倾向于认为,美股暴跌或引发全球经济震动,但对中国经济影响不会比想象的大,虽然不能否认其对A股的短期影响,但上市公司股份质押新规所产生的“风波”对A股影响更大!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搅得股市周天寒彻的“质押新规”——
继1月25日我发出“不做这轮行情,小心物极必反”,1月30日再度解读楼继伟讲话提出“金融业打回‘旧石器时代’,三年无牛市!”。今日就上周末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新规给予评析。
有关这个“新规”,有两个角度会得出不同结论:
一是质押股份的平仓,新规要求券商在三个月内竞价模式不超过1%、大宗不超5%,如选这个角度,结论是对股市影响不大,反而对行情有正面作用;
另一个角度,也是我看重的,要知道质押新规是增大了券商的风险让券商“背锅”,这会促成券商要么不做这项业务,要么将质押率大幅下调,提高平仓风险线。这会引发整体市场股份质押规模大幅下降。近日有媒体称,有上市公司的优质股份找不到融资方,在往年却是券商必争的“肥肉”。
为什么对质押新规,我要选第二个角度呢?它符合整体金融去杠杆的大政方针,让金融回归“旧石器时代”,给虚似资本市场“断水断电”。说白了,政府要阻断上市公司股份质押的融资资金进入股市!
正是这个大的宏观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同样是“新规”,对散户的小额质押也提高到500万,对融资资金用途全面给予了限制(实为消费金融贷款也成为限制对象)。东方财富证券、国泰群安、中山证券等已暂停了小额股票质押。
很早前我给研究团队说过,在金融去杠杆中,我们重点关注原有的券商“融资融券”会不会也加入去杠杆行例!
也就是,站在股市外围,本内参此前更多谈的是从银行、信托、保险、民间如何让股市“断水断电”的去通道,现在已蔓延到股市内部的融资也开始“断水断电”,这对原本靠存量资金抱团令行情演绎出2017年极端行情的状况,将在今年更显严峻。
当前的状况,不仅是斩断外部资金流入股市,“新规”也在令股市内部本可融到钱(双融)开始进入萎缩期。我相信,接下来,券商将对“双融”加以更多限制,这是符合去杠杆的大政方针。
这要比券商平仓质押在三个月内竞价模式不超过1%、大宗不超5%对股市的影响更大!
没有资金供给,反而在抽水,哪还有什么整体牛市?对已经炒高的极端股票,有多少后来资金接盘?能不能撑住当前的股价?这些都是机构要重新评估的问题!
银行“去通道”、“压委外”、“停房地产开发贷”;信托“去嵌套”;银监、保监利剑指向“庞大金融集团”,而中纪委深入查“金融信贷”,这一系列的金融监管举措,究竟会让金融市场发生怎样的深刻裂变?我只知道曾几何时的“金融创新”正在被彻底颠覆!
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反复强调,要“理直气壮”、“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他敏锐指出,“如果把国有企业搞小了、搞垮了、搞没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还怎么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还怎么坚持?共同富裕还怎么实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还怎么巩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看似改变,实则是强化升级!这个“国有资本”更加注重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的“倾斜”,而国企蓝筹将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控制力”。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将更加凸显。
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将是今后中国改革攻坚能否一战而定的关键所在。
如果所谓的金融创新仅仅在为资本自娱自乐构造筹码,那么这样无益于实体经济做大做强的“伪创新”将逐一被阉割!而我国将从过去五年的“互联网+”战略,向“实体经济+”战略进行转型。
不利于实体发展的资本空转不仅仅从外围上拔掉“电源”,更是要从内在“捣毁”运转的机制。
“新时代”这三个字,在十九大后并非能让做金融的人警醒,还在按过往的市场经济规律来思考“新时代”的运行。证券分析师还在追寻每个K线的红绿,却不知自己所热衷的股市背景已发生了重大历史性的变迁!
……
最后谈一下有关美股暴跌对中国经济和股市的影响问题——
李宏图先生对市场上那些评论美股暴跌是否影响A股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美国担心经济增长乏力,加之加息趋升,但中国这几年一直处在去金融杠杆、人工减息的过程,同时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体制内减息,体外却是升息,这些都是中国与美国控制经济的不同景状与效果。尽管因美股暴跌引发全球担心世界经济前景,但中国早已在防范并一直在实施去金融风险。日前,证监会召集券商做股份质押新规培训,就是在执行去“金融杠杆”的大政方针。
其实,就中国经济的表现而言,外部需求,尤其是欧美的需求,对中国这个已经有约60%的经济增长依靠“内需、消费”的经济体而言,已经逐渐递减,转型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量的带动效应则正在日益显现,2017年6.9%的超预期增长,就是一个佐证,虽然2018年的GDP增速又被“预期下降”,但也不会离6.5%的目标中枢太远,甚至,不能排除随着改革的深入,“内生动力”超预期释放,而带动经济增速“再超预期”的可能,至少能够对冲外部经济增长预期不利的压力!
至于美股暴跌对A股的影响,曾几何时,研究员还在感叹,美股、港股已经“屌上天”,A股彼时却还“趴在地上,不起来”。换言之,A股的涨跌主要还看自身的逻辑,除非自己内在主导逻辑缺失,“才要看洋人脸色”。而最近几个月的特征就是,监管政策在11月底“调控茅台白马股”,主导行情回调月余,后来市场在“政策许可”之下,“持续自主反弹一个月”,但此次4连阴后再遇“信托降杠杆、质押遭强平”这类政策、或其传闻的“突袭”,政策对行情短中期走势的影响,更加凸显!此时,外部因素对A股影响力,就最多只能起到“助涨助跌”的作用!
因此,总结来看,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认为,美股暴跌或引发全球经济震动,但对中国经济影响不会比想象的大,虽然不能否认其对A股的短期影响,但上市公司股份质押新规所产生的“风波”对A股影响更大!
关联阅读
市场“心态变坏”,才让信托降杠杆、质押遭强平等传闻“兴风作浪”!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这次调整也是如此,表面上看好像是政策面的利空,其实都不是什么新闻了。4连阴背景下,“信托降杠杆、质押遭强平”,之所以搅得股市预期混乱、周天寒彻,关键还是市场心态变了!
研究员此前指出,未来股市将在“服务实体经济”的上限和“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下限之间波动。这次因为信托降杠杆的“传闻”和对股权质押新规的“误读”导致市场出现大幅下跌,那么很明显将会触碰到资本市场的下限,反倒是促成监管层“打破缄默”,向市场传递“正确政策消息”的契机,也就成为短期行情“企稳”的时间节点!
虽然研究员从“理性判断”的角度看,短期市场下跌空间已经不大(当然从长期的大格局看,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已经明确这对“股市内部本可融到钱(双融)开始进入萎缩期”,或引发A股“内出血”的风险),但由于市场心态已经变坏,从“操作的安全性”考虑,是“宁可错杀也不陪葬”!反正2018才刚开始,此前那些“大比例超募”的新资金的动作,还有待观察,但大资金毕竟不会一天就建仓完毕,完全可以待市场企稳后再决定是否介入!
但必须再次强调,这轮暴涨暴跌,再次激化了“一九分化极端化”的态势,上述关于信托、质押的传闻,更证明了“价值投资”的真谛,绝不仅仅只是在此前“N连阳”时,抓住茅台“抱团”翻倍,更要考验你在这种“N连阴”的时候,你手中的标的能够经得起“被腰斩”的风险!因此,市场止跌企稳后,大的投资机会仍将围绕在白马股为代表的“一集团”当中。
去杠杆下的两则旧闻乱了市场心态
上周市场人心惶惶,连续百股跌停已然把“牛市梦”完全给扼杀了。确切的讲,近期市场上的所谓“利空”大体上都是旧闻——那个不知道从前年的哪个“故纸堆”里翻出来的“信托杠杆率压缩到1:1”的旧政策是如此,股权质押的消息也是如此。
首先,关于信托传闻已经被官方媒体于上周澄清。
其次,关于股权质押降杠杆也被交易所出面说明。而股权质押新规是1月份的消息:
但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就是这两则旧闻乱了市场心态!
按照文件当时的描述,采取的是“新老划断”原则,修订内容仅适用新增合约,旧的不需要提前了结。
那么,股权质押这个事情真的很可怕吗?
股权质押难引爆系统性风险,没有那么恐怖!
我们来看看监管层最近的表态:在沪深交易所最近联合举办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的培训会上,监管层最新明确不少于十个重点问题。通过仔细阅读这次培训会的问题细节,研究员将以问答式来阐述:
问题:部分投资者担心将于3月12日开始执行的股票质押式回购新规,会让那些质押比例高且业绩不佳的公司在股价短期调整中,因强制平仓而带来集中抛售。
答:明确“新老划断”原则以及新规过渡期间的衔接安排,并要求各家券商排查风险隐患,在过渡期间参考新规展业,不得趁机实施“规模冲刺”。
问题:质押股触及平仓线会不会被立即平仓?
答:对于新老划断的原则,新规只针对新增的质押融资,存量不受影响。对于质押比例超过50%的个股,就算存量的场内质押到期,也可继续展期,不过回购期限不能超过3年。证券公司不会立刻执行处置,而是会与客户积极沟通,要求客户补充担保品,担保品包括不限于股票、现金等金融资产,房地产、土地等也可以作为担保品。同时,证券公司在平仓时应遵循减持最新规定,即通过竞价方式减持的在3个月内不超过总股本的1%,大宗交易不超过总股本的2%。
问题:股权质押会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答:根据新规,单只A股股票市场整体质押比例不得超过50%。截至2月2日,两市公司共有129只个股的整体质押比例超过50%,仅占全市场的3.7%。占比不足5%,这就意味着股权质押难以成为引发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推动力量。
从监管澄清态度来看:监管层就像类似于此前银监会“打破刚性兑付”一样,对于那些“玩命质押”最终“自杀”的并不打算救。因为救无异于是“自己打自己脸”,去杠杆本身就是证监会一以贯之的事情。既然说市场在部分小票连跌之下把这个“篓子”又捅破了,证监会自然也是保持中立态度更合适。
目前来讲,证监会能够做而且已经做的也就是阐述新规的实施原则,来消弭市场投资认识中的预期差。
从具体内容来看:质押新规并没有大家传言中的那么可怕,减持新规将优先于质押新规。也就是说你即使要强平了没钱继续补充质押了,也不能说是一天就卖掉。还得老老实实按照减持新规来实施。所以这个角度来看,没有那么恐怖。减持新规大家都知道,无论是直接减持还是大宗交易都很难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抛压。
按照金稳委对一行三会的协调监管基调来看,不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仍然是一条准绳。所以关键时刻“神秘力量”仍然会出手护盘,这一点从2日市场的走势已经可见一斑。对于后期来讲有这样几点是确定的:
首先,股权质押风险再次被拿到台面上完全属于行情自我引爆的。业绩地雷+刘姝威“点火”+信托传闻+个股闪崩密集,进一步提升了股权质押风险。所以多维因素将这次风险放大了。
其次,无论从高质押比的股票家数占比,还是从低于预警线的股票家数占比来看,股权质押都不具备引发A股系统性风险的力量。但是投资者一定要规避那些质押比例较高且处于预警线以下或者距离预警线较近的股票。
最后,从本次证监会的态度来看,我认为仍大概率是类似于前期的中立。只是在执行上有可以缓和的地方:例如神秘力量拉高上证50稳住指数,削弱市场恐慌心理;例如“心照不宣”式默许大面积停牌后置风险。
市场心态变坏但配置需求仍在,静待观察企稳后介入更合适
正如我此前批驳市场上鼓吹牛市时所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目前来看这次调整也是如此,表面上看好像是政策面的利空,其实都不是什么新闻了。政策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而是市场心态变了。
但是正如研究员2日在《刚喊完春播就开始收割,预期差极度扭转下短线存修复需求》一文中所说:
随着沪指吃掉第二阶段以来的涨幅,市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幅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而此前机构鼓噪配置的地产、金融、中字头和白马股等都大多回到了第二阶段启动附近。所以接下来除了每天护盘的“神秘力量”之外,政策基础好+业绩支撑的白马蓝筹仍将成为抵抗下跌的重要力量。
所以,“神秘力量”和蓝筹白马仍然是当下抵抗股指下行的中坚力量。而从外资1月流入中国股市130亿美元以及1月新发1780亿基金的数据来看,场外新资金的配置需求仍然存在。
至于说这部分资金抄底会优选什么,我们认为在目前股权质押消息的负面影响下,也就这些真正的大蓝筹以及创蓝筹能够被资金看上了。毕竟来个格力、茅台,即使人家质押比例高,照样有人愿意借钱。但是剩余的所谓“三无分子”的创业板小票很明显只有继续“背锅”的份了。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对于目前新资金的动作还要观察他们是否愿意接筹码。虽然说从理性判断的角度市场下跌空间不大,但是从投资来讲目前市场心态已经变坏,宁可错杀也不陪葬。反正2018才刚开始,大资金不会一天就建仓完毕。所以还是观察企稳后介入更合适。
但是从大的方向看,两次传闻的冲击更证明了价值投资绝不仅仅是抓住茅台的时候能翻倍,更是你这些标的要经得起被腰斩的风险。
为啥连涨一月才跌四天“质押”就“爆仓”?涨时没它们,跌时却最凶!
连涨月余,下跌才四天。关于股票质押遭强平的“段子”就被喧嚣起来,究其原因,每次涨的时候,市场“九”的那部分小票没怎么跟着涨,但跌的时候却是“一刀也没少挨”。正是因为一九分化的长期事实,使得市场风雨欲来的时候,小票根本就躲不过去。因此,无论此前大盘靠着权重蓝筹如何N连阳,但凡内部有一批小票在大盘下跌的时候连续跌停,基本上前期股权质押的风险就会出现。而随着股权质押这个重要的融资工具被捆住(融入方首次金额从5000到不低于500万,想想门槛抬高后的分级基金和新三板就知道了),未来整个股市不仅仅是外围断水断电,就连内部也将逐步枯竭。流动性不断萎缩之下,风险虽然也能被逐步阉割,但是必将再度强化一九分化的极端格局,市场抢夺流动性的战役将越发惨烈!
涨的时候“臭老九”们就没怎么跟着涨,跌的时候倒是一刀没少挨!
“15年股X,灭了中产;17年慢牛,灭了小散;18年初,在气势如虹的上涨中,短短五天,竟然灭了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
每次行情遭遇大调整,市场就会产生不少令人捧腹但又心酸无奈的段子。对于这次调整的原因,市场已经有很多阐述了,基本矛头就是指向股权质押和信托降杠杆。
本文想从这两个消息背后的市场心态、资本市场上下限等角度来看一九分化的格局。
首先来看市场心态:
最近给人的感受就是玩业绩好的跌停、玩白马股跌停、玩小票还是跌停。好像市场到处都是坑,价值投资也不管用似的。但是那不过是一些表象,大蓝筹整体上表现出来的“抗压能力”还是很强大的。
大家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
为什么才跌四天,股权质押强平问题就马上被爆出来了?
本次反弹看上去是“牛气冲天”,实则是分化严重。连涨多日,下跌才四天。可以说每次涨的时候,市场“九”那部分小票没怎么跟着涨,跌的时候倒是一刀没少挨。所以它们自身抗跌的能力本身就非常弱,但凡内部有一批小票因为连续跌停,基本上前期股权质押的风险就会出现。也就是说这是下跌后必须会出现的一个客观结果。但是每次这个结果就容易搞得人心惶惶,认为会造成集中抛售。
所以,正是因为一九分化的长期事实,使得市场风雨欲来的时候,小票根本就躲不过去。而随着股权质押这个重要的融资工具被捆住(融入方首次金额从5000到不低于500万,想想门槛抬高后的分级基金和新三板就知道了),未来整个股市不仅仅是外围断水断电,就连内部也将逐步枯竭。流动性不断萎缩之下,风险虽然也能被逐步阉割,但是必将再度强化一九分化的极端格局,市场抢夺流动性的战役将越发惨烈。
其次来看看资本市场的上下限:
我们此前文章提到过,未来股市将在“服务实体经济”的上限和“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下限之间波动。
从前期茅台涨得太高被监管点名,再到近期引发市场下跌的信托传闻和股权质押风险的消息,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说这次因为信托和股权质押新规导致市场出现大幅下跌,那么很明显将会触碰到资本市场的下限。这个时候监管层势必会出手。
不管是“信托杠杆降低至1:1”的“旧闻”,还是所谓股权质押新规,监管层在正真落实的过程当中,势必要考虑“政策的统筹”,与“市场的承受力”。一如“资管新规”对“新老划断”的政策设计一样,毕竟“金稳委”的成立,也不是“白给”的!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市场的下跌过猛,尤其是出于对上述“信托等金融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而引发市场“恐慌”,反倒是促成监管层“打破缄默”,向市场传递“正确政策消息”的契机,也就成为短期行情“企稳”的时间节点!
但是市场止跌企稳后,大的投资机会仍将围绕在白马股为代表的“一集团”当中。毕竟在任何时候,特别是在目前这种风口浪尖的敏感时候炒作代表90%股票的中小创还是得胆战心惊,如履薄冰。而真正能够在资本市场上下限之间忍受监管风暴考验的还是白马蓝筹。
最后,从压力测试的角度来看:
研究员注意到,4日《财经》社评刊文《金融监管也要有压力测试思维》,并且指出:加强金融监管很有必要,但与此同时,也要有压力测试思维,对可能产生的后果心中有数,拿捏好监管的节奏和力度。冀望短时间内把杠杆降下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还会引发难以意料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监管层对资本市场的压力测试早就开始了。此前市场每次运行略显疯狂时,监管层马上给其降温。而等到市场出现预期极度悲观时又为市场托底。结合我们上面谈到的上下限,更容易理解资本市场在强监管的高压之下会如何去运行。
而综合一年多来白马蓝筹和小票的表现来看,上涨阻力小,下跌更抗压的还是大蓝筹,而非小票。
总结
从市场心态、资本市场上下限以及压力测试等角度来评估,研究员认为三者折射出的一个交集点都是一九分化格局的必然性。真正能够在资本市场上下限之间忍受监管风暴考验的还是白马蓝筹。上涨阻力小,下跌更抗压的还是大蓝筹,而非小票。未来股权质押的风险仍会时不时引爆,但是在这个途中始终能够经得起折腾的还是白马蓝筹为代表的“一集团”。
监管层维稳股权质押风险,本周调整或收敛,但预期已经崩坏!
如果说,部分信托资管计划要被强平的传闻是上周暴跌始发的源头,那么,对股权质押风险暴露的担忧,则成为激化市场更大幅暴跌担忧的“接力利空”。
在研究员看来,虽然官方在上周三、周四的暴跌后立即“辟谣、甩锅”,强调不会发生系统风险。但其实也等于间接承认,继续全面去杠杆的大方向是坚定不移的,只是存在节奏上或许用力过猛。因此,虽然辟谣可能暂时缓解本周对股权质押风险的担忧,但全面去杠杆这一大方向的再度确认,对股市的负面影响更加深远。
正如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所言:本内参此前更多谈的是从银行、信托、保险、民间如何让股市“断水断电”的去通道,现在已蔓延到股市内部的融资也开始“断水断电”,这对原本靠存量资金抱团令行情演绎出2017年极端行情的状况,将在今年更显严峻。
当前的状况,不仅是斩断外部资金流入股市,“新规”也在令股市内部本可融到钱(双融)开始进入萎缩期。我相信,接下来,券商将对“双融”加以更多限制,这是符合去杠杆的大政方针。这要比券商平仓质押在三个月内竞价模式不超过1%、大宗不超5%对股市的影响更大!
没有资金供给,反而在抽水,哪还有什么整体牛市?对已经炒高的极端股票,有多少后来资金接盘?能不能撑住当前的股价?这些都是机构要重新评估的问题!
市场之所以对股权质押风险如此敏感,是因为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整体存在很高的质押比例,这是一个对整体市场影响很大的因素。研究员没有查到最新的两市整体股权质押规模,但我们注意到,数据显示,自2010年至2017年,A股市场每年的股权质押规模呈递增趋势。
据统计,2013年及以前,每年质押市值均在1万亿元以下;
2014年突破了15000亿元;
2015年和2016年质押市值均大幅增长,达到4万亿元左右,主要增量来自于主板和中小板;
到2017年5月份时,国君、兴业和国信对股权质押的总规模估算则达到了4.3万亿-5.45万亿。
而据东方财富不完全统计,到2017年7月17日,A股共有二千余家上市公司公告股东进行股权质押。
看起来,股权质押比重尚未达到A股总市值的10%,但可怕的是,股权质押的强平风险是存在“多米诺骨牌效应”的——
对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存在“高质押率曝光-预期负面-股价下跌-补充担保品(或者补充质押)-预期更负面-股价加速下跌-进一步扩大补充担保品(或者进一步补充质押)……直到没有补充担保品”的恶性循环。
而一旦某一家上市公司强平风险出现甚至出现实质强平,还将对其他质押率相对较低,强平风险还不那么大的公司形成传染,放大其出现恶性循环的几率。
在过去的三年中,股市历次的大跌都曾引发股权质押平仓的风险。比如,在2017年7月下旬(7月17日A股遭遇黑色星期一,两市超400只股票跌停,创业板击穿1700点创熔断以来新低),然后当时股价跌入理论预警或平仓区间的上市公司就达到300余家——现在相比略好的是,虽然创业板回到与当时相似水平,但主板还在3500点左右,远比当时不足3200点的位置安全多了。不过,显然比过去的半年更糟糕的局面是,现在面临的去杠杆围堵,更加全面而密不透风了!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市场如此的恐慌了,所以,在看到市场走势不妙之后,证监会已经第一时间出来维稳市场情绪,其中一条重要就是:要维护市场稳定,不能简单粗暴,平稳渡过过渡期。
而向来犀利的《财经》也在上周末发出了这样意味深长的评论:
加强金融监管,对各种可能构成风险的隐患积极进行排查摸底,并拿出针对性的举措防患于未然,很有必要也很及时。不过与此同时,金融监管也要有压力测试思维,要对加强监管所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到心中有数,拿捏好监管的节奏和力度。冀望短时间内把杠杆降下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还会引发难以意料的风险——这到底是说监管层在去杠杆上用力过猛,求胜心切,还是说市场对政策去杠杆的节奏“理解过甚,担忧过度”?
至少研究员看到的迹象是,监管层在竭尽全力的“甩锅”,从各个角度论证股权质押新规对于上周暴跌的负面影响被过分夸大了。
比如,监管人士指出,50%是指场内质押登记数量+场外质押登记数量/总股本,而不单指场内质押登记的数量。
沪深交易所给出数据:截至2月2日,两市公司共有129只个股的整体质押比例超过50%,仅占全市场的3.7%。占比不足5%,这就意味着股权质押难以成为引发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推动力量——首先,这个数据统计是否权威?研究员无从得知,不过我们注意到几个消息源来看,129只的数据似乎是WIND给出的,而并不是官方的数据。
对于新老划断的原则,新规只针对新增的质押融资,存量不受影响。也就是说,对于质押比例超过50%的个股,就算存量的场内质押到期,也可继续展期,不过回购期限不能超过3年。同时,信托、保险等场外质押融资渠道也不受50%的约束。
对于上述129只超比例的质押个股,若因短期大幅波动而触及平仓线,按照监管规定,证券公司不会立刻执行处置,而是会与客户积极沟通,要求客户补充担保品,担保品包括不限于股票、现金等金融资产,房地产、土地等也可以作为担保品。
监管明确,如果大股东无力追保,流通股质押实质逾期,证券公司首先会向股东发出《债务催收函》,明确将通过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进行强制平仓,同时提示股东及上市公司履行相关披露义务。同时,证券公司在平仓时应遵循减持最新规定,即通过竞价方式减持的在3个月内不超过总股本的1%,大宗交易不超过总股本的2%。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个别公司股价逼近了平仓线,质押比例不会被动性断崖式下跌,证券公司也不会急于在二级市场抛售,即使最后不得不卖出,也将按照有关减持规定逐步卖出,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未来可能给市场造成的压力是极其有限的——
鉴于监管层的这种纠偏预期的态度,研究员认为本周市场的震荡(或者说就是跌幅!),相对上周会明显的收敛!
但从趋势来看,研究员认为,监管层拼命的“甩锅”并不能挽救当前已经崩坏的股市预期。
首先,如首席经济学家所言,证监会承认了信托资管平仓和股权质押率的下降,是符合整体金融去杠杆的大政方针的,就是要让金融回归“旧石器时代”,给虚似资本市场“断水断电”。说白了,政府要阻断上市公司股份质押的融资资金进入股市!上交所现在否定的并不是降杠杆的这个大方向,而只是否认“用力过猛”了。强调对股市的承受力,对监管的节奏和力度,是有把握的。
而且上交所所谓的“辟谣”里有两个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一般来说,对于质押比例高于50%的企业,其大股东现金资金流都是非常紧张的,或者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多本根本无力补充担保品(无论是现金还是土地等),所以,所谓的看似不会“立即执行”,与客户沟通,对大部分高质押比例的企业根本没用。另外,增量质押比例不能高于50%的规定,还与此前证监会出的“补充质押”规定存在一定矛盾性。
第二个矛盾是:一方面,要求必须对存量的在3年内降到低于50%的标准。另一方面,对减持又要求每三个月内竞价方式减持不能超过总股本1%,大宗交易不超过2%,那岂不是说,对于一些质押比例远高于50%的上市公司,未来长达数年,都需要持续像挤牙膏一样不断地减持,这不就等于阴跌遥遥无期?
另外,“证券公司不得作为质权人参与场外股权质押;禁止证券公司为场外股权质押提供第三方服务”,这两条其实也很狠,要知道,券商的积极参与正是股权质押业务过去几年规模扩张如此迅速的主要原因,很多券商的资管计划就是以从事股权质押业务为目的(针对股权质押业务而定制的资产管理计划,实际上市场占比已是最大)。质押新规不允许券商参与场外质押等,显著增大了券商的风险让券商“背锅”,这会促成券商要么不做这项业务,或将质押率大幅下调,提高平仓风险线。这会引发整体市场股份质押规模大幅下降——近日有媒体称,有上市公司的优质股份找不到融资方,在往年却是券商必争的“肥肉”——这就是断绝了股市一个重要资金源头。
尤其监管层如此急迫地甩锅,还分条列项地逐条驳斥,这种“亲民”的态度(跟以前的横眉竖目痛斥,对比鲜明),不觉得让人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吗?
总之,就中短线的行情而言,研究员认同,无论从高质押比的股票家数占比,还是从低于预警线的股票家数占比来看,股权质押都不具备引发A股系统性风险的力量。一般认为,“大面积集中平仓行为,会在市场连续大幅度下降后出现。但是只要市场不是2015年那种极端行情,就难以出现因强制平仓引发的闪崩。”
事实上,我们注意到一个数据是,在2017年5月末市场评估质押总规模还没有这么严重时,当时市场测算的股权质押规模就已达到5万亿,其中超过7500亿是跌入理论警戒线或平仓区间的。而当时大盘指数的位置是在刚略高于300点的位置。但是,实际的强平并没有发生,而现在大盘指数还在3500左右,安全性是远高于当时的。
另外,信托的配置本身并无明显市值偏好,整体持仓占比也较低,板块普跌更多源于前期持续上涨轮动后,市场对流动性紧张以及中小创个股业绩大幅低于预期的悲观情绪扩散。
况且,经历过过去三年数次股灾的惨痛教训后,当前监管层对市场具有远甚以往的掌控力,即便有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威胁也,绝对不会允许其发生,而完全可以通过郭嘉队干预或政策微调(调整去杠杆节奏)的方式,以时间换空间,将之逐渐消化掉(至少会维持指数层面的相对平稳的下跌,而绝不允许有任何股灾重演的可能)。
心理学有一句话特别好:你所担心的事情,99%都不会发生。
但是,无论系统性风险会否发生,股权质押的风险在财经舆论渲染、高质押股票以暴跌配合下,已经成为市场不会忽视的重大利空,预期已经非理性恶化,投资者一定要规避那些质押比例较高且处于预警线以下或者距离预警线较近的股票。尤其如果还是没有业绩支持、中小市值、估值仍处于较高水平的,就更要避而远之!
焦点透视
信托杠杆降至1:1是旧闻!但个别信托计划“被动清盘”确会加重短期市场恐慌!
在1月市场反弹到3450上方,基本上修复了2017年11月底“监管层调控白马股炒作”所引发的“下跌缺口”之后,市场继续“自主”的向上发展,到今天终于开始了一轮“久违”的“自主回调”!
此前一个多月的反弹当中,除了此次“4连阴”,此前就只有两根“间隔时间很长”,且“回调短暂”的小阴线,市场长期积蓄的回调势能,终于借助上述“故事”、“传闻”,开始释放风险,鉴于此前积蓄多时的风险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消化,这一次的“自主回调”才会显得如此“刚猛”!
由于“4连阴”的快速回调,已经使得沪指跌破了“自主反弹的起始线”(也就是2017年11月底“监管层调控白马股炒作”所引发的“下跌缺口”,大约3450附近),市场继续下行,一方面由于已经处在“此前超跌反弹的修复区间”,“政策与技术面”在此区间对大盘的支撑力量较强,另一方面,那些手握“增量资金”的“新发基金或其他机构”,估计会在此附近开始“酌情介入”,因此,此轮回调阶段性企稳的概率也在提升!
但需要强调的是,即使阶段性企稳,由于整个市场的预期氛围已经从普遍乐观(此前高喊“牛市”、“春播”),转向“谨慎、避险”(如今盛传什么信托杠杆降低啊,信托“被动清仓”啊),未来的企稳反弹只会“刺激一九分化进一步的极端化”:经得起这波“杀跌”、真正有业绩基础的公司,会再次获得资金的“超配”,而那些“地雷”们,只会遭致更加绝情的“抛弃”!
早就“绯闻缠身”的信托再次被舆论绑起来“吊打”
2月1日市场频繁出现的“闪崩”,都与涉及信托的2条传闻有关——
一个是所谓的“信托配资杠杆降低到1:1”,另一个则是“个别信托计划到期不续,被动清仓”!
研究员分析认为,前者更多只是“‘翻拍’的旧闻”,后者倒是对即期市场的冲击更大,值得“警惕”!
第一个传言称,“国家颁布了信托资金降杠杆的政策,由原来的2:1配资降到只有1:1……所以今天跌停板的股票大多是信托进入大股东的公司,所以信托持股较多的公司要暂时注意回避。”
为此,《21媒体》咨询了多位证券信托业务相关人士,均表示未收到上述相关文件:“到现在并没有收到信托配资降到1:1的文件及口头通知。”
业内人士称:最新要求仍为58号文规定的“优先受益人和劣后受益人投资资金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最高不超过2:1”。
研究员注意到,其实早在2016年,银证保三会均对监管机构资管产品进行杠杆比例限制——
●证监会“新八条底线”要求资管计划杠杆倍数,股票类、混合类资产管理计划杠杆最高1倍,且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总资产占净资产比例不超过140%。
●保监会《关于加强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只能向机构投资者发行分级产品,权益类、混合类分级产品杠杆最高1倍。
●银监会58号文也对信托进行规范,要求结构化股票投资信托产品优先/劣后原则不超过1:1,最高不超过2:1。
2017年11月,“大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中这一项得到统一,将权益类产品的分级比例限制为1倍。
总结来看,所谓的“信托杠杆降低到1:1”,不过是“炒现饭”,是市场给自己找“下跌理由”而已!
对“金融政策的理解偏差”引发市场“恐慌”,反倒会促成监管层“打破缄默”维稳市场
第二个消息称,周四(2月1日)午间,和佳股份发布了一份“控股股东、实控人被动减持公告”,减持原因提到:根据中国证监会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相关要求,该资产管理计划到期不得展期,必须终止,属于被动减持。
这一减持原因再度点燃了市场的不安情绪。上午跌停股股数还不足100只,收盘后,跌停的个股数量已经上升至265只,多达1344只股票跌幅超过5%,占了两市总股票数的四成。
研究员注意到,公告中提到,根据中国证监会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相关要求,该资产管理计划到期不得展期,必须终止,属于被动减持。其中提到的相关要求,是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对于过渡期的安排,规章中提到:
相关存续资管产品不符合规定的,合同到期前杠杆倍数不得提高,不得新增净申购规模,合同到期后予以清盘,不得续期。《暂行规定》自2016 年7月18日起实施。
研究员认为,这类信托风险的释放,对即期市场的冲击,应该较大,投资人仍然要注意回避上述风险!
但从政策理解上看,这个利空有被放大的嫌疑,资管计划的收缩虽然是趋势,但这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并非一刀切,这一点在此前的资管新规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
按照研究员此前的分析:在“服务实体经济的上限”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下限”当中的这些空间,是政策“留给市场去发挥”的空间;而一旦触碰上述“上下限”的红线,政策就必然要干预——
◆2017年4月的“雄安概念炒作”,与2017年11月的“茅台白马炒作”,之所以遭到监管层的“调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炒作可能带来的“脱实向虚”情绪,触碰了“服务实体经济”的“上限”,就必然要“出手弹压”;
◆之所以在2017年5、6月前后,政策面转向重谈“创新”,决策层要求“高级干部学习、掌握金融规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彼时持续一两个月的下跌,已经触及“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下限”,政策必须再次“出手维稳”!
◆而2017年12月以来证监会的“缄默”,也是对2017年11月对“白马股”的“定向调控”之后,政策面的一种“对冲”,以免过于刺激市场情绪,而影响“下限”的稳定;
如今,不管是还是“信托计划的‘到期不续、被动清仓’”,还是所谓的“信托杠杆降低至1:1”的“旧闻”,监管层在正真落实的过程当中,势必要考虑“政策的统筹”,与“市场的承受力”。一如“资管新规”对“新老划断”的政策设计一样,毕竟“金稳委”的成立,也不是“白给”的!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市场的下跌过猛,尤其是出于对上述“信托等金融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而引发市场“恐慌”,反倒是促成监管层“打破缄默”,向市场传递“正确政策消息”的契机,也就成为短期行情“企稳”的时间节点!
悲观情绪释放:投资人开始“翻旧账”,终于想起了此前被“刻意遗忘”的“利空”
“4连阴”笼罩之下的跌停潮,带来了停牌潮。有媒体称,是“刘姝威的公开信”引发了这场A股的“血案”。其实,只要稍加梳理就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在给市场“自主回调”找借口。“刘大仙”发布公开信之前,A股已经开始回调,如果说刘的那封信有何作用,就是让被此前1个多月持续上涨的市场预期,再次“冷面直视持续上涨当中所掩盖的风险”而已;
但连续4天的回调,确实已经让预期转向“悲观”,至少,不再是此前,对任何消息都做“正面解读”,而是开始“翻旧账”,把此前所有被“刻意遗忘”、“刻意忽略”的“利空”,不管是“新闻、旧闻”,都拿出来作为当下股市回调的“罪魁祸首”:公开信是如此,那个不知道从前年的哪个“故纸堆”里翻出来的“信托杠杆率压缩到1:1”的旧政策,也是如此。
归根到底一句话,在1月市场反弹到3450上方,基本上修复了2017年11月底“监管层调控白马股炒作”所引发的“下跌缺口”之后,市场继续“自主”的向上发展,到今天终于开始了一轮“久违”的“自主回调”!
由于此前一个多月的反弹当中,除了此次“4连阴”,此前就只有两根“间隔时间很长”,且“回调短暂”的小阴线,市场长期积蓄的回调势能,终于借助上述“故事”、“传闻”,开始释放风险,鉴于此前积蓄多时的风险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消化,这一次的“自主回调”才会显得如此“刚猛”!
但研究员倾向于认为,由于快速的回调已经使得沪指跌破了“自主反弹的起始线”(也就是2017年11月底“监管层调控白马股炒作”所引发的“下跌缺口”,大约3450附近),市场继续下行,一方面由于已经处在“此前超跌反弹的修复区间”,“政策与技术面”在此区间对大盘的支撑力量较强,另一方面,那些手握“增量资金”的“新发基金或其他机构”,估计会在此附近开始“酌情介入”,因此,此轮回调阶段性企稳的概率也在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阶段性企稳,由于整个市场的预期氛围已经从普遍乐观(此前高喊“牛市”、“春播”),转向“谨慎、避险”,未来的企稳反弹只会“激化一九分化进一步的极端化”:经得起这波“杀跌”、真正有业绩基础的公司,会再次获得资金的“超配”,而那些“地雷”们,只会遭致更加绝情的“抛弃”!
刚喊完春播就开始收割,预期差极度扭转下短线存修复需求
首先,我们认为本次下跌已经属于比较充分的回调了。随着沪指吃掉第二阶段(修复2017年11月政策调控白马带来的下跌之后,市场继续“主动”反弹)以来的涨幅,市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幅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而此前机构鼓噪配置的地产、金融、中字头和白马股等都大多回到了第二阶段启动附近。所以接下来除了每天护盘的“神秘力量”之外,政策基础好+业绩支撑的白马蓝筹仍将成为抵抗下跌的重要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目前市场出现轮涨轮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是走向盘整“一九分化”的概率还是较高。目前这个点位,市场大幅下杀的动能缓减,非理性抛盘较多,市场短期面临预期修复的诉求。
我们再来看看本轮反弹的演绎路径——
从前期政策主导下的回调行情到市场主导(政策许可)下的反弹行情,在开门红后的第二个阶段,“春播”、“躁动”、“活水牛”等舆论预期的引导让市场主动做多,把第一阶段前期回调留下的坑填完之后,带动指数又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平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近几天的调整已经属于比较充分的回调了(用了四天的时间把前期10来天的涨幅都打没了)。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之前机构鼓吹以及市场资金加仓的节点基本上和当前市场在同一水位。
这对于场外资金而言,又到了一个相对低的位置了(回到了此前的起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继续下跌埋掉第一阶段11连阳行情收获的涨幅的可能性不大。也即是说目前市场进一步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并不大。
随着闪崩大面积爆发引爆跌停潮,风险在短期集中释放之后,对于那些有政策基础+业绩支撑的白马蓝筹股来讲,仍然会是大盘下跌的抵抗力量。当然,除此之外“神秘力量”也会通过积极运作确保大盘每日收盘跌幅不超过1%。
我们在近期文章中对于本次回调也提到过:如果短期之内主板蓝筹和创业板同时大跌的话,则行情很难再次回到前期创业板、第二梯队和白马龙头股轮涨轮跌的局面,而更多是转向一九分化。目前来看,有倾向守住市场趋势的力量更大可能性还是来自于权重蓝筹里面。所以,可以留意蓝筹超跌之后的机会。
“都是月亮惹的祸”
2月1日市场继续哀鸿遍野,看完31日晚间的超级月亮之后,坊间传言恐非吉兆,面对1日的调整,我想起了那句“都是月亮惹的祸”。虽然不少段子手把锅甩给月亮,但是除了月亮之外好像关于信托的传闻更甚。
上面这张就是朋友圈和股友群里面传得比较广的,但是这个消息被扒出来四处散布,我认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此前16年8月份就有过相关的报道。
目前只是说关于股票质押被强行平仓以及银监会处理信托产品造成的闪崩遇上了业绩地雷,最后就将个别闪崩放大成了“百股跌停”的场面。目前来讲,官方媒体近期并没有什么正式权威媒体发布信托降杠杆的消息。只是舆论上传播得很严重造成了市场预期的相对悲观。
但是有一点目前来讲是确切的,也就是尽量在持股上回避信托基金较多的上市公司股票。其实这一点自今年1月初银监会处理信托产品的时候,我就在文章中反复强调过,并且指出尽量选择机构扎堆少,前期超跌滞涨,流动性好的股票。
从目前来看,也基本上如我们预判——白马股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地方。这一点,从近期不少白马蓝筹纷纷闪崩甚至跌停的走势可以看出来。
31日晚间消息:中注协近日书面约谈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提示股票质押业务较多的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中注协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上市公司股票质押业务扩张迅速,涉及股票质押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业已出现因股价下跌、股份冻结等因素触发的违约及涉诉等风险事件,存在融出资金的金融类上市公司存在较高审计风险。
而31日晚间加上1日晚间,上市公司中开始掀起停牌潮。2月1日晚间,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明起停牌。而这些迹象或许还是与质押爆仓或者信托产品有关系。
从目前来讲,市场心态已经从前几天在某些机构“春播、躁动、活水牛”的鼓噪下“坚定信仰牛市到来”马上转变到“熊市是不是又来了”的极端切换。现在的股市有一种恐惧是来自于投资者心里没有底,因为好好的持有某只股票,说不定哪天就无缘无故、毫无防备地跌停了。
这个时候选择什么投资品种似乎都不靠谱,有业绩的跌停、白马跌停、业绩地雷跌停……所以只有等风险释放完了再进去才是最好的选择。
昏招!以停牌自救,这是暗示担心股灾重演吗?只会加剧非理性恐慌!
比前一天(1月31日)更加糟糕,昨天两市盘中闪崩股涌现,收盘超过200只股跌停,业绩地雷集中释放,创业板更是下探1700点整数关口,而且已经出现低于一块钱的仙股!3块以下的股票超过40只,股灾的味道又满满的回来了。“天雷股滚”之下,股民似乎只剩下比拼写段子的功力,转载、点评段子的乐趣了。很难说,这两天,是暴跌成就了A股的上市公司的段子手们“大放光彩”,还是段子手们太过于雷人奇葩、没有底线的解释业绩变脸的理由,联手制造了股灾。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段子手们的“文采飞扬”煽动下,2017年业绩预期突然大变脸(年报行情彻底完蛋!)成了当前市场最大的风险,而绩差股对行情的冲击超预期,也导致恐慌情绪被显著放大。经过两天的暴跌后,市场已经开始呈现非理性化了!
这对短线市场是非常糟糕的局面。
实际上,我们看到,在过去两天的暴跌之后,各上市公司都纷纷开始了自救行动,但从结果来看,很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以及对股灾重演的担忧。
就在新华网狠批獐子岛的“扇贝跑了2.0版”充满了诡谲,需要“认知调查、而且并非个案”之后,在1月31日的暴跌后,当晚,多家公司就对2017年预计业绩进行了修正,其中绝大部分承认业绩被高估,拓维信息、海源机械、九安医疗、沃森生物等多家公司跟随下调预计业绩,而只有如意集团、国统股份等少数几家公司上调了业绩。
拓维信息预计2017年净利润为6345.86万元至1.27亿元,同比下降40%至70%;在三季报中,公司预计2017年净利润为1.69亿元至2.33亿元,同比下降20%至增长10%。
海源机械预计业绩仍为扭亏为盈,但盈利幅度有所下降。公司预计净利润为600万元-2350万元;此前预计净利润2350万元-3350万元。2016年公司实现净利润3817.72万元。
九安医疗预计亏损1.65亿元至1.85亿元。公司此前预计亏损1.5亿元至1.3亿元。
沃森生物大幅下调2017年预计业绩,修正后为亏损5.34亿元至5.39亿元。公司此前预计净利润为3000万元-5100万元。
如意集团预计净利润为5900万元-7500万元,同比增长80.05%-128.88%。公司此前预计净利润为4000万元-5500万元,同比增长22.07%-67.85%。
国统股份预计业绩从下降调整增长。此前预计2017年净利润为350万元-1000万元,同比下降73.74%-24.98%;调整后预计净利润为1450万元-2100万元,同比增长8.79%-57.56%。
上述6家公司皆为中小板公司。业内人士表示,中小板公司在三季度要求披露全年预计业绩。由于四季度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修正预计业绩的可能,实际上,统计显示,目前已经有171家上市公司修正2017年预计业绩中,相当一部分公司预计业绩出现“跳水”的情况,“变脸”由盈转亏。在研究员看来,业绩变脸集中在中小创,也是这两天创业板跌幅>中小板>主板的主因。
而在昨日(2月1日)更大幅度的暴跌发生后,当日晚间,皆以跌停收盘的超过二十多家上市公司即公告因筹划重大事项,今日(2月2日)起停牌。包括融钰集团、三圣股份、齐心集团、克明面业、和而泰、雷科防务、安通控股、银鸽投资、天广中茂、ST准油、神州长城、亚太药业、ST云网、印记传媒、S*ST前锋、众应互联、当代东方、永吉股份、软控股份、文投控股、南京新百。如此多紧急宣布停牌筹划重大事项的,实际原因大家都知道是釜底抽薪规避进一步暴跌的可能性。以至于有投资者调侃,今天终于不用担心再出现过去两天的那种百股跌停的局面了。
另外,晚间已有小康股份、海能达、金通灵、得润电子、清新环境、联建光电、华铭智能、藏格控股、火炬电子、拉芳家化、洪涛股份、星星科技、新纶科技、科斯伍德、九洲电气、思维列控等众多公司宣布控股股东、实控人或高管拟增持公司股份。
但在研究员看来,上市公司的这种“自我保护措施”,对整个市场预期而言,却是非常糟糕的。要知道,前两次股市大规模出现紧急临时停牌的情况,一是发生在2015年中股灾最惨烈的千股跌停频现时;另一次是发生在2016年初的熔断导致,市场流动性近乎枯竭时。
而上一次上市公司宣布兜底式增持的背景,则是在2017年的6月份,从结果来看,兜底式增持虽然短时间内活跃了部分增持个股,但拉长周期看,也是一地鸡毛!
那么,现在众多上市企业重新玩起这一套路,那岂不是在说,担心股灾重演!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各自的这种惯用自保行为,会极大概率低强化市场的股灾重演预期!
那么,下一步怎么办呢?市场会怎么走?
研究员认为,鉴于经过两天的下跌之后市场情绪已经出现明显非理性恐慌,郭嘉队维稳的重要性就再度被凸显出来了。如果政策层面没有很快的维稳表态,那么未来几个交易日市场可能继续延续非理性暴跌!而在日线上出现剧烈的波动。
实际上,研究员注意到,接连两天暴跌后,市场的抄底预期、对政策维稳的预期的确已在明显在上升。
比如昨日盘后,四大报旗下的某APP就借一位几乎谁也不知道这人是谁的所谓“经济学家”徐洪才的采访之口,开始进行曲线的情绪引导:最近两日A股市场闪崩频现的现象,这给中国投资者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课,但是中国经济形势仍然稳中向好、超过预期。不过,连不少大盘蓝筹股都出现了闪崩,这种情况匪夷所思。一方面,金融降杠杆的节奏不应过快、过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趋势对实体经济和外贸是负面影响;今年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效果后,建议在政策层面进行适时调整。
然后,很快又有消息以信托业内人士的口吻回应表示,监管部门确实曾口头通知,要求降低此前被过度放大的结构化配资业务的杠杆,但考虑到剧烈去杠杆会引发市场波动,监管部门其实给众多机构留了缓冲期,降杠杆不会“一刀切”。
如此“一唱一和”——这不就是呼吁监管层赶快出来发声降低强监管调门节奏,舒缓市场恐慌预期嘛!
接下来,就看监管层和新华社等官媒会否很快回应了。研究员估计,如果今日早盘继续低开,市场继续表现出恐慌情绪,而没有自我修复性,政策层面很可能就会发声维稳了,但至于市场是否买账或者反而火上浇油,那就要到事后才看的清了。
策略上,在形势未明前,对于持仓者来说,不要轻易丢筹码,空仓者继续观察,总之多看少动,如果真的有抄底冲动的。研究员认为,鉴于资金持续出逃绩差股,接下来只能有业绩支撑而估值相对合理的优质品种,下跌走势中成为主力资金避风港,从而相对抗跌,且一旦大盘重回慢牛轨道,也同样是引领行情的风向标。
决策参考
别了金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将金融业打回“旧石器时代”,三年无牛市!
开宗明义,今天的产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从“决策层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长期角度”,来“辨析”中国金融业未来三年的“生态环境”,正处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攻坚阶段,在此大背景下,金融业将被打回“旧石器时代”,三年无牛市!
另一部分,则是研究员从春节前的“短期角度”来评估,29日整体回调之后,A股阶段性走势的判断:研究员对春节前的短期行情仍然相对乐观,大盘在经历相对有限的回调、休整之后,大概率还会在“一九分化”的框架下,继续其“填坑、蹭热点”的反弹游戏!
这种对长短期走势判断的反差,在各自的阶段性上并不矛盾,但操作上需要加以区分,敬请读者加以辨析!
楼继伟:过度混业造成一系列金融乱象需要“三年左右时间”才有可能“根治”!
日前,楼继伟在“第十六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讲话,在其中专门谈及他对中国金融业是否还要走“混业经营”的道路提出“疑问”,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他“个人的‘总结反思’”,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对此颇有感触,在此与大家分享上述分析与观点,也与市场投资人“共勉”——
★以下是楼继伟此次讲话的节选——
……
五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把这个问题放在最后重点说,是因其太重要了,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出颠覆性错误。当前,我国M2与GDP的比例超过200%,与日本的水平大体相当,超过美国91%的两倍。但从利率水平看,2017年我国1个月的SHIBOR拆借利率平均水平为4.09%,同期日本的可比利率水平为-0.01%,美国为1.1%。我国货币环境更为宽松,资金成本反而更高,表明金融体制存在严重的扭曲。过度的混业(我们称之为“综合经营”)造成一系列金融乱象,名目繁多的中国特色衍生品另人眼花缭乱,同业、通道、嵌套、资金池、庞氏融资性的万能险、P2P、非标、现金贷等等层出不穷、相互叠加,结果是不断抬高资金成本,加剧实体经济困难。同时,风险传染的渠道极不透明。相比于美国十年前的金融市场,各种衍生品风险收益特征是有定义的,如MBS、CDS、CDO等,也都是经过备案的。我国则更为混乱,需要穿透到产品底层,才能识别真实的风险收益特征。我国的金融机构,除常规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外,各类中国特色的金融、类金融机构和区域性交易市场创新设立更是眼花缭乱,不胜枚举。这样,我国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是相当大的。因此,眼下更为迫切的任务是打好风险防控攻坚战。
……
整治金融风险绝非一日之功。我十分认同刘鹤同志不久前在达沃斯峰会所讲的,“争取在未来三年左右时间,打赢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判断。如果能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这一问题,名义利率过高的问题也能随之解决。
第五,对未来金融模式的反思。横览世界,中国是混业发展到极致的金融市场,风险高企,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些地方领导以往热衷于发展地方交易市场,现在也发现难以监管,区域性市场难免风险外溢,一旦出险,收拾起来十分棘手,也都在审慎处理和认真反思。
我很难对未来的模式作出定性的判断,这里我提出两点,供大家思考。
第一点,习总书记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为实体经济服务”。要真正回归本源,我们是否必须要坚持大混业模式?是否有能力承接混业经营带来的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挑战?是否有必要让金融机构承担混业监管真正到位后的高额合规成本?是否有必要让实体经济支付过高的名义利息?无论这是因为高额合规成本外溢,抑或是因为过度混业、多重衍生造成的高风险定价。上世纪90年代,朱镕基同志坚持分业经营。我曾委婉地提出,是不是先观察一下,但他坚持认为,现阶段公民规范守法意识不足、机构监管能力不足,混业必乱。正是在他的坚持下,才有“三会分设”和金融机构按主业拆分。当前金融行业利润已超过其他行业利润总和,大量人才蜂拥而至。去年我受邀对清华大学经管学院7字班毕业生讲话,心生感慨,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了一些励志的话。但另一种感慨讲不出来,当时面对上千毕业生,因为不止本院,还有其他院系的学生,都兼修金融相关专业。今后,优秀的青年还有多少愿意去做工程师、科学家?遑论公共经济学家。面对今天的金融乱象,我不禁感佩朱镕基同志当年的英明预见。
第二点,金融危机之后,2010年1月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曾撰文指出,“美国应当向其邻居加拿大学习。更具体地说,加拿大更加严格地限制银行业的杠杆作用,并且限制了证券化进程。毫无疑问,近年来加拿大的这些约束,使银行家失去了许多提出那些所谓聪明想法的机会,但事实证明,这些约束都是正确的”。就我的国际比较观察,加拿大的金融市场被认为是最“枯燥乏味”的,金融当局严格规范控制混业,限制衍生品产生和交易,防范金融风险传染,着力保护金融消费者,实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即便全球金融危机后,加拿大的银行系统仍被标普和IMF评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银行体系。其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深刻反思。
……
李宏图:当今金融行业将被打回“旧石器时代”,三年无牛市!
★以下是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的感触,以及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趋势的“再判断”——
不从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角度,而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角度,可以说,当今金融行业将被打回“旧石器时代”,三年无牛市!
首先,金融发展的方向是安全第一,所谓本源,就是借贷,是银行借贷,不是银行提供子弹,全社会(实质是泛金融行业)加杠杆的借贷(所谓金融创新、混业经营),因为金融创新导致了资金在借贷环节的多重性令资金成本增高(都被金融“寄生虫”吞食了),甚至能流向实体了金额有限。一旦中间环节某一环出问题,全社会链锁反映。“旧石器时代”的“手工作业”最安全。
怎么回到“旧石器时代”呢?
断水、断电、断通道!
不是实体经济,都别想拿银行的钱!
拿了银行的钱,就别想再放贷!就连房贷、消费贷都要限制。
什么LP、GP、信托、保险,有本事拿自己的钱来玩。
谁要用银行的钱,收购上市公司的股权,查一个,毙一个!
需要多长时间,将金融打回“旧石器时代”呢?
刘鹤所讲“争取在未来三年左右时间,打赢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
玩金融的,不是小偷(抬高利率),就是寄生虫(赚差价),别了金融!
辨析长期趋势,A股不是“监管风暴眼中”的“世外桃源”!
本文承接本内参30日,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解读财政部前部长楼继伟的“金融混业反思”,从“决策层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长期角度”,来“辨析”中国金融业未来三年的“生态环境”,再次梳理为什么《金融业将被打回“旧石器时代”,三年无牛市》?
金融利益集团对金融事权的“介入”已严重影响决策层对金融事权的“绝对领导”
A股自2017年12月底开启的这一轮反弹,证监会层面尚未对其有“过度的干预”,倒是银监会表现相当活跃。但根据研究员对金融大整顿的分析,银监会在银行系统掀起的金融监管风暴绝不会仅仅局限在银行系统。从长期趋势看,A股绝不是强监管风暴当中的化外之地、世外桃源。
监管风险何时会被市场踢爆,我们尚未有定论,但是上述风险决不能掉以轻心。尽管我们仍然可以跟随反弹继续谋利,但是切不可对金融风险掉以轻心!
……
2018年以来,郭树清主席代表银监会的立场向银行业的乱象下了战书,从他履新银监会开始,研究员就感觉到与他若干年前主政证监会时主抓“改革创新”的“郭旋风”的“风格”迥然不同的是,到了银监会的岗位上,不仅强调“监管姓监”,更明确指出将监管重心定位于“防范和处置各类金融风险,而不是做大做强银行业”。
考虑到1月初以来银监会连续出台的若干项强监管举措,研究员此前定性的2018年“去杠杆攻坚战”已经在银行的主阵地上打响!
除了上述银监会的强监管对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更值得警惕的是郭树清此前在《人民日报》上的那次“宣誓”可以视为继2017年刘士余在证券市场针对妖精和大鳄发起的狙击战之后,金融圈又一轮对于“寡头”的清理。
如果考虑到保监会此前类似的相关言论,而周小川代表央行则表态了“部分金融干部被资本所俘获”等等。
一行三会的这些政治表态预示着,对此前若干年“伪金融创新”所裹挟的各种违规违法的行为,尤其是那些借助这个过程而“暴富”的利益集团,已经在面临被清算、清剿的命运。
也就是说,强监管和去杠杆既是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更是对金融工作路线的调整。集中体现为对金融利益集团“权利”的再分配。
习总书记在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金融主要是中央的事权”,而在19大上也明确强调“党要加强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从最高决策层的表述上看,伪金融创新带来的泛金融自由化不仅侵蚀着金融市场的稳定,更拖累着中国经济的改革转型。更随着金融利益集团对金融事权的“介入”已经严重影响到决策层对金融事权的“绝对领导”。
如果说,2016年万科股权之争只是其中一次“意外”的短兵相接,那么,2017年刘士余口中的“妖精和大鳄”就是一次“前哨战”!
在证监会初战告捷之后,郭树清挂帅的“强监管核心部门”正式披挂上阵——他的那一句“有不法分子违规构建庞大金融集团”,让研究员意识到,2018年才是这场狙击战、剿杀战真正的高潮。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此前若干年所埋下的金融业当中的暗礁和地雷将逐渐地被暴露出来甚至是被引爆起来。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爆出“事件”,只是一个浅层次的风险释放,个别“金融利益集团”对现有金融管理体制的渗透,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警惕!
2015年股市大跌期间,市场和坊间流传的那句“金融政变”,看来不是“标题党”那么简单!
证监会张育军、姚刚已经落马、审判,保监会项俊波紧随其后;
而周行长口中的“领导干部被资本俘获”,这种现象显然不是个案,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此时此刻做“有不法分子违规构建庞大金融集团”这一表态,难免令人遐思迩想!
值得重视的是,有关方面对“金融事权”的重新“加强掌控”,就是要从那些此前若干年被渗透、被俘获的薄弱环节中下手!
2016年证监会的领导班子基本完成了新陈代谢,2017年银监会完成了新老交替,保监会、乃至央行则等待着最终的尘埃落定……
与此同时,在此前那一轮泛金融自由化的冲击之下,诸多地方的金融管理部门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侵蚀。因此加强地方的金融规范和建设,显然是这一轮金融重构的重点。
此前的消息显示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副市长相继换人,分别换上了来自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干部。
研究员认为,这是中央加强地方金融事务管理的又一征兆。
一方面借助这些金融官员的专业知识,帮助这些一线城市、沿海地区,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当中,更好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规律,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于金融行业的监控和管制力度。
如同证监会刘士余主席所强调的“要提高政治站位”,从一行三会到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正在迎来这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
从整体的形势上看,以“强监管”带动行业大整顿,是未来确保“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正确方向不可或缺的政策保障。
但在这一个整顿的过程当中,究竟有多少暗藏的地雷可能被引爆?或者被“误爆”?尚不可知。
因此,从长期趋势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股的估值必须考虑这个不确定性风险的因素。
A股自2017年12月底开启的这一轮反弹,证监会层面尚未对其有“过度的干预”,倒是银监会表现相当活跃。但根据上述金融大整顿的分析,银监会在银行系统掀起的金融监管风暴绝不会仅仅局限在银行系统。A股绝不是强监管风暴当中的化外之地、世外桃源。
监管风险何时会被市场踢爆,我们尚未有定论,但是上述风险决不能掉以轻心。尽管我们仍然可以跟随反弹继续谋利,但是切不可对金融风险掉以轻心!
多维观察
生态巨变:A股诞生一只仙股!
31号在跌停榜翻了两页才找到乐视网,1日翻了6页。一天比一天惨!但是上证连续几天都能够稳稳地保住收盘跌幅不超1%的记录。证监会31日晚刚部署2018年任务——要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根本使命,1号,广大散户就再次感受到“被保护”的感觉了。近两百只股票跌停,好久没吃过这么一大碗面了,有点儿撑。
在股民一片比惨的环境下,研究员注意到我大A股成功诞生了一只仙股——*ST海润,截至1日股价已经跌破一元钱了。
以前市场心态总觉得要是被套牢了大不了再扛几年等一波牛市就回来了,现在市场真的慢慢出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光景。这或许也预示着未来的股市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仙股,而这些现象也在告诫我们要在2018更进一步思考我们未来的投资了。
在此,研究员梳理了过去的一些重要数据,并绘制了几张图表。诸位看图一目了然。
第一幅图是2017年9-12月日成交额在小于1000万和1000-2000万两个区间的分布情况,可以明显看出低成交个股数量越来越多。
再来看看下一幅图:
从市值大小的角度来看2017年12月日成交额低于2000万的个股分布,可以发现基本符合市值越小成交额越低迷的规律,大致符合二八分化的定律。
第三幅图是:
这张图是以估值大小的角度来看2017年12月日成交额低于2000万的个股分布,可以发现基本符合估值越高成交额越低迷的规律,大致也符合二八分化的定律。
再来看看第四张图:
从A股散户投资者自由流通股市值持股占比的数据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合计占比数据的变化可以发现:机构化越来越高,去散户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而近期A股已经出现了市值13.09亿的公司,过去几年来还都是保持在15亿以上。此外,价格在2元的股票也已经有接近40来只了。这不禁让研究员联想到《植物大战僵尸》里面那句——一大波僵尸即将来袭……
所以,本文不用过多的逻辑阐述,大家看看图片就可以大致明白:
自2015年市场见顶走熊以来,伴随着去杠杆和持续的金融强监管已经使得整个市场陷入存量博弈格局。在这样的一种趋势下:
首先是决策层对股市的定位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未来长期趋势下金融市场都将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股市处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自然很难获得资本大量涌入的局面。也就是说长期没有多少钱将是股市的真实写照。
其次是目前改革已经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这使得整个股市在中长期方向下还得继续承担中国经济改革转型的成本。所以还是我们之前说的——A股背锅,港股受益;创业板背锅,蓝筹白马受益;小票背锅,创蓝筹受益。没有多余的流动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市场互杀取血争夺流动性。而只有那些盘子大的、流动性强的大票才更有优势抢夺流动性。
所以市场的机会进一步的聚拢,市场的机构进一步扎堆,互相抱团取暖。所以这也正如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近期在《金融业将被打回“旧石器时代”,三年无牛市》之中所言:断水、断电、断通道!不是实体经济,都别想拿银行的钱!
市场被断水断电之后,就会使得那些“个子小”的贫弱公司难以度日,最终的结果就是进一步加剧两极分化的格局。正如31日中证报所言:证监会定调今年工作,A股有望迎来一批“独角兽”。对于近期市场出现的“大小同跌”的情况,我并不认为是一个常态,也就是说未来在投资上,安全性将是投资者考虑的首要条件。而那些大家伙在整个经济体中具有一席之地的大企业自然会比那些小个子的企业更有安全感。
需要申明的一点是,写本文的立场是站在李宏图先生《金融业将被打回“旧石器时代”,三年无牛市》这篇宏文的周期视角来评估未来股市的生态环境。所以和本内参近期探讨的短期风格切换并无实质性矛盾。
总结
A股生态已经发生改变,八年抗战一波牛市回本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还了,未来的股市将因为金融强监管的持续深入而将以太效应充分发挥。今后机构化、美股化将成大趋势,市场更多的机会将聚集在一小部分股票当中。对于2017年出现的一九分化格局,我们认为并不是已经到头了,而是刚刚开始而已。未来在投资上选择低估值的、高市值的、高成长性的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