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视点
“打破刚兑”的“定向爆破”或让金融市场继续为改革“摊销风险成本”!
【研究员】:田文
结论:决策层有意在地方债身上尝试着做一些“打破刚性兑付”的“定向爆破”试点。不同于前两年,以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为主导的强监管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2018年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政府“主动作为”,尤其是这种“定向爆破”的试点,有意向市场释放金融风险,要金融给实体经济“还债”!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博览研究员对2018年包括A股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所要面临的挑战又有了一份新的警惕。金融市场很可能“继续扮演”为经济发展、金融改革“摊销成本”,而转型升级的红利却在海外市场被充分的分享!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金融市场还要承担承受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只有极少数有着强大的行业盈利能力,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上述风险的行业和公司,成为“一九分化”极端行情之下的那个“一”,而剩下的那些“九”可能都将沦为替改革买单的宿命……
【博览财经研报】央行研究局呼吁“打破中央政府兜底地方债的‘幻想’”,“探索‘地方政府破产’”!财政部处罚“滥发地方债”70余“当事人”;而银监会叫停了“涉嫌刚性兑付”中泰信托的集合信托业务……
决策层有意在地方债身上尝试着做一些“打破刚性兑付”的“定向爆破”试点。不同于前两年,以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为主导的强监管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2018年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政府“主动作为”,尤其是这种“定向爆破”的试点,有意向市场释放金融风险,要金融给实体经济“还债”!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博览研究员对2018年包括A股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所要面临的挑战又有了一份新的警惕。金融市场很可能“继续扮演”为经济发展、金融改革“摊销成本”,而转型升级的红利却在海外市场被充分的分享!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金融市场还要承担承受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只有极少数有着强大的行业盈利能力,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上述风险的行业和公司,成为“一九分化”极端行情之下的那个“一”,而剩下的那些“九”可能都将沦为替改革买单的宿命……
2018:投资风险陡增,但预期收益却不可能太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置于今后3年中国经济三大攻坚战首位。会议同时提出,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料将更受重视。
而从11月份,发改委暂停多个地方的地铁项目,到财政部主动清查PPP的项目库,再到12月财政部通报批评江苏、贵州等地的违规举债的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主战场已经推进到实体经济领域当中,而其中的重点就是债务约束能力薄弱的地方政府债务。
最新消息显示,央行、财政部近日相继就“打破刚兑”采取措施——
●央行研究局发文大谈“探索‘地方政府破产’”:(只有)允许地方国有企业和政府破产,投资者才会真正相信中央政府要阻断隐性担保!
●财政部则直接给多地地方政府“滥发地方债”的行为“亮黄牌”,给70余“当事人”予以处罚:财政部疾呼“打消地方债中央买单和政府兜底的‘幻觉’”,还专门强调:将研究出台地方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
●银监会更是大开罚单,叫停了中泰信托的集合信托业务,理由也是“涉嫌刚性兑付”……
看来,2018年“三大攻坚战”之首的“防范系统性风险”,其“头炮”很有可能是要打在“刚性兑付”之上!
此前博览研究员强调的“以‘打破刚兑’为特征的新一轮强监管高压”,正在来袭,A股行情风波不断!
决策层的“防风险”已经从金融市场扩散到以地方债为代表的“高杠杆领域”,如果说一度被视为“刚性兑付”的地方债也变得“不再安全”,那么包括A股在内的“高风险”市场,其风险系数将会更高!但其“收益性”却很难“水涨船高”!
如果2018年真的开始一场“打破刚性兑付”的试点,即使其可能“波及的范围”是“受控”的,但对于金融市场的投资人来说,也势必要形成“投资风险陡增,但预期收益却不可能太高”的窘境。金融市场的投资意愿可能继续走低,而那些在实体经济领域里面,有切实的增长基础,符合转型升级的大方向的实业项目,反倒更有可能吸引资本的关注。
一方面,是金融市场炒作的“可操作性”可能会下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当中呈现出的新兴的投资机会日益明显。
则博览研究员此前强调的,“实体经济摆脱‘多年来被金融边缘化’的窘境”就真的有可能实现!脱实向虚的重任有望成功!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上述“金融与实体的‘易位而处’”,对金融市场来说,我们可能看到的结果则是,曾经“过度繁荣”的金融市场,要付出相当程度的代价之后,才可能回归到它“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
某种程度上,就是“牺牲”金融市场,来“成全”中国实体经济的涅槃重生!
这也算是给此前几年“金融伪创新”导致金融过度繁荣,而实体经济“被边缘化”来“还账”!
在此前的研究当中,博览研究员明确指出,通过近两年的金融强监管,尤其是“资管新规”即将付诸实践,金融市场当中,防风险的基本工作逐渐完善,形成了短期内“不敢再有人来公然制造新的风险”的格局,但是要开始防范既有的“存量风险”,在“强监管”落实过程当中“浮出水面”的可能性!
而要从源头上控制住金融风险的增加和释放,也必须要同时在实体经济这个“源头”之上做好“疏浚”的工作,毕竟在“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天职”的要求之下,如果实体经济的这个源头“走偏”了,那么金融市场必然也要跟着“走错路”!
而在实体经济当中,最大的一个潜在风险就是地方政府的地方债。从近来的政策动向看,决策层似乎有意在地方债身上尝试着做一些”打破刚性兑付”的试点,一方面起到”杀鸡儆猴”的震慑效应,同时也以这种“定向爆破、受控释放”的模式来降低整体风险的积蓄。
尽管按照前面的分析,打破刚性兑付也好、定向爆破也好,至少从监管层的角度来说,都是希望在“受控”的前提下,给金融风险减压,但对于具体的投资人来讲,金融风险的释放,也是由他们来买单的,而且后续还有难以预测“释放规模”的风险。这难免会恶化投资人对于未来市场价格走势的预期。金融市场很可能“继续扮演”为经济发展、金融改革的主要“成本单位”,但转型升级的红利却在海外市场被充分的分享。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金融市场似乎还要承担承受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只有极少数有着强大的行业盈利能力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上述风险的行业和公司成为“一九分化”极端行情之下的那个“一”。而剩下的那些“九”可能都将难逃替“改革”买单的宿命。
隔离“打破刚兑”风险,监管层必定“深沟高垒”斩断任何风险传递渠道!
【研究员】:田文 柯彩
结论:尽管我们经历了此前将近2年的去杠杆工作,但整体市场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意识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时候,对于那些习惯了所谓的“无风险套利”的投资人来说,如何稳定他们失控的情绪?又如何稳妥地处置金融系统势必将要增加的不良资产率?这些都还没有确定的预期!反倒是,从这次财政部的通报批评来看,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潜藏着继续做大风险,增加杠杆来换业绩,挣脸面的冲动,看似稳定的金融系统的资产负债表,是否经得住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卸妆”之后“真容”的惊吓?不仅普通投资人心里没有谱,恐怕监管机构乃至一些部委现在也“不摸底、吃不准”。在这种背景之下,意欲想“提高政治站位”的资本市场肯定是要深沟高垒,来斩断任何可能的外部风险向资本市场传递的渠道,而其附带效应就必定是也就阻断了冒险资金介入市场的可能性。
【博览财经研报】“打破刚性兑付”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究竟有多大?恐怕监管机构现在也“不摸底、吃不准”。在这种背景之下,意欲想“提高政治站位”的监管层,肯定是要“深沟高垒”,“斩断”任何可能的外部风险向资本市场传递的渠道,而其附带效应就必定是也就阻断了冒险资金介入市场的可能性!资本市场难以摆脱“投资风险陡增,但预期收益却不可能太高”的窘境——今年有近1600只股票下跌超过20%,占比超过一半。更尴尬的是,跌了之后还没人买:11月1日A股仅有93只个股成交额低于1000万元,到11月30日扩充到263只,而到12月15日出现了304只个股成交额低于1000万元,到12月22日这个数字变大到422只。
……
从11月份,发改委暂停多个地方的地铁项目,到财政部主动清查PPP的项目库,再到这一次通报批评江苏、贵州等地的违规举债的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主战场已经推进到实体经济领域当中,而其中的重点就是打破“约束能力薄弱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刚性兑付”预期!
尽管我们经历了此前将近2年的去杠杆工作,但整体市场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意识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时候,对于那些习惯了所谓的“无风险套利”的投资人来说,如何稳定他们失控的情绪?又如何稳妥地处置金融系统势必将要增加的不良资产率?这些都还没有确定的预期!反倒是,从这次财政部的通报批评来看,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潜藏着继续做大风险,增加杠杆来换业绩,换脸面的冲动,看似稳定的金融系统资产负债表是否经得住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卸妆之后“真容”的惊吓?不仅普通投资人心里没有普,恐怕监管机构乃至一些部委现在也“不摸底、吃不准”!
在这种背景之下,意欲“提高政治站位”的监管层,肯定是要“深沟高垒”,来斩断任何可能的外部风险向金融市场传递的渠道,而其附带效应就必定是也就阻断了冒险资金介入市场的可能性,一行三会近来连续出手,推动密集的监管“舆论攻势”——
●24日,新华社题为《防范化解风险 深化改革开放——金融管理部门为未来工作“划重点”》 一文再度重申了以下观点: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口,防范风险至关重要。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依然不可忽视,未来严监管的取向不会变。
与此同时,“一行三会”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其主要政策倾向都非常一致:
●人民银行表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证、保等部门既强调依靠和尊重更高层面的监管协调机制、形成合力:
●银监会提出:深入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强调“全系统真正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
●证监会要求: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做好区域性股权市场、非法证券期货交易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工作。
●保监会:在提出重拳整治保险市场乱象的同时,提示要积极稳妥处置少数保险公司暴露的风险点,谨防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事实上,一行三会统一步调地把金融风险防控作为首要甚至唯一的任务,也是博览研究员认为,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最新纲领性观点对中长期看空股市的逻辑并没有任何弱化,甚至是更加强化的根本原因!
……
博览研究员强调,资本市场的“政治站位”正在经受一轮考验。它不仅来自于市场参与各方的思想认知层面,而更多来自于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金融+实体”两个层面的风险释放的考验,不仅要承受风险的打击(损失一些市值,承受一些账面损失),还要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能够克服困难,完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政治任务。
有意思的是,发审委近期再次否决四分之三的过会企业,“勇于投反对票”的本届发审委,正在践行如何配合高质量增长的实体经济的任务;
与此同时,央行和财政部几乎同时向地方融资平台发出“黄牌警告”,再次强调决策层“打破刚性兑付”的决心,坚决打消中央政府为地方债背书买单的“幻想”。
考虑到此前不久,发改委暂缓一些地方的地铁项目,财政部主动清理PPP的项目库,从这些动向来看,在2018年的去杠杆的工作当中,监管层仍然着重于降低杠杆率的“分子”,以期能够适应杠杆率“分母”的缓步减小。
最近有研究指出,2018年的M2增速有可能会调低到9%(其实也就是对2017年M2增速现状的一种接受),言下之意,央行不打算继续做大分母来“降低”杠杆率,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压缩“分子”之上。
既然决策层不再打算“摊大饼”,而去杠杆也已经从金融领域推广到实体经济领域,那么接下来的去杠杆工作恐怕将是真正的“刀刀见骨”,毕竟没有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而强监管也基本上堵截住了银行资金继续向外流窜的渠道。
金融市场整体的水位在下降。此前若干年依托于“金融伪创新”,通过“乱加杠杆”而被掩盖的各种资不抵债或者风险不明确,这些暗礁都将逐渐地显露出来。
尽管我们经历了此前将近2年的去杠杆工作,但整体市场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意识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时候,对于那些习惯了所谓的“无风险套利”的投资人来说,如何稳定他们失控的情绪?又如何稳妥地处置金融系统势必将要增加的不良资产率?这些都还没有确定的预期!
反倒是,从这次财政部的通报批评来看,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潜藏着继续做大风险,增加杠杆来换业绩,换脸面的冲动,看似稳定的金融系统资产负债表是否经得住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卸妆之后真相的惊吓?
不仅普通投资人心里没有普,恐怕监管机构乃至一些部委现在也不摸底、吃不准。
在这种背景之下,意欲想“提高政治站位”的资本市场肯定是要深沟高垒,来斩断任何可能的外部风险向资本市场传递的渠道,而其附带效应就必定是也就阻断了冒险资金介入市场的可能性。
“政治站位的提高”是要以“曲高和寡”为代价的:数据显示,今年有近1600只股票下跌超过20%,占比超过一半。更尴尬的是,跌了之后还没人买……
数据宝统计显示,剔除次新股后,年内上涨的股票只有600多只,占比略超20%。大跌的股票成为多数,有近1600只股票下跌超过20%,占比超过一半。
更可怕的是,连成交量都没多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跌幅超过50%的股票,其12月份日均成交额只有3682万元;跌幅在20%至50%之间的股票,12月份日均成交额只有不到4800万元。
“高换手率”的时代似乎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1月1日A股仅有93只个股成交额低于1000万元,到11月30日扩充到263只,而到12月15日出现了304只个股成交额低于1000万元,到12月22日这个数字变大到422只。
显然,不能体会,不愿践行“服务实体,扩大融资”这一“政治要求”的散兵游勇,也不符合A股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华社的最新统计显示,2017年A股正在加速去散户化,机构投资者逐渐主导了市场的走势。
如同房地产市场一样,只有那些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和70年的时间来配合政府落实“房住不炒”这一政治要求的“大资本”,才有可能在未来若干年在房地产立足,那么A股市场上,也面临着同样的命题——那些不适应这一“政治站位”的资金,正在流向以港股为代表的海外市场。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帝的归凯撒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