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博览财经全面看空2018中国股市--2017.12.2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7 08: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年股市展望:三大重磅会议已框定趋势,博览为何“坚持做看空的少数派”?!》在19大、12.8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等几大重磅会议召开,习总书记和克强总理也都分别进行了19大后的首次地方调研后,博览研究员认为,2018年的经济金融目标定调、宏观政策方向和,都已经明确。对于股市而言,考虑到政策稳定性较高的持续期一般是三个月,而且被赋予了更高扩大直融、扶持实体经济任务的A股,2018年“政策市”特征恐怕会更明显,因此,至少2018年一季度的行情表现基调也已经基本明确。
博览研究员基于三大会议,对于2018年股市有以下判断:
首先,进一步强化“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指导”,意味着,2018年类似政治局会议、深改会议等党委层面高级别会议对中国宏观经济目标的制定、工作侧重点安排,对股市政策的决策权,对股市中长期趋势影响力,也许比政府系统召开的类似经济工作会议等,更值得投资者重视。
其二,对质量的更高要求决定了,即便经济增速明年略有小幅的再度下滑,股市层面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也会保持相对淡定,而会更加强化“价值投资”思维(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价值投资时代已经到来!)。当然,增速降低的负面影响也不是没有,而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特征有所强化,意味着明年总体上股市不会有牛市,大盘指数方面可能更难有更高期待,波动性、二级市场成交量相比今年恐怕更弱,而主要体现为“高质量增长”行业的结构性机会。
其三,2018年,金融强监管、去杠杆持续推进,依然是压制行情的最核心矛盾之一。同时,鉴于监管范围已不止限于金融系统了,明年对政府债务比例的控制将会在更大范围间接限制资金在金融市场的停留,对股市中长期流动性局面是新一重打击。
其四,重提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实体经济层面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市场之前对中国经济向“国企主导、大数据技术辅助下的计划性经济倾斜”的担忧,对于民营企业和部分新兴创新行业,2018年依然留下了一定的机会。从股市层面来说,意味着虽然金融强监管、货币偏紧和扩大直接融资分别是主基调和政治任务,但政策还是会有底线,会一定程度考虑保证股市最低需求的流动性以及扩容的二级市场承受力,不能让市场崩盘的局面出现(即,也不容许出现股灾、保证有几个热点,虽然总体上比2017年会更少)
其五、三大攻坚战的提出,国企改革行业更加聚焦,意味着,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国改行业,节能环保、农村电商、土地流转、住房租赁概念,至少在政策利好的频率上会比较高,有更高的概率在明年成为新的结构性热点。从更宏观的行情结构角度说,今年的热点(白酒、家电、金融等蓝筹,以及周期等涨价概念)会否在明年继续当市场核心热点,还是创业板会卷土重来,比大盘蓝筹表现更好(也就是截然相反于今年)?这种对行情新分化特征的分歧,恐怕会是一个贯穿全年的焦点问题。
其六、2018年行情能够让博览财经改变看空观点的唯一改变因素就是,当市场流动性枯竭已极端到新股根本发不出去,直接融资被断档!这时监管层才会重新重视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与一级市场股票发行的联动平衡关系,我们才会看到股市否极泰来的机会——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大概率还不可能看到这种转机!
此外,虽然不少机构对2018年继续喊出“牛市”论调,有基于自家公司利益和股民偏好的“屁股决定脑袋”逻辑考虑,但其中真知灼见也不少,博览研究员还统计了不少机构对2018年的展望,其中部分观点可做博览纲领观点的补充——详见《他山之石:券商对2018年的“吹牛”套路,哪些是值得重视的?



                                           热点聚焦
                 



2018年股市展望:三大重磅会议已奠定趋势,博览为何“坚持做看空少数派”?!                 
【研究员】:柏双
在19大、12.8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等几大重磅会议召开,习总书记和克强总理也都分别进行了19大后的首次地方调研后,博览研究员认为,2018年的经济金融目标定调、宏观政策方向和,都已经明确。 对于股市而言,考虑到政策稳定性较高的持续期一般是三个月,而且被赋予了更高扩大直融、扶持实体经济任务的A股,2018年“政策市”特征恐怕会更明显,因此,至少2018年一季度的行情表现基调也已经基本明确。 博览研究员基于三大会议,对于2018年股市有以下判断——

                                 
【博览财经研报】在19大、12.8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等几大重磅会议召开,习总书记和克强总理也都分别进行了19大后的首次地方调研后,博览研究员认为,2018年的经济金融目标定调、宏观政策方向和,都已经明确。
对于股市而言,考虑到政策稳定性较高的持续期一般是三个月,而且被赋予了更高扩大直融、扶持实体经济任务的A股,2018年“政策市”特征恐怕会更明显,因此,至少2018年一季度的行情表现基调也已经基本明确。
博览研究员基于三大会议,对于2018年股市有以下判断:
首先,我们看到,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三大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正在被各省区、各部委及各地党政军群等都在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党对各领域的领导力量大大加强。
这或许意味着,2018年类似中央政治局会议、深改会议、党外人士座谈会等党委层面的高级别会议对中国宏观经济目标的制定、工作任务侧重点的安排,对股市政策的决策权,对股市中长期趋势影响力,也许比政府系统召开的类似经济工作会议等,更值得投资者重视。
而12.8政治局会议传递了六大重点:一个根本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个重点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开篇布局。一个长效机制是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保障住有所居。一道防火墙是防范风险要取得积极成效。一个底线任务是向深度贫困地区发力。一条红线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明显减少。
在宏观政策层面,主要强调了三大对股市具有深远影响的方面:一、“稳中求进”仍是“主基调”,而且要“长期坚持”,高质量发展提高到新的政治高度。这实际上奠定了2018年及未来阶段的经济格局,经济总量比较稳的情况下,重在结构调整。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有机构结合这种诉求猜测明年经济增速可能“前低后高”,而我们认为,对质量的更高要求决定了,即便经济增速明年略有小幅的再度下滑,股市层面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也会保持相对淡定,而会更加强化“价值投资”思维(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价值投资时代已经到来!)。
当然,增速降低的负面影响也不是没有,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特征有所强化,而经济增速可能略降也意味着,明年大盘指数方面可能更难有更高期待,波动性、二级市场成交量相比今年恐怕更弱,而主要体现为“高质量增长”行业的结构性机会。
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再度发生变化,从“三去一降一补”重新明确为“确保打赢三大攻坚战”(金融风险防控、污染防治、精准扶贫)。此外,财政纪律加强和金融去杠杆不仅要继续且有所升级。会议对“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的要求,意味着包括:(1)债务的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适应,(2)债务对经济拉动的效率需要提升。
博览研究员认为,2018年,金融监管会继续保持严格,去杠杆会持续推进,这依然是压制行情的最核心矛盾之一。各种交叉套利、伪金融创新的空间会越来越小,金融机构违法违规成本会越来越高。
同时,鉴于监管范围已不止限于金融系统了,明年对政府债务比例的控制将会在更大范围间接限制资金在金融市场的停留,对股市中长期流动性局面是新一重打击。
三、政治局会议明确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重点: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这意味着产业层面,更加强化了对环保的重视;房地产税和土地流转等相关长效机制会否纳入立法规划等,或将成为明年初热议的话题。相应地,农村电商、土地流转概念,至少在政策利好的频率上会比较高,有更高的概率在明年成为新的结构性热点。当然,也需结合资金面情况。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相比19大和12.8政治局会议精神保持相当高的一致性外,也有进一步提升的部分:
第一是,在经济纲领上,首提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这意味着,1是,接下来官方智囊会有更多的关于这一指导思想的阐述并影响到实体经济和股市热点;2是,2018年的中国经济和改革指导思想也将更加充分、全面地反映这一新时代的目标和要求。投资者需要以之为基准明确2018年的大机会和主要风险。
第二是,在调控基调上,会议意外地重提了“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博览研究员认为,从实体经济层面,这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市场之前对中国经济向“国企主导、大数据技术辅助下的计划性经济倾斜”的担忧,对于民营企业和部分新兴创新行业,2018年依然留下了一定的机会。
从股市层面来说,依然强调遵循市场规律起决定作用,意味着虽然金融强监管、货币偏紧和扩大直接融资分别是主基调和政治任务(总体上股市不会有牛市,甚至指数不太可能有什么表现),但政策还是会有底线,会一定程度考虑保证股市最低需求的流动性,以及扩容的二级市场承受力,不能让市场崩盘的局面出现(即,也不容许出现股灾、还有保证有几个热点吗,虽然总体上比2017年会更少)
第三是,对国企改革和新兴产业更加聚焦,而没有大而化之地广泛铺摊子。其中或许酝酿着明年一大投资机会。
在国企改革方面,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只强调: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四个行业的改革。也就是说,2016年与2017年对比,从往年提到的“七个”国改行业,本次缩减到“三个”,尽管后面都有一个“等字”,但站在股市角度,这就是资金更加聚焦、目标更明了、切实落实可能性更高了,从资金预期上,或许酝酿着明年一大投资机会。
第四是,在提出房地产长效机制之外,政策层面也提出了地产与金融、与实体形成良性循环的要求。扩大房屋供给、住房租赁企业的专业化、机构化要求,酝酿着新机会。虽然毫无意外地重申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原则。但是也说了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这意味着,2018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基调虽然会延续2017年以控制涨价,各种限购限贷限价等限制炒作的手段为主,但总体上,还是支持房地产行业保持平稳发展且隐晦认可其经济支柱地位的。其中,部分房企向住房租赁企业的转型,以及一些新兴二手租赁企业的兴起(世联地产、链家等),将成为股市地产板块新的机会。
正式基于综合上述三次重要会议对2018年宏观经济、工作任务、股市定位的要求和判断。因此,对于2018年股市,我们认为:
首先,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提出的中长期看空股市纲领性观点,至少在一季度内会非常适用,我们不会轻易就改弦更张!
一方面,原本以为十九大后,金融整顿应告一段落,但结果是仍写在十九大报告中(12.8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仍强调了这一要求),金融行业从严监管这一纲领直接引发证券监管将持续从严。这将斩断各种不符合条件的外围资金入市的路径,尤其是涉及银行的资金。近期股市表面是有关“资管资金的管理”引发下跌,根上还是监管不允许股市与银行间关系太密。
另一方面,扩大直接融资已上升到政治高度!将让股市的供需失衡呈现极端化,股市表现也会更加极端化(19日的IPO4过1并不是12月份的常态,而只是个案,未来延续高过会率,大扩容规模是必然)。从以往的“兼顾考量股市内在的供需失衡,有时还会探讨新股发行中断的必要”变成:只要新股、再融资还能进行,很可能不必过多考量股市的承受力的!哪怕股市中枢再下抬阶,那是市场的事。
而如果股指还能上升,能调动投资者赚钱的欲望,保障直接融资还能进行,又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则没有必要给予股市需求端太多资源。
我们认为,如果明年市场一直维持三大重要会议给出的管理基调,则随着新股发行持续,相对存量资金减少,明年股市赚钱效应将比今年更为集中(或者说稀少),即从整体市场选股的成功概率下降,而在集中板块内选股的成功率反而上升。
李宏图先生指出,在热点方面,白马+追涨,中长持有不折腾,将成为明年赚钱的主要模式。这不是空喊慢牛,也不是去算计明年股市将有多少资金入市这种一厢情愿,大资金在真正理解了十九大报告后,就应知道股市监管环境不可同年而语!
不过,这里博览研究员要补充一点关于热点的看法是,有不少机构提出了对2018年,白酒、家电、金融等蓝筹,以及周期等涨价概念,会否继续是市场核心热点的不同看法,其中有数家机构,都提出了2018年创业板会比大盘蓝筹表现更好的(也就是截然相反于今年的)观点。个人以为,这种对于行情新的分化特征的探讨,恐怕会是一个贯穿2018年全年的焦点性问题,不管是蓝筹继续涨,还是创业板表现更佳,都会加剧市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当然,股市是动态变化的,往往行情走到极端时,离反转的拐点也就不会太远。博览首席经济学家也给出了观察行情出现反转的标尺。
我们认为,A股市场要改变博览纲领指出的资金供求极端失衡,结构性行情也向更加极端的“一九”演化的局面。即,2018年有没有大行情,唯一改变因素就是当市场流动性枯竭已极端到新股根本发不出去,直接融资被断档!
也就是,唯有新股何时发不出去,当监管层扩大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的政治任务已经无法进行时,才会否极泰来,出现转机。那时监管层才会重新重视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与一级市场股票发行的联动平衡关系,我们才会看到政策层面重新出现有利股市二级市场表现的信号!股市整体政策环境才会有所改善!——不过,这是很遥远的后话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大概率还不可能看到这种转机!
总之,我们对2018年的股市是远比大多数“吹牛”的券商,要谨慎的多的,可以说是少数派,但是,A股市场,真理通常就是掌握在少数人中的!


                        

他山之石:券商对2018年的“吹牛”套路,哪些是值得重视的?                 
【研究员】:柏双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同往年一样(换汤不换药的老司机套路!),不少机构继续喊出“牛市”论调。只不过,也可能今年行情实在打脸太狠,除了海通等少数几家机构敢直接喊“慢牛”字眼,很多机构的“乐观”表述也是“很官方、很委婉”、具有很大“解释空间的”。一个细节是,连给所谓“十大金股”的券商,似乎也很少了。这至少也反映了机构的进步,和对2018年行情相比2017年是更谨慎的。 我们认为,不可否认的是,基于自家公司利益和股民偏好的考虑,其中不少机构的“慢牛”论调,完全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逻辑,实际上是先设定了慢牛的题目后,再去找各种证据去证明他,毕竟,连一向自诩“知行合一”的券商前首席任泽平,除了2015年的“牛市5000点论”被验证外,后面两年的诸多翻多判断,也是差强人意。 不过,券商作为中国合规机构中的专业队伍,其人才之多、研究水平、对A股市场的影响力之大,是不容置疑的(虽然现在券商研究的资金分佣模式已经式微),很多券商对2018年的展望判断(即便是博览财经并不认同的牛市判断中的部分逻辑,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其中部分观点可做博览纲领观点的补充。 以下博览研究员对机构的观点分三类阐述:我们完全认同的;我们无法完全认同或者明辨真伪,但认为逻辑比较严谨的或者说非常值得探讨的;以及我们基本不认同的——

                                 
【博览财经研报】转眼2017年即将走完。在每年年底备受关注的券商年度策略会环节,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市场观点新鲜亮相,并或多或少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之一。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同往年一样(换汤不换药的老司机套路!),不少机构继续喊出“牛市”论调。只不过,也可能今年行情实在打脸太狠,除了海通等少数几家机构敢直接喊“慢牛”字眼,很多机构的“乐观”表述也是“很官方、很委婉”、具有很大“解释空间的”。一个细节是,连给所谓“十大金股”的券商,似乎也很少了。这至少也反映了机构的进步,和对2018年行情相比2017年是更谨慎的。
我们认为,不可否认的是,基于自家公司利益和股民偏好的考虑,其中不少机构的“慢牛”论调,完全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逻辑,实际上是先设定了慢牛的题目后,再去找各种证据去证明他,毕竟,连一向自诩“知行合一”的券商前首席任泽平,除了2015年的“牛市5000点论”被验证外,后面两年的诸多翻多判断,也是差强人意。
不过,券商作为中国合规机构中的专业队伍,其人才之多、研究水平、对A股市场的影响力之大,是不容置疑的(虽然现在券商研究的资金分佣模式已经式微),很多券商对2018年的展望判断(即便是博览财经并不认同的牛市判断中的部分逻辑,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其中部分观点可做博览纲领观点的补充。
以下博览研究员对机构的观点分三类阐述:我们完全认同的;我们无法完全认同或者明辨真伪,但认为逻辑比较严谨的或者说非常值得探讨的;以及我们基本不认同的
首先,博览研究员认为,以下机构关于2018年股市展望的观点大概率在明年会成真:
一、千万不要着急高呼2018年将是“价值投资时代”到来。
的确,价值投资的说法似乎在今年大行其道,但是正如安信首席高善文所言,这种说法大行其道的背后,是在金融强力监管去杠杆和今年史上最高融资规模的背景下,整个股市的流动性极度匮乏,这导致有限的资金和趋于集中化的机构,都只能投向少数估值更低、业绩基本面更好,也就是安全性更高的不到20%的白马蓝筹。类似的情况在2003年、2009年、2013年都已经发生过。但是,一旦流动性局面或基本面略有好转,则股市就会重回其原来的偏投机的风格(正如此前三次所谓的价值投资期后,A股短炒投机风格依旧般)
毕竟,A股市场的“赌场特性”是自其诞生以来似乎就与生俱来的,其根源还是在于A股市场本身作为一个舶来品,很多制度照猫画虎,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漏洞太多。A股制度建设的滞后是导致散户股民和机构资金喜欢投机、炒题材、短炒追涨杀跌,很多上市公司也不愿意踏踏实实搞经营,不履行基本的信批、分红义务而热衷于讲故事、搞重组圈钱的关键原因。
虽然今年来监管层强化监管和对各自投机炒作、钱生钱杠杆游戏进行严打,客观上在扭转股市的赌性,也是政策的目标,但就此断言,股市会进入价值投资时代,恐怕还是过于肤浅了。
简单说,今年白马、蓝筹大涨大赚,但并不代表明年一定会重复这个过程。
二、A股会继续“机构化”。
在2017年股市的一大特征就是不同类型投资者收益落差分化。绝大部分散户叫苦不迭,越是喜欢短炒题材股的老股民,亏损可能越状态。而钟情于价值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在今年则收益颇丰,私募透露,“今年机构方面的投资收益预计在10%-20%区间。”
而机构收益远超个人散户投资者的背后,是行情分化加剧。占股票总数20%的大市值大盘蓝筹股连续上涨,其他80%的中小市值的股票连续下跌。具体来说,代表大市值、流动性好的沪深300指数和上证50指数均涨势强劲,而代表小市值股的中证1000指数、创业板指等成为重灾区。相应的,沪深300指数、上证50指数成份股赚得盆满钵满,市值相较去年年末的增量超过沪深两市的增量,而中证1000指数、创业板指的成份股市值则较去年年末均有所减少。
市场将今年这种走势和现象称为“二八现象”。有人认为是市场成熟的表现,也有批评者认为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无论从A股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欧美成熟市场都是机构占主导的市场),还是今年来行情特征的这种倒逼(抗风险能力和专业水平都相对处于弱势的散户,越来越难赚钱),或者过去两年来金融监管层对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分级,对牌照和通道业务等方面的规范来看,都指向了A股的去散户化。所以,2018年A股进一步强化机构化的特征应五悬念。
其次,对于部分机构的观点,博览研究员既不太确信会否实现,但又不能武断地否认一定不会实现的,是以下这些:
关于2018年市场会不会走牛,我们注意到多数机构的说法都是偏乐观的。像申万算是说的比较温和的,用了“2018年总体稳中向好”的表述。还有国金的说法是“总体危大于机”,还有海通证券的观点是明确认为明年会走上“慢牛初期”,博览研究员开篇已经说了,这其中不乏屁股决定脑袋的利益考量和博股民欢心的谎言。相反,倒是安信首席高善文警示“不要急着喊价值投资时代已来,警惕一旦2018年流动性局面或基本面略好转,市场就可能重新回去炒题材、搞投机”的这种“少数派”观点,我们认为更加应该重视。
这里要强调的是,博览财经对2018年中长期市场展望的纲领观点是中长期看空的。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基于对于19大、12.8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一致强调了2018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是金融风险防控不放松、扩大直接融资提升到政治高度、货币政策继续稳健中性还加上了宏观审慎框架的定调等关键政策倾向指出:
一方面,扩大直接融资、强化服务实体被提升到“政治高度”(抽血规模大增);另一方面金融强监管去杠杆依旧不放松,货币政策依旧稳健实际从紧等(资金流入通道全被堵)。
此消彼长下,所造成的整个股市IPO任务与资金供给的完全失衡,将让此前尚能勉强维持的“二涨八跌”结构性行情也难以为继,让存量资金博弈的行情特征更加极端,挣钱难度更高。而市场热点更加缩小(一九行情恐怕都玄),资金对指数的推动高度或者说,所能维持的行情水平,更难达到从前的水平。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明年会否走牛的看法是非常谨慎的。
关于2017年股市的表现节奏,1500万年薪的恒大研究员任泽平、国金李立峰团队和安信证券成果均认为,明年上半年先躁动后调整,下半年经济或超预期,流动性边际改善,股市机会好于上半年。(任泽平的说法是“所有空头必须在明年下半年翻多”;李立峰的说法是指数“先抑后扬”),而以海通为代表的数家机构是直接喊出了三四季度看慢牛。
关于2018年市场的核心热点,申万宏源和安信成果均认为,要战略性重视创业板指,创业板指将引领2018年A股,成为核心热点,安信陈果表示战略性看好投资主题半导体,重点看好人工智能、 5G、大数据、智能制造、国企改革等。而申万从“制造 + 中国领先”的角度更进一步具体推荐了5G、光伏、高铁、军工和AI的投资机会,并继续从“创新 + 景气”的角度推荐电子和新能源汽车——他们共同看好
而包括中信和部分私募机构的观点则认为,明年仍会是蓝筹和价值投资占据主导,但不同于今年的是,今年涨幅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在明年会比一线蓝筹更具机会——
博览研究员非常认同的是,经过去年下半年以及今年一年的严重“行情二八分化”,同时鉴于明年流动性不会很宽松背景下股市的结构性分化特征大概率会更明显。那么,对于明年到底依旧会是白马、蓝筹占据主导的行情?还是已具有相对估值优势和炒作情绪已被压抑已久的创业板“王者归来”?这一问题的探讨恐怕会是一个贯穿2018年全年的焦点性问题,
此外,我们认为还有不少机构提出的所谓慢牛观点的支撑逻辑纯粹扯淡。
比如,关于明年会有多少增量资金入市,海通荀玉根关于明年A股会更趋机构化的观点,博览研究员是非常认同的,但该机构竟能测算指出“预计国内机构投资者入市资金约5080亿,外资带来约3000亿增量资金,抵扣资金流出部分,预计净流入3300亿,明显大于2017年的223亿,市场步入温和的增量市。”并以此给出了慢牛初期的观点,这种明显拍脑袋的数据,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决策参考
                 



2018股市展望:“打破刚兑”是股市“新时代”主要风险之一                 
【研究员】:杨波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处置风险的风险”对于A股普通投资人来说并不陌生,现在虽有金稳委,而也无法完全避免,因“打破刚兑”而产生的风险的厉害之处在于: 1、不知道何时被何事引爆。换言之,A股普通投资人在知晓时风险时,很可能已受到风险的实际影响。 2、这一风险引发A股出现整体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小。换言之,既便A股普通投资人手持“避险品种”,在一定时期内也会有亏损。 3、由于历史上某些监管特色的存在,而不排除因“打破刚兑”,使包括普通A股投资人在内的普通金融参与者,在同样的风险事件下,承担更多原本不应该由其承担的风险。

                                 
【博览财经研报】26日,“打破刚兑”又成为财经热点——中泰信托被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出具监管函一事“刷屏”,公司新增集合信托业务被叫停存续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不得再募集。“侨兴债”事件的处罚又有新消息,除广发银行外,又有A银行、B银行因涉案金额较大将被处以大额罚款。中国当然没有A银行、B银行,以如此方式做报道,从另一方面展现了中国金融监管的一个“特点”,这也增加了“打破刚兑”这件事“玩味”的地方。
如相关研报所说,“打破刚兑”不是新鲜事,2018年起,中国金融业的一个新时代就此拉开。但与其大力描绘“打破刚兑”之后金融及宏观经济发展的美好图景,不如对特定时期因监管带来的特有风险做充分的提示。博览研究员认为,“处置风险的风险”对于A股普通投资人来说并不陌生,现在虽有金稳委,而也无法完全避免。因“打破刚兑”而产生的风险的厉害之处在于:
1、不知道何时被何事引爆。换言之,A股普通投资人在知晓时风险时,很可能已受到风险的实际影响。
2、这一风险引发A股出现整体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小。换言之,既便A股普通投资人手持“避险品种”,在一定时期内也会有亏损。
3、由于历史上某些监管特色的存在,而不排除因“打破刚兑”,使包括普通A股投资人在内的普通金融参与者,在同样的风险事件下,承担更多原本不应该由其承担的风险。
金融领域“打破刚兑”所可能产生的风险不可忽视
“处置风险的风险”对于A股普通投资人来说并不陌生,现在虽有金稳委,而也无法完全避免。
“打破刚兑”所可能产生的风险中,最显性的就是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以高收益或者刚性兑付的承诺吸引资金,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到期无法还本付息,威胁金融市场稳定。如果产品层层嵌套,杠杆效应将不断放大,那么,在解除嵌套的过程中,可能造成流动性风险。
这一情况,在2017年4月曾经出现过。其先是表现为A股多支个股“闪崩”,后来发展后A股整个市场出现明显的下行。
除此之外,一种隐性的风险一直存生,但被大多数人忽视,而其实,它一直在侵蚀着金融产品投资人的利益和金融业的健康。
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其《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一书中写道,“理财产品大部分通过银行进行销售,面对的也是众多小投资者。打破刚性兑付,可能导致投资者恐慌性的挤兑,带来金融不稳定风险。银行不能既利用自己的(和隐含的)国家信用来吸引大众投资者,扩大业务规模,又不想承担管理风险的责任。”
由此可知,在“打破刚兑”的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天然存在着尽可能不承担管理风险的意愿。事实上,它们会以各种方式在转嫁自己的责任,从而变成其它市场以及其它市场参与者的风险:
比如相关研报中所说的,此前监管层在金融机构无法“刚兑”时所采取的行动,不排除金融机构“游说”的成份。
另外,在公开报道中,除近年个别与资管产品无法兑付有关的案件被曝光外,如相关研报中所说,数十件债市违约案,鲜有公开曝光,与之有关的资管产品有哪些,普通投资人更是难以得之。更常见的情况可能是,相关资管产品以各自的方式,掩盖了债市违约给自己带来的实际风险。
这就涉及到了金融机构的另一种转嫁自己责任的方式——从某个方面来说,流行于金融行业之中的“资金池”式资管产品,就是金融机构用下一位投资人的资金,去承担原本该金融机构自身负责的风险。
可想而知,一旦“打破刚兑”被落实,原有掩盖风险、转嫁风险的方式也就不能使用,则有如绣花枕头的面子被撕破而露出乱草根子,不少早已存在的风险将大白于市场,市场因此在特定时期出现混乱的可能性很大。
3个角度认识“打破刚兑”所可能产生的风险对A股的重大影响
以2017年4月-5月的下跌行情为例,博览研究员认为,它提示A股投资人,“打破刚兑”所可能产生的风险对A股存在着两重不利影响。
其一:风险看似“明知”,不知道何时被何事引爆。换言之,A股普通投资人在知晓时风险时,很可能已受到风险的实际影响。
银监会自2017年3月中旬起,先后公布7份文件,拉开了“三三四”整顿的序幕。这是该次下跌的一个重要背景。至外,在此之前,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两个月展开大额货币净回笼,令人们对中性货币政策取向更倾向于理解为“从紧”或“缩表”(如下表)。也就是说,这一轮下跌行情,就是银监会事后所说的“处置风险的风险”所造成的。
这就提示我们,“打破刚兑”所可能产生的风险,可能包括着“处置风险的风险”。而这种风险,看似可以预测,但由于其源于监管节奏与力度的不当,而这两者,是无法事先“测量”的。所以,不知道何时被何事引爆。换言之,A股普通投资人在知晓时风险时,很可能已受到风险的实际影响。
其二,这一风险引发A股出现整体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小。换言之,既便A股普通投资人手持“避险品种”,在一定时期内也会有亏损。
下图是4-5月间,上证50指数与代表全市场的中证A股指数的叠加图(灰线为上证50指数)。
很明显,在下跌走势的初期,上证50也没有逃过下跌的命运。
除此之外,如上文提到的,运营着资管产品的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掩盖产品的实际风险,并转嫁自己的责任一个隐性风险。一旦“打破刚兑”被落实,风险必然暴露,从而通过市场间的流动性危机传导,使A股受到负面影响。
这其实就是由于历史上某些监管特色的存在,而使包括普通A股投资人在内的普通金融参与者,在同样的风险事件下,承担更多原本不应该由其承担的风险。


                        

“刚兑”由来已久 金融业走进“新时代”的过程必然痛苦                 
【研究员】:杨波
结论:“打破刚兑”不是新鲜事,但2018年才是中国金融界“打破刚兑”动真格的一年。可以说,中国金融业的一个新时代就此拉开。 虽然从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打破刚兑”对金融以及宏观经济是有利的,但日子要一天天的过,各方都清楚,“刚兑”在打破过程将会给金融和宏观经济带来风险。这决定了,“打破”的过程,必然是痛苦和小心翼翼的过程,时间不会短。因此,与其大力描绘“打破刚兑”之后金融及宏观经济发展的美好图景,不如对特定时期因监管带来的特有风险做充分的提示。

                                 
【博览财经研报】从文件、法规的层面来说,“打破刚兑”不是新鲜事,但2018年才是中国金融界“打破刚兑”动真格的一年。可以说,中国金融业的一个新时代就此拉开。
虽然从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打破刚兑”对金融以及宏观经济是有利的,但日子要一天天的过,各方都清楚,“刚兑”在打破过程将会给金融和宏观经济带来风险。这决定了,“打破”的过程,必然是痛苦和小心翼翼的过程,时间不会短。因此,与其大力描绘“打破刚兑”之后金融及宏观经济发展的美好图景,不如对特定时期因监管带来的特有风险做充分的提示。
“刚兑”历史悠久 监管不无关系
在我国“刚兑”与资产管理业务密切相关。自2012年以来,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广义的资产管理规模出现了迅速扩张,18万亿元左右扩张到2017年100万亿元左右。这其中,程度不同地部分具备刚性兑付性质的资产管理产品规模占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规模的相当比例。
为什么将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按预期收益率向投资人支付收益的行为叫做“刚兑”呢?根据11月17日央行在网站上挂出来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原因是,“资管业务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服务。”这就将其与银行存款业务做了区分。
事实上,“打破刚兑”这个要求,不是新的政策要求。银监管于2007年3月1日施行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可见,监管层对“刚兑”早已知晓,并有明确的禁止性要求。
然而,“刚兑”以及“刚兑”金融产品还是在近几年发展壮大了。
这与监管部门的一些做法不无关系。
例如在2004年某信托计划失败后,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当时某监管部门就提出该信托产品到期时,信托公司应保证兑付投资者资金。
又如在2016年年底出现的“债灾”,公开报道显示,事发后,既有某监管部门向债市“放水”,又有某监管部门重要领导现场坐镇,安排机构承接。
由于债券市场是大多数资管产品的重要投资目的,因此,债市中的违约事件实际上会对资管产品是一个重要方面。
据报道,截至2016年8月,中国信用债市场有近250亿元的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其中将近七成来自央企和国企。2016年的违约事件涉及民企9家、金额28亿元;涉及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国企6家,金额却达164.7亿元之多,占违约总金额的66.5%。
然而,正如我们从公开媒体报道中看到的,国内没有任何一个资管产品的实际兑付受到了这些违约事件的影响。
在2018对“刚兑”动真格 金融业最终形成“新时代”
回顾2017年金融监管的几件大事,可以发现,“打破刚性”这件事的准备工作实际上是一步步向前推行着的。
也就是说,2017年,是中国“打破刚兑”的思想统一年和制度准备年。
目前,资管新政的征求意见期已过,按照党政机关当下已形成的工作氛围,正式的资管新正很可能在2018年出台。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在2018对“刚兑”动真格,金融业走进“新时代”。
这一金融“新时代”的最终概貌是:
1、在金融领域将资金空转的情况被最大化的消除,金融资金脱虚向实、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有了比现在更坚实的金融条件。
2、金融业结构完成重大结构性调整,资金在各金融细分领域的分布出现重大变化,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出现重大变化。
很明显,这种“新时代”的最终到来,对于金融以及宏观经济有着重大的积极正面意义。
走进金融“新时代”的过程是痛苦的
然而,金融“新时代”的形成过程注定是痛苦和小心翼翼的,时间不会短。
做过到达金融“新时代”的重要途径,金融领域“打破刚兑”和金融“去杠杆”是同一件事。而一个共识是,这需要实体经济、财税体制改革的配合,与控制宏观经济杠杆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宏观经济杠杆率的控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最新的观点是: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有政府兜底,是支撑中国过去三四十年来金融体系一直稳定发展的原因。但未来这是很难持续的,因为现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很多资产负债表开始恶化,本来很容易化解的不良投资的问题,如今开始慢慢积累。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政府无法持续地为市场兜底,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累积。虽然我不认为短期内会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持续的高杠杆率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旦经济状况或者流动性出现问题,必定会导致危机的爆发。
黄委员所说的“金融体系一直稳定发展”,其中就包括资管业务一直以来的“刚性兑付”所营造的“稳定”。
19大报告是没有对今后几年的GDP增长提出明确的要求。但24日,新华社援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称,中国2018-2020年只要年均增长6.3%,就能达到相比2010年GDP翻一番的目标。换言之,接下来的3年,平均6.3%的增速,是中国的底线。这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的3年,必然出现黄委员所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而对于“政府无法持续地为市场兜底”,近几天以来,中财办、央行、财政部关于地方债的表态,已说得很清楚。
因此,接下来,控制宏观经济杠杆率,既是“主动拆弹”,也是“冒险拆弹”,一不小心,就会引爆危机。
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新华社的观点:打破刚兑对于整个金融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排雷”行动。


                                 
                                           焦点透视
                 



2018年房地产展望:房价真的要跌了吗?                 
【研究员】:柏双


                                 
【博览财经研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房地产业未来的基本定位。但从2005年开始房价一路突飞猛涨,直至现在房价还是维持高位不跌。不过,对于2018年的楼市,从不同利益诉求的各分析机构的观点来看,认为变局(局部下跌)可能发生,预言即将首次成真的概率,似乎突然变的高了起来。
马云今年五月份曾经说过“中国未来最便宜的就是房子,房子将和车子一样普及,房子如葱”。
连向来敢言且以预言准确而著称的大嘴任志强,也表示不敢轻易预测2018年楼市走向了。这充分说明了明年楼市的不确定性。
而日前,总价高达47.6亿、单价2.23万元(意味着3万房价也亏损)的南京地王项目命断资金链被迫,已打响今年地王崩盘第一枪。这似乎更给2018年的楼市走向埋下了阴影。
这里想换个视角,提供一个多数人感到生僻但其实视高层智囊、真正最接近决策层面的一位经济学家对明年房地产市场的看法,大家可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魏杰,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博导、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后EMBA教授,其在11月30日受博商会邀请,做了主题为《解读十九大:迎接新时代,抓住新机遇》大讲堂,深入解读了十九大精神。魏杰教授在三个小时内,选取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经济部分,并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新经济动向及市场表现,就报告所提的“按照现代发展观建立现代经济体制”给出了自己的构想,并着重解析十九大对建设现代经济体制中的现代金融和全方位开放的布局。其演讲深入浅出,干货满满——而博览研究员注意到,魏杰教授在该次演讲中关于十九大精神的解读,很多都在12月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验证了。
比如,魏教授对于现代经济体系的看法,房地产长效机制,2018年会收缩政府债务、货币政策会更进一步趋紧的判断,都与12.8政治局会议提到的思路一致。因此,本文想把魏杰教授的这篇旧闻中关于2018年房地产市场的展望观点重新整理拆析出来,供大家参考。也许,这位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半体制内专家的观点,会更接近最后的真相。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魏教授还提出了一个被多数人忽视,但说出来广大股民都会振奋,而且非常认同的观点。他认为,当前监管层抑制金融风险,抑制资产泡沫的主战场并不是股市,而是楼市。但股市基本是慢牛,房子涨得过快会引发泡沫破灭引发金融风险。
魏教授的演讲全文很长,博览研究员这里将他对房地产市场的几个核心判断精简罗列如下:
1、他以日本30年前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前车之鉴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很大,且是刚性的泡沫。但是现在也不能刺破,就是只能抑制(我国的泡沫要是被刺破,情况会比日本严重多了)。因为人们的财富都压在这儿一旦刺破不堪设想(中国人财富的63%表现为房产,所有的房子价格一跌等于所有的财富缩水了)。而所谓抑制,一是不能继续吹大;二是要用其他产业的发展来逐渐替换房地产业放缓增长的部分,在实现房地产软着陆的同时,给出新的增长点。
2、高层现在对楼市调控推出了两个办法:一个是中短期对策,一个是长效机制。中短期对策是两条,刚性需求不限制可以放开,但要是严格约束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也就是现在的限购和限贷,比如,一线城市每家买两套,这是刚性需求,再买就是投机性需求了。
具体执行上主要包括三招:一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尽量别再像现在这样继续盖房子了,每家盖五套泡沫就刺破了。
二是严格控制融资通道。退一步说即便你可以盖,拿你的钱盖,不能拿银行和别人的钱盖。严格控制发债和借债的通道。他并预期在现在这样的卡紧融资通道下,“估计等不到明年5月份,绝大多数中小房地产商就倒了”;
三是控制新房价格。新房价格每一次开盘价格都是政府决定,而政府不会再和开发商讨论让步了。就是要让面粉的价格高于面包,大量的地产撤离北京,地王谁都没入市,谁入市谁赔,看你还盖不盖。
博览研究员简单总结就是:土地要继续市场化(地方政府财政利益不能受损),房价要“计划性”(在政府指导下制定,以满足上级要求和群众呼声),而且监管层摆明了跟开发商说,现在政策就是这么个玩法,你要是玩的转就继续干房地产,玩不住政府不会迁就你。
4、楼调在十九大之后,只能严格不能松动,绝不因任何原因松动!因为害怕引发金融风险,必定会继续持续限购限贷的政策。约束的不是刚性需求,而是投资和投机的需求,很明显是极其严格,越来越严格!对于有群众说不买房子投资什么?地方政府不让开发商盖房子了,地怎么卖?财政怎么办?魏教授认为政策不会受任何原因影响!不能买房子和在哪投资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5、随着租售同权、共有产权房、调整一线城市的布局(比如雄安新区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等长效机制逐渐得到,房价一定会被控制住,不会涨了。他并认为,长效机制一期上马已经见成效,房价基本上是被稳住了。比如,北京现在就是有价无市,一降就是几百万。
6楼调的长效机制,还能造就中国下一步增长的重要中心。比如,雄安新区规划要建成世界最智慧、最生态、最漂亮的城市,除了能够缓解一线城市房价,再造一个新北京、再造一个一线城市,对经济增长有大的作用。类似的还有宁沪杭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等
7、从投资功能来说别买房子了,风险越来越高了,刚性需求没有问题,要住,非买不可,但是,投资需求来看是不行了,这个风险是越来越大。我估计十九大之后,抑制资产泡沫的政策绝不会松动。
比如,魏教授也提到人口结构的问题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比如,现在还在上学的95后北京户口的孩子,根本不用房子了(爷爷两套已经是我的了,我爸三套也是我的了,我有五套房子了。我结婚找个女的也是五套,那不就是十套了)。这个时候就麻烦了,泡沫就破了!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魏教授的上述观点,与“不敢预测2018年房价走向而只给出了基本分析方法论”的任志强,在逻辑上,其实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任志强提供的基本方法论是这样说的:房地产行业决定房价的因素可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层次,就是基本制度,这决定了不同的周期变化,有一些可变,有一些是不变的。同时有一些是可以博弈的,比如说微观政策,是可以通过市场博弈进行的,那么当微观政策宽松的时候博弈就非常明显。当然了,环境紧张的时候市场作用就小一些,就是得听政府的——结合十九大和12.8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市场的定位,以及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求,两位行业大佬的观点其实很直白:明年房价大概率要听政府的!
当然,博览研究员也注意到,作为一贯自诩“知行合一”、刚刚履新恒大的千万年薪任泽平,他对房地产市场的观点与魏教授则有很多“火花碰撞”之处,任院长用一贯傲娇的口气说,他宏观研究了十年房地产,觉得这个市场上能把房地产说清楚的人屈指可数,甚至大部分房产流行的观点都是错的。作为他山之石,这里也总结其核心观点如下:
1、不了解房地产政策。比如,很多人讲房地产市场的时候,谁告诉你房地产就是一个市场?中国土地供给都是管制的,市场起码是要有供求的对吧?分析的逻辑框架就错了,还在那分析什么?所以那么多人过去十多年不停在看空,结果涨成这样对吧,所以说你首先要了解政策。
2、不要试图用单一逻辑来解释房地产,比如大家经常讲中国要人口老龄化了,所以房价涨不动了。老龄化这个话题讲了多少年了,房价还是无畏无惧地上涨。
3、分析房地产要记住这句话: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长期来说人口流入的地方有潜力,因为人才是房子的最终需求,人都跑了,这个地方房地产肯定没有投资价值长期来说。短期炒一把,后来会跌得很惨了,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人流入的、最近这两年没供地的,那更有投资前景了。
4、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永远具备价值。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基本的规律就是人往大的都市圈迁移,因为大的都市圈更节约土地,更节约资源、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能为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这是一种文明。你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让人来,不让他享受城市的文明,这是反文明的。
5、房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是地段,所以判断房地产市场永远也要记得它是有区域属性的。
6、对于投资房地产,2019-2020年买人口流入地方的房子。
对比来看,魏教授对楼市的观点充满了作为一个官方智囊对楼调政策效应的充分信心,认为有关的政策都必定会产生效果,认为官方期望的楼调目标(房价平稳、金融风险可控、百姓住有所居等)一定会实现——这显然是有明显的理想主义情节!但显然,多年来楼调的越调越涨,屡跳屡败的事实早已说明,在这个汇集了全民利益,甚至关系国本的领域,政策与市场的矛盾,“政策与民间个体、民生与GDP、中央与地方”等层面的利益博弈是空前复杂的,政策效用经常是差强人意的。
所以,博览研究员想说的是,魏教授所言可能确实比较精确地阐述了当前决策层的一系列楼调政策“期望”达到的理想目标。但目标能够多大程度地实现,还要看在实际执行中,与GDP、民生、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目标,与地方政府、与个体民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博弈的情况后,打个折扣的。
相对而言,曾为体制内人士现在完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任泽平,作为深谙“官方政策语系”的老油条,对2018年楼调目标及成效的看法,或许更加贴近(或者说迎合)多数作为既得利益的有房者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1 08:11 , Processed in 0.123041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