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首席证券内参--2017.12.2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6 09: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破刚兑”的“定向爆破”或让金融市场继续为改革“摊销风险成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置于今后3年中国经济三大攻坚战首位。会议同时提出,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料将更受重视。
而从11月份,发改委暂停多个地方的地铁项目,到财政部主动清查PPP的项目库,再到12月财政部通报批评江苏、贵州等地的违规举债的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主战场已经推进到实体经济领域当中,而其中的重点就是债务约束能力薄弱的地方政府债务。
最新消息显示,央行、财政部近日相继就“打破刚兑”采取措施——
●央行研究局发文大谈“打破中央政府兜底地方债的‘幻想’”,甚至要“探索‘地方政府破产’”!
●财政部则直接给多地地方政府“滥发地方债”的行为“亮黄牌”,给70余“当事人”予以处罚;
●银监会更是大开罚单,叫停了中泰信托的集合信托业务,理由也是“涉嫌刚性兑付”……
决策层有意在地方债身上尝试着做一些“打破刚性兑付”的“定向爆破”试点。不同于前两年,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强监管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2018年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政府“主动作为”,尤其是这种“定向爆破”的试点,有意向市场释放金融风险,要金融给实体经济“还债”!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博览研究员对2018年包括A股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所要面临的挑战又有了一份新的警惕。金融市场很可能“继续扮演”为经济发展、金融改革“摊销成本”,而转型升级的红利却在海外市场被充分的分享!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金融市场还要承担承受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只有极少数有着强大的行业盈利能力,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上述风险的行业和公司,成为“一九分化”极端行情之下的那个“一”,而剩下的那些“九”可能都将沦为替改革买单的宿命……
《隔离“打破刚兑”风险,监管层必定“深沟高垒”斩断任何风险传递渠道!》:尽管我们经历了此前将近2年的去杠杆工作,但整体市场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意识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时候,对于那些习惯了所谓的“无风险套利”的投资人来说,如何稳定他们失控的情绪?又如何稳妥地处置金融系统势必将要增加的不良资产率?这些都还没有确定的预期!反倒是,从这次财政部的通报批评来看,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潜藏着继续做大风险,增加杠杆来换业绩,换脸面的冲动,看似稳定的金融系统资产负债表是否经得住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卸妆之后真相的惊吓?不仅普通投资人心里没有普,恐怕监管机构乃至一些部委现在也“不摸底、吃不准”。在这种背景之下,意欲想“提高政治站位”的资本市场肯定是要深沟高垒,来斩断任何可能的外部风险向资本市场传递的渠道,而其附带效应就必定是也就阻断了冒险资金介入市场的可能性。



博览视点




“打破刚兑”的“定向爆破”或让金融市场继续为改革“摊销风险成本”!
【研究员】:田文

结论:决策层有意在地方债身上尝试着做一些“打破刚性兑付”的“定向爆破”试点。不同于前两年,以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为主导的强监管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2018年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政府“主动作为”,尤其是这种“定向爆破”的试点,有意向市场释放金融风险,要金融给实体经济“还债”!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博览研究员对2018年包括A股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所要面临的挑战又有了一份新的警惕。金融市场很可能“继续扮演”为经济发展、金融改革“摊销成本”,而转型升级的红利却在海外市场被充分的分享!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金融市场还要承担承受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只有极少数有着强大的行业盈利能力,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上述风险的行业和公司,成为“一九分化”极端行情之下的那个“一”,而剩下的那些“九”可能都将沦为替改革买单的宿命……


【博览财经研报】央行研究局呼吁“打破中央政府兜底地方债的‘幻想’”,“探索‘地方政府破产’”!财政部处罚“滥发地方债”70余“当事人”;而银监会叫停了“涉嫌刚性兑付”中泰信托的集合信托业务……
决策层有意在地方债身上尝试着做一些“打破刚性兑付”的“定向爆破”试点。不同于前两年,以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为主导的强监管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2018年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政府“主动作为”,尤其是这种“定向爆破”的试点,有意向市场释放金融风险,要金融给实体经济“还债”!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博览研究员对2018年包括A股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所要面临的挑战又有了一份新的警惕。金融市场很可能“继续扮演”为经济发展、金融改革“摊销成本”,而转型升级的红利却在海外市场被充分的分享!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金融市场还要承担承受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只有极少数有着强大的行业盈利能力,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上述风险的行业和公司,成为“一九分化”极端行情之下的那个“一”,而剩下的那些“九”可能都将沦为替改革买单的宿命……
2018:投资风险陡增,但预期收益却不可能太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置于今后3年中国经济三大攻坚战首位。会议同时提出,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料将更受重视。
而从11月份,发改委暂停多个地方的地铁项目,到财政部主动清查PPP的项目库,再到12月财政部通报批评江苏、贵州等地的违规举债的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主战场已经推进到实体经济领域当中,而其中的重点就是债务约束能力薄弱的地方政府债务。
最新消息显示,央行、财政部近日相继就“打破刚兑”采取措施——
●央行研究局发文大谈“探索‘地方政府破产’”:(只有)允许地方国有企业和政府破产,投资者才会真正相信中央政府要阻断隐性担保
●财政部则直接给多地地方政府“滥发地方债”的行为“亮黄牌”,给70余“当事人”予以处罚:财政部疾呼“打消地方债中央买单和政府兜底的‘幻觉’”,还专门强调:将研究出台地方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
●银监会更是大开罚单,叫停了中泰信托的集合信托业务,理由也是“涉嫌刚性兑付”……
看来,2018年“三大攻坚战”之首的“防范系统性风险”,其“头炮”很有可能是要打在“刚性兑付”之上!
此前博览研究员强调的“以‘打破刚兑’为特征的新一轮强监管高压”,正在来袭,A股行情风波不断!
决策层的“防风险”已经从金融市场扩散到以地方债为代表的“高杠杆领域”,如果说一度被视为“刚性兑付”的地方债也变得“不再安全”,那么包括A股在内的“高风险”市场,其风险系数将会更高!但其“收益性”却很难“水涨船高”!
如果2018年真的开始一场“打破刚性兑付”的试点,即使其可能“波及的范围”是“受控”的,但对于金融市场的投资人来说,也势必要形成“投资风险陡增,但预期收益却不可能太高”的窘境。金融市场的投资意愿可能继续走低,而那些在实体经济领域里面,有切实的增长基础,符合转型升级的大方向的实业项目,反倒更有可能吸引资本的关注
一方面,是金融市场炒作的“可操作性”可能会下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当中呈现出的新兴的投资机会日益明显。
则博览研究员此前强调的,“实体经济摆脱‘多年来被金融边缘化’的窘境”就真的有可能实现!脱实向虚的重任有望成功!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上述“金融与实体的‘易位而处’”,对金融市场来说,我们可能看到的结果则是,曾经“过度繁荣”的金融市场,要付出相当程度的代价之后,才可能回归到它“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
某种程度上,就是“牺牲”金融市场,来“成全”中国实体经济的涅槃重生!
也算是给此前几年“金融伪创新”导致金融过度繁荣,而实体经济“被边缘化”来“还账”
在此前的研究当中,博览研究员明确指出,通过近两年的金融强监管,尤其是“资管新规”即将付诸实践,金融市场当中,防风险的基本工作逐渐完善,形成了短期内“不敢再有人来公然制造新的风险”的格局,但是要开始防范既有的“存量风险”,在“强监管”落实过程当中“浮出水面”的可能性!
而要从源头上控制住金融风险的增加和释放,也必须要同时在实体经济这个“源头”之上做好“疏浚”的工作,毕竟在“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天职”的要求之下,如果实体经济的这个源头“走偏”了,那么金融市场必然也要跟着“走错路”!
而在实体经济当中,最大的一个潜在风险就是地方政府的地方债。从近来的政策动向看,决策层似乎有意在地方债身上尝试着做一些”打破刚性兑付”的试点,一方面起到”杀鸡儆猴”的震慑效应,同时也以这种“定向爆破、受控释放”的模式来降低整体风险的积蓄。
尽管按照前面的分析,打破刚性兑付也好、定向爆破也好,至少从监管层的角度来说,都是希望在“受控”的前提下,给金融风险减压,但对于具体的投资人来讲,金融风险的释放,也是由他们来买单的,而且后续还有难以预测“释放规模”的风险。这难免会恶化投资人对于未来市场价格走势的预期。金融市场很可能“继续扮演”为经济发展、金融改革的主要“成本单位”,但转型升级的红利却在海外市场被充分的分享。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金融市场似乎还要承担承受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只有极少数有着强大的行业盈利能力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上述风险的行业和公司成为“一九分化”极端行情之下的那个“一”。而剩下的那些“九”可能都将难逃替“改革”买单的宿命。




隔离“打破刚兑”风险,监管层必定“深沟高垒”斩断任何风险传递渠道!
【研究员】:田文 柯彩

结论:尽管我们经历了此前将近2年的去杠杆工作,但整体市场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意识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时候,对于那些习惯了所谓的“无风险套利”的投资人来说,如何稳定他们失控的情绪?又如何稳妥地处置金融系统势必将要增加的不良资产率?这些都还没有确定的预期!反倒是,从这次财政部的通报批评来看,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潜藏着继续做大风险,增加杠杆来换业绩,挣脸面的冲动,看似稳定的金融系统的资产负债表,是否经得住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卸妆”之后“真容”的惊吓?不仅普通投资人心里没有谱,恐怕监管机构乃至一些部委现在也“不摸底、吃不准”。在这种背景之下,意欲想“提高政治站位”的资本市场肯定是要深沟高垒,来斩断任何可能的外部风险向资本市场传递的渠道,而其附带效应就必定是也就阻断了冒险资金介入市场的可能性。


【博览财经研报】“打破刚性兑付”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究竟有多大?恐怕监管机构现在也“不摸底、吃不准”。在这种背景之下,意欲想“提高政治站位”的监管层,肯定是要“深沟高垒”,“斩断”任何可能的外部风险向资本市场传递的渠道,而其附带效应就必定是也就阻断了冒险资金介入市场的可能性!资本市场难以摆脱“投资风险陡增,但预期收益却不可能太高”的窘境——今年有近1600只股票下跌超过20%,占比超过一半。更尴尬的是,跌了之后还没人买:11月1日A股仅有93只个股成交额低于1000万元,到11月30日扩充到263只,而到12月15日出现了304只个股成交额低于1000万元,到12月22日这个数字变大到422只
……
从11月份,发改委暂停多个地方的地铁项目,到财政部主动清查PPP的项目库,再到这一次通报批评江苏、贵州等地的违规举债的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主战场已经推进到实体经济领域当中,而其中的重点就是打破“约束能力薄弱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刚性兑付”预期!
尽管我们经历了此前将近2年的去杠杆工作,但整体市场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意识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时候,对于那些习惯了所谓的“无风险套利”的投资人来说,如何稳定他们失控的情绪?又如何稳妥地处置金融系统势必将要增加的不良资产率?这些都还没有确定的预期!反倒是,从这次财政部的通报批评来看,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潜藏着继续做大风险,增加杠杆来换业绩,换脸面的冲动,看似稳定的金融系统资产负债表是否经得住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卸妆之后“真容”的惊吓?不仅普通投资人心里没有普,恐怕监管机构乃至一些部委现在也“不摸底、吃不准”!
在这种背景之下,意欲“提高政治站位”的监管层,肯定是要“深沟高垒”,来斩断任何可能的外部风险向金融市场传递的渠道,而其附带效应就必定是也就阻断了冒险资金介入市场的可能性,一行三会近来连续出手,推动密集的监管“舆论攻势”——
●24日,新华社题为《防范化解风险 深化改革开放——金融管理部门为未来工作“划重点”》 一文再度重申了以下观点: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口,防范风险至关重要。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依然不可忽视,未来严监管的取向不会变。
与此同时,“一行三会”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其主要政策倾向都非常一致:
●人民银行表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证、保等部门既强调依靠和尊重更高层面的监管协调机制、形成合力:
●银监会提出:深入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强调“全系统真正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
●证监会要求: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做好区域性股权市场、非法证券期货交易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工作。
●保监会:在提出重拳整治保险市场乱象的同时,提示要积极稳妥处置少数保险公司暴露的风险点,谨防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事实上,一行三会统一步调地把金融风险防控作为首要甚至唯一的任务,也是博览研究员认为,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最新纲领性观点对中长期看空股市的逻辑并没有任何弱化,甚至是更加强化的根本原因!
……
博览研究员强调,资本市场的“政治站位”正在经受一轮考验。它不仅来自于市场参与各方的思想认知层面,而更多来自于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金融+实体”两个层面的风险释放的考验,不仅要承受风险的打击(损失一些市值,承受一些账面损失),还要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能够克服困难,完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政治任务。
有意思的是,发审委近期再次否决四分之三的过会企业,“勇于投反对票”的本届发审委,正在践行如何配合高质量增长的实体经济的任务;
与此同时,央行和财政部几乎同时向地方融资平台发出“黄牌警告”,再次强调决策层“打破刚性兑付”的决心,坚决打消中央政府为地方债背书买单的“幻想”
考虑到此前不久,发改委暂缓一些地方的地铁项目,财政部主动清理PPP的项目库,从这些动向来看,在2018年的去杠杆的工作当中,监管层仍然着重于降低杠杆率的“分子”,以期能够适应杠杆率“分母”的缓步减小。
最近有研究指出,2018年的M2增速有可能会调低到9%(其实也就是对2017年M2增速现状的一种接受),言下之意,央行不打算继续做大分母来“降低”杠杆率,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压缩“分子”之上
既然决策层不再打算“摊大饼”,而去杠杆也已经从金融领域推广到实体经济领域,那么接下来的去杠杆工作恐怕将是真正的“刀刀见骨”,毕竟没有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而强监管也基本上堵截住了银行资金继续向外流窜的渠道。
金融市场整体的水位在下降。此前若干年依托于“金融伪创新”,通过“乱加杠杆”而被掩盖的各种资不抵债或者风险不明确,这些暗礁都将逐渐地显露出来
尽管我们经历了此前将近2年的去杠杆工作,但整体市场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意识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时候,对于那些习惯了所谓的“无风险套利”的投资人来说,如何稳定他们失控的情绪?又如何稳妥地处置金融系统势必将要增加的不良资产率?这些都还没有确定的预期!
反倒是,从这次财政部的通报批评来看,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潜藏着继续做大风险,增加杠杆来换业绩,换脸面的冲动,看似稳定的金融系统资产负债表是否经得住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卸妆之后真相的惊吓
不仅普通投资人心里没有普,恐怕监管机构乃至一些部委现在也不摸底、吃不准。
在这种背景之下,意欲想“提高政治站位”的资本市场肯定是要深沟高垒,来斩断任何可能的外部风险向资本市场传递的渠道,而其附带效应就必定是也就阻断了冒险资金介入市场的可能性。
“政治站位的提高”是要以“曲高和寡”为代价的:数据显示,今年有近1600只股票下跌超过20%,占比超过一半。更尴尬的是,跌了之后还没人买……
数据宝统计显示,剔除次新股后,年内上涨的股票只有600多只,占比略超20%。大跌的股票成为多数,有近1600只股票下跌超过20%,占比超过一半。
更可怕的是,连成交量都没多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跌幅超过50%的股票,其12月份日均成交额只有3682万元;跌幅在20%至50%之间的股票,12月份日均成交额只有不到4800万元
“高换手率”的时代似乎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1月1日A股仅有93只个股成交额低于1000万元,到11月30日扩充到263只,而到12月15日出现了304只个股成交额低于1000万元,到12月22日这个数字变大到422只
显然,不能体会,不愿践行“服务实体,扩大融资”这一“政治要求”的散兵游勇,也不符合A股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华社的最新统计显示,2017年A股正在加速去散户化,机构投资者逐渐主导了市场的走势
如同房地产市场一样,只有那些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和70年的时间来配合政府落实“房住不炒”这一政治要求的“大资本”,才有可能在未来若干年在房地产立足,那么A股市场上,也面临着同样的命题——那些不适应这一“政治站位”的资金,正在流向以港股为代表的海外市场。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帝的归凯撒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焦点透视




财政部、央行联手“发难”地方债:或致部分个股“闪崩”、 A股整体下行
【研究员】:杨波

结论:针对地方债的这次密级高级别表态,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2018年财政政策要求的一种表现,也是相关工作逐步展开的一个环节。其说明,2018年地方债整顿的阶段性目标还是和近两年做地方债置换一样——控增速、降风险。其中,控增速的目的就是控规模总量,降风险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如果非要做进一步的小阶段细分的话,2018年地方债整顿的不同之处是,在地方债置换进行了两年多之后,这个小阶段是对“控增速”的进一步深化,即“降增速”。这次对地方债的整顿,对A股的影响,将以外部和间接的方式展现。结合历史经验,A股将有3种“躺枪”的可能:1、一些与地方政府投资关系密切的行业中的A股上市公司,在2018年的估值面临业绩压力。特别要注意的是,“中字头”企业原本在这个领域是有市场优势的,故而,其在2018年受到的影响也会较突出,投资人不能继续以2017年的思维抄作“中字头”上市公司。2、特定时点,A股个股出现“闪崩”。3、A股整体出现明显下行。


【博览财经研报】谁也想不到,2017年的倒数第二外周末,地方债这个“老话题”成为新闻焦点。财政部、央行这两个重量级部门纷纷对地方债摆出一幅“铁面”,中财办相关负责人也强调地方债风险。
博览研究员认为,针对地方债的这次密级高级别表态,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2018年财政政策要求的一种表现,也是相关工作逐步展开的一个环节。其说明,2018年地方债整顿的阶段性目标还是和近两年做地方债置换一样——控增速、降风险。其中,控增速的目的就是控规模总量,降风险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如果非要做进一步的小阶段细分的话,2018年地方债整顿的不同之处是,在地方债置换进行了两年多之后,这个小阶段是对“控增速”的进一步深化,即“降增速”。
这次对地方债的整顿,对A股的影响,将以外部和间接的方式展现。结合历史经验,A股将有3种“躺枪”的可能:
1、一些与地方政府投资关系密切的行业中的A股上市公司,在2018年的估值面临业绩压力。特别要注意的是,“中字头”企业原本在这个领域是有市场优势的,故而,其在2018年受到的影响也会较突出,投资人不能继续以2017年的思维抄作“中字头”上市公司。
2、特定时点,A股个股出现“闪崩”。
3、A股整体出现明显下行。
2018年的地方债整顿是近几年同一大阶段的延续,目的是“降增速”
12月23日,审计署公布了《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财政部提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同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公开演讲中说,财政政策要保持积极的取向,特别强调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近几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过快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25日发表的文章中给出的观点,更是让人“颤抖”。他说:“自国发[2014]43号文以来,中央政府反复强调不救助地方政府债务的原则,但是很难扭转市场预期,因此必须有像底特律破产这样的具体案例,允许地方国有企业和政府破产,投资者才会真正相信中央政府要阻断隐性担保。”
博览研究员认为,根据19大提出了新时代“两个阶段、两个十五年”的部署安排,地方政府的财政破产只会是理论上的一个讨论,不会成为现实。
那么,对地方债风险的防范化解,真正的思路是什么呢?财政部长肖捷在《人民日的》发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文中,其中两句话引人注意:
“科学规范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必须具有清晰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合理的财力配置和明确的目标导向,事关区域均衡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构建,权责清晰是前提,财力协调是保障,区域均衡是方向。”
“构建管理规范、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本级债务负责,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地方政府一律采取发行政府债券方式规范举债,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层层落实各级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大问责追责和查处力度,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做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由此可知,地方债的整顿,是整个税制改革的一个基础性工作。2018年相关工作的阶段性目标还是和近两年做地方债置换一样——控增速、降风险。其中,控增速的目的就是控规模总量,降风险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如果非要做进一步的小阶段细分的话,2018年地方债整顿的不同之处是,在地方债置换进行了两年多之后,这个小阶段是对“控增速”的进一步深化,即“降增速”。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按肖部长文章中的逻辑,地方债最终的“降规模”,需要看新的地方税收体系的建立速度,而这件事,则要以中央和地方的新一轮事权划分为前提。
A股“躺枪”的3种可能
证监会刘主席在10月10日证监会党委中心组开展学哲学用哲学专题学习时曾说过,“就资本市场来讲,它既与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等构成外部矛盾,市场体系内部多主体间又形成多重内部矛盾。”
所以,2018年对地方债的整顿,对A股的影响,将以外部和间接的方式展现。结合历史经验,A股将有3种“躺枪”的可能:
可能性一:一些与地方政府投资关系密切的行业中的A股上市公司,在2018年的估值面临业绩压力。
如上所述,2018年地方债整顿的目标是“降增速”。这证明了此前博览研究员在21日《决策层对2018年经济工作提出更多新任务“考验”监管层“执行能力”!》一文中,对2018年财政政策内涵的一个判断——“2018年不太可能在财政支出的总量上较2017年有较大增长,更多的是在保持现有赤字率水平基础上,做‘厚此薄彼’的支出调节”。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很明显,“薄”的就是非重点、非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今年8月被叫停的多个内蒙古地铁项目这是“榜样”。
由此可知,一些与地方政府投资关系密切的行业中的A股上市公司,在2018年的估值面临业绩压力。特别要注意的是,“中字头”企业原本在这个领域是有市场优势的,故而,其在2018年受到的影响也会较突出,投资人不能继续以2017年的思维抄作“中字头”上市公司。
可能性二:个股“闪崩”。
地方债是国内债市的重要品种,国内债市则是资管资金的重要投资去处。重量级部门联手“发难”地方债,必然对地方债市场的供需造成双重压制。这将使相关资管产品的规模不断下降,且存续期被迫缩短。考虑到不少资管产品带有“资金池”属性,在规模和存续期的双重压缩下,不排除部分资管产品在某个时点出现流动性危机,且这种流动性危机是可以在金融行业内“传染”的。最终,这些负面情况将传导至A股,并首先表现为个股资金面出现问题。
2016年年底的债市危机以及2017年4月众多A股“闪崩”,都证明了上述可能性的存在。
可能性三:A股整体出现明显下行。
这种可能性的出现,既可能是“可能性二”的扩大化(2017年4月A股的下跌行情就是例子),也可能是上述两种可能性在时间上发生重叠的结果。



决策参考




短线鸡肋行情延续、跨年行情暂难见苗头,继续炒燃气股
【研究员】:柏双

整体来看,目前市场依旧没有清晰的领涨主线,板块效应和赚钱效应相对欠缺,在难以对场外增量形成吸引的同时,也将导致存量资金离场意愿的提升,并不利于指数快速摆脱底部区域。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短线市场现在实在很尴尬,在经过一年的大扩容大抽血之后,今年股市的融资规模绝对又创新高,A股市场已经几乎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场内流动性极度匮乏的结果是,即便利好再多,但任何热点的持续性都很短暂,市场的弹性很低。这是市场在长期失血后必然的特征,已是积重难返,较长期内都难以看到改善的可能性。 所以,对依旧坚持在场内的投资者而言,也不过就只能是继续熬着,既不能抱太多希望地买股,也不能有太高预期收益的换股罢了。很多投资的眼光转向了2018年,希望否极泰来的机会,但是,至少从十九大、12.8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都一致强调强监管、大扩容、货币稳健中性、美联储缩表倒逼全球紧缩等中长期因素来看,至少在可见性较高的2018年一季度,股市依然看不到任何摆脱低迷的希望。


【博览财经研报】年末,大资金大机构要么忙着展望2018年,要么就忙着想年终奖了,行情似乎已成鸡肋。以下一段对近期行情的描述比较精辟的反映了短线行情的特征:
从近期市场表现来看,热点快速轮动,个股间分化加剧,这两大特征始终伴随市场运行。从白酒、煤炭、金融,到燃气、房屋租赁、5G和维生素等,场内热点基本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受行业政策或价格因素等消息提振的品种,一是超跌后相对滞涨的板块。并且,热点品种保持了较快的切换频率,“一日游”行情频频出现,反映出当前市场缺乏可持续跟进标的,资金只能采取反复高抛低吸动作。
与此同时,虽然盘中一度呈现出权重与题材共同活跃的积极局面,使得大中小市值品种间的“跷跷板”特征有所改善,但权重及题材板块内部的分化明显加剧。特别是上周五石油石化走强之际,有色、金融等其他品种则遭遇筹码兑现压力,充分显示出市场增量资金驰援规模有限,主要依靠存量资金运行的现状。
整体来看,目前市场依旧没有清晰的领涨主线,板块效应和赚钱效应相对欠缺,在难以对场外增量形成吸引的同时,也将导致存量资金离场意愿的提升,并不利于指数快速摆脱底部区域。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短线市场现在实在很尴尬,在经过一年的大扩容大抽血之后——据上交所25日的统计报告,截止12月22日,今年以来,已有428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2255亿元,再加上可转债发行也逼近千亿,今年股市的融资规模绝对又创新高——A股市场已经几乎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场内流动性极度匮乏的结果是,即便利好再多,但任何热点的持续性都很短暂,市场的弹性很低。这是市场在长期失血后必然的特征,已是积重难返,较长期内都难以看到改善的可能性。
所以,对依旧坚持在场内的投资者而言,也不过就只能是继续熬着,既不能抱太多希望地买股,也不能有太高预期收益的换股罢了。很多投资的眼光转向了2018年,希望否极泰来的机会,但是,至少从十九大、12.8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都一致强调强监管、大扩容、货币稳健中性、美联储缩表倒逼全球紧缩等中长期因素来看,至少在可见性较高的2018年一季度,股市依然看不到任何摆脱低迷的希望。
就当前而言,燃气股成为盘面仅有的具有持续性的热点,贵州燃气昨日盘中再度触及涨停板,近8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近70%,重庆燃气、长春燃气等纷纷走强。而从一些消息来看,燃气股热度仍不会消退
一是,燃气依旧在快速涨价中。
据统计局12月25日获悉,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17年12月中旬与12月上旬相比液化天然气(LNG)价格上涨6.4%,焦炭上涨12.9%。而实际上,相比于官方数据涨幅的明显过于温和,来自LNG市场的数据显示燃气价格非常快速。12月19日其继续整体上调,涨幅在200-700元/吨之间。目前,北方地区LNG价格大多在8500-9500元/吨之间,山东和江苏地区LNG出厂价已突破万元。而涨价的影响范围还在进一步扩散,随着南方批量进口气北上补充供应缺口,华东和华南地区的运价也在提升,涨幅在0.05元/吨/公里左右。
二是,新一轮寒潮来临,将成为燃气消费的又一重刺激因素。
此外,天然气消费创新高,与能源结构调整和通过“煤改气”加强重点区域环境保护有关。消费量增长反过来倒逼天然气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此时推动油气改革有望将天然气高速发展势头保持下去。今年冬天天然气供应紧张暴露出一定问题,但“煤改气”初见成效,明年有望继续维持。
中信建投认为,煤改气空间巨大,建议重点关注京津冀地区煤改气进程。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实施煤改气,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为重点,推进重点城市煤改气工程,增加用气450亿立方米。目前京津冀地区煤改气发展最快,以“2+26”城市群全面禁煤推进煤改气,根据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相关统计测算,到2020年,京津冀区域天然气消费量达到5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13%。
总之,短线行情依旧无聊,依旧看不到转机,紧抓燃气股的短炒机会才略有信心。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监管层态度在金融风险防控上的微妙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1 07:45 , Processed in 0.152878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