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中国经济与股市的思考(上)》:克强总理日前到武汉,在传出的视频中总理也在问:今年生意难做吗?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认为,无论所谓的经济周期论、还是经济冲底论,都还没有加入“新时代”这个深刻的背景与变化来考量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已指明了中国经济的决定权,“美好生活”也不限物质生活的丰富。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政策坚定导向下,已显得苍白无力。央行紧锁货币已封堵了金融乱象的蔓延,但间接也加剧了实体经济飞困局,而直接融资似乎也成了“常态化”,成为更重要的出口。在集中资源在国企带领下,中国经济何时走出L底,还看不见效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说中国人欠缺一些信仰,但13亿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赚钱、赚更多的钱,而且勤劳还很会赚钱,摆脱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位子,谁也挡不住…… 《2017年,股民“被平均盈利”2.38万!2018年,会有所改善吗?玄!》又到岁末算账时刻。有机构统计说今年人均盈利2.38万。但是显然这与多数散户投资者的体感完全不同,他们纷纷并没有赚到这些钱,而是“被平均了”。 也有不少机构在展望2018年时,继续喊出“慢牛”口号或者什么“先抑后扬”,或者“继续坚定看好蓝筹”。或者转而“战略性看好创业板”的。不过,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虽然对于机构的这些众说纷纭观点,不能完全无视。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其屁股决定脑袋的利益述求下“尽捡好的说”的避重就轻。还必须要认识到,在监管层严控财经舆论导向下,部分机构所谓的乐观观点仅仅只是字面上的“冠冕堂皇”罢了。
在我们看来,在2018年的经济政策和股市定位,都已经被十九大和12.8政治局会议框定的背景下,这两大会议的具体精神,也就决定了明年股市的大趋势走向。 个人的一点看法是,1、明年会更加注重“价值投资”思维(以映照实体经济中更加注重质量); 2.在扩大直接融资上升到政治高度,而强监管去杠杆和货币稳健实际趋紧政策背景下,中长期看,股市资金供求将严重失衡,结构性行情也向更加极端的“一九分化”演化。大盘指数可能仍难有大的表现机会,甚至在大扩容服务实体压力下,不排除更加低迷; 3、热点虽然更稀少但依然会有。12.8政治局会强调明年要打赢三个攻坚战。因此,首先,新兴产业中“真正在服务实体”而不是炒概念的少数行业(高端装备制造、5G、新能源车、电商、AI),以及大消费升级依然有机会;防治污染的目标,预示环保投入可能会显著提升,节能环保可能成为一个热点;另外,作为精准扶贫的现代农业、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和农村土地流转等也会成为政策惠及的热点。 4、当然,股市是动态变化的,往往行情走到极端时,离反转的拐点也就不会太远。要改变中长期悲观预期的一个核心前提是,当市场流动性枯竭已极端到新股根本发不出去,直接融资被断档!这是行情才会否极泰来——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大概率还不可能看到这种转机!
首席视点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与股市的思考(上)
【研究员】:首席研究员 李宏图
编者按:克强总理日前到武汉,在传出的视频中总理也在问:今年生意难做吗?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认为,无论所谓的经济周期论、还是经济冲底论,都还没有加入“新时代”这个深刻的背景与变化来考量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已指明了中国经济的决定权,“美好生活”也不限物质生活的丰富。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政策坚定导向下,已显得苍白无力。央行紧锁货币已封堵了金融乱象的蔓延,但间接也加剧了实体经济飞困局,而直接融资似乎也成了“常态化”,成为更重要的出口。在集中资源在国企带领下,中国经济何时走出L底,还看不见效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说中国人欠缺一些信仰,但13亿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赚钱、赚更多的钱,而且勤劳还很会赚钱,摆脱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位子,谁也挡不住……
【博览财经研报】秋去冬来,虽未银装素裹也是寒意渐深。 对明年经济形势有诸多分析猜想,对2018年股市预期也是众说纷纷纭。好久没有作文,也不如以往精于宏观政策研究,今天借本内参也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十九大”开创了“新时代”的基业,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我认为,今后对形势的分析,日益难以用此前的知识或经验给出准确研判,而所谓的“市场经济的经典理论”,也未必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 如果说这个“特色”在前十年的经济发展中还不够明显,那么在“新时代”下将“越擦越亮”、更为显著!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现象—— ●最近天然气从北到南都出现大量缺口,但煤的供给并没因此恢复旧的产能。网上甚至贴出在农村打出“谁敢烧煤,就抓谁!”的标语。虽有过激,但可见中央政府对加快经济转型的决心。放在往年,去掉的产能会死灰复燃。中国经济转型的速度有时会因平衡发展的一时所需而对冲掉。 讲了这么多年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这两年才深感秋寒。 ●克强总理日前到武汉,在传出的视频中总理也在问:今年生意难做吗? 我认为,无论所谓的经济周期论、还是经济冲底论,都还没有加入“新时代”这个深刻的背景与变化来考量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已指明了中国经济的决定权,“美好生活”也不限物质生活的丰富。 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政策坚定导向下,已显得苍白无力。 央行紧锁货币已封堵了金融乱象的蔓延,但间接也加剧了实体经济飞困局,而直接融资似乎也成了“常态化”,成为更重要的出口。 无论从多年以来经济转型的步伐并没有市场预期那么快,还是从当前阵痛中的煎熬,集中力量突破经济结构转型的速度,包括人力、资金等资源,大约是“新时代”下正在走的一条路。人力的主力当然是国企,资金的供给也会偏向国企。 这种战略思考,不仅限从中国国内的需要,更是从中国面对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考量。 从历史角度讲,中国的“两个机遇期”已关闭,一个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个是市场经济无序发展。 为什么说这是“机遇期”呢? 首先是政策允许,其次是尚无规则,体现了成本低、好寻租、速度快。 在“新时代”下,很难再出现如阿里、腾讯这样的传奇了。 其实,市场经济理论还有多少效用似乎也在受到质疑—— ●价格的波动来调节供求的失衡,在大数据时代,是不是变得多余了呢? ●智能的发展远超我们的预期,一切都越来越透明,计划性是否远比市场性更有效率呢? ●那么,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分析还需要那么人去猜想干嘛呢? ●任泽平转身到恒大,房地产就变得可以涨十倍了!? 或许从人性的角度,并不希望越来越透明,如同日行千里的马并不喜欢汽车,出租车不喜欢滴滴,滴滴不喜欢共享车…… 而这个世界就是在不喜欢中变,变的越来越快。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集中资源在国企带领下,中国经济何时走出L底,还看不见效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说中国人欠缺一些信仰,但13亿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赚钱、赚更多的钱,而且勤劳还很会赚钱,摆脱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位子,谁也挡不住…… (下期再聊,股市将会如何?)
博览视点
2017年,股民“被平均盈利”2.38万!2018年,会有所改善吗?玄!
【研究员】:柏双
又到岁末算账时刻。有机构统计说今年人均盈利2.38万。但是显然这与多数散户投资者的体感完全不同,他们纷纷并没有赚到这些钱,而是“被平均了”。 也有不少机构在展望2018年时,继续喊出“慢牛”口号或者什么“先抑后扬”,或者“继续坚定看好蓝筹”。或者转而“战略性看好创业板”的。不过,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虽然对于机构的这些众说纷纭观点,不能完全无视。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其屁股决定脑袋的利益述求下“尽捡好的说”的避重就轻。 还必须要认识到,在监管层严控财经舆论导向下,部分机构所谓的乐观观点仅仅只是字面上的“冠冕堂皇”罢了——比如,今年机构也是频喊“慢牛”,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是真熊,是多数人被平均。那明年呢?基于新华社对“2018年,严监管和防风险仍将是金融领域的重中之重”的定性,投资者也必须要警惕这种文字上的迷惑性!
【博览财经研报】又到岁末算账时刻。有机构统计说今年人均盈利2.38万。依据是,截至12月12日,沪深两市(剔除2017年上市的股票)市值为57.86万亿元,相较2016年年末增加了3.15万亿元,这平均到1.326亿户A股投资者身上,人均盈利2.38万元。但是显然这与多数散户投资者的体感完全不同,他们纷纷并没有赚到这些钱,而是“被平均了”。 也有不少机构在展望2018年时,继续喊出“慢牛”口号或者什么“先抑后扬”,或者“继续坚定看好蓝筹”。或者转而“战略性看好创业板”的。不过,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虽然对于机构的这些众说纷纭观点,不能完全无视。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其屁股决定脑袋的利益述求下“尽捡好的说”的避重就轻。 还必须要认识到,在监管层严控财经舆论导向下,部分机构所谓的乐观观点仅仅只是字面上的“冠冕堂皇”罢了——比如,今年机构也是频喊“慢牛”,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是真熊,是多数人被平均。那明年呢?基于新华社对“2018年,严监管和防风险仍将是金融领域的重中之重”的定性,投资者也必须要警惕这种文字上的迷惑性! 先说今年。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根据某机构的统计,今年A股各指数、板块或者个股的“成绩单”大致轮廓是这样的: 第一,从各大指数成份股的市值情况看,剔除2017年上市的股票后,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市值33.41万亿元,较去年末的市值27.67万亿元增加了5.74万亿元;中证100成份股市值为24.09万亿元,则相较去年年末市值19.14万亿元增加了4.95万亿元;上证50成份股市值为17.13万亿元,较去年年末市值13.94万亿元增加3.19万亿元。 也就是,上述指数成份股的市值增量相较沪深两市的增量还要多,今年赚的盆满钵满也大多是这些指数中的成份股。其中,沪深300指数和上证50指数均是由A股中规模大、流动性好最具代表性的相应数量股票组成;中证100指数是从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中挑选规模最大的100只股票组成样本股,以综合反映沪深证券市场中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一批大市值公司的整体状况。 这与今年主导的大蓝筹行情不无关系。今年以来至12月12日,沪深指数行情中,中证100指数表现最佳,累计涨幅为29.51%,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也表现较佳,分别累计上涨24.63%、21.33%,大幅跑赢涨幅为5.71%的上证综指。 第二,从个股涨跌幅情况看,截至12月12日,有近七成的股票处于跌势,仅三成的股票上涨,其中,137只股票遭遇腰斩。此外,今年1元股和2元股共有27只股票,相较去年年末时的16只股票增加了3成。 剔除2017年上市的股票,截至12月12日的市值相较去年年末减少的个股数量有2249只,其中,58只个股市值减少超过100亿元,第一创业和城投控股减少的最多,均在400亿元以上。 另外,今年以来市值相较去年年末增加超千亿元的个股共有15只,合计增加市值3.4万亿元,超过沪深两市市值增量。其中,中国平安市值增加的最多,为6254.35亿元,其次则为工商银行和贵州茅台,市值分别较去年年末增加4657.87亿元、3984.28亿元。这15只个股大多数为大蓝筹股,今年以来至12月12日,平均涨幅高达63.38%,除中油资本为跌势外,其余14只个股今年以来的涨幅均在20%以上,9只个股涨幅超过50%。 第三,分化行情之下,小市值股以及创业板股在今年的情况则有点槽。截至12月12日,综合反映沪深证券市场内小市值公司整体状况的中证1000成份股的市值为8.2万亿元,相较去年年末的9.21万亿元减少1.01万亿元;创业300指数成份股市值3.37万亿元较去年年末的3.80万亿元减少0.43万亿元;创业板指成份股市值2.08万亿元也较去年年末的2.13万亿元减少。 截至12月12日收盘,中证1000指数以16.43%的跌幅领跌,创业板相关指数也是重灾区,其中创业300指数累计下跌12.87%,创业板指跌幅为8.33%。 也就是总结来看,今年的股市表现呈现两种特征: 一是,市场分化加剧。代表大市值、流动性好的沪深300指数和上证50指数均涨势强劲,而代表小市值股的中证1000指数、创业板指等成为重灾区。相应的,沪深300指数、上证50指数成份股赚得盆满钵满,市值相较去年年末的增量超过沪深两市的增量,而中证1000指数、创业板指的成份股市值则较去年年末均有所减少。 二是,不同类型投资者收益落差也很大。绝大部分散户叫苦不迭,越是喜欢短炒题材股的老股民,亏损可能越状态。而钟情于价值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在今年则收益颇丰,一位私募人士透露,“今年机构方面的投资收益预计在10%-20%区间。” 而在市场分化、不同类型投资者收益落差也很大的背后根源,是A股的“政策市”特征更加明显,而2017年的金融监管政策,在强调整体去杠杆、脱虚向实(这也是指数无所作为的原因)的背景下,鼓励价值投资、鼓励市场的机构化,而严厉打击短线题材炒作,打击各路游资、大鳄的坐庄、内幕交易行为 当然,总结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那么,2018年的行情会有哪些方面继续延续2017年的特征,哪些方面又会有新的变化?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2018年的经济政策和股市定位,都已经被十九大和12.8政治局会议框定的背景下,这两大会议的具体精神,也就决定了明年股市的大趋势走向。 1、明年会更加注重“价值投资”思维(以映照实体经济中更加注重质量); 2.在扩大直接融资上升到政治高度,而强监管去杠杆和货币稳健依旧不放松的政策背景下,股市资金供求将严重失衡,结构性行情也向更加极端的“一九分化”演化。大盘指数可能仍难有大的表现机会,甚至在大扩容服务实体压力下,不排除更加低迷; 3、热点虽然更稀少但依然会有。12.8政治局会强调明年要打赢三个攻坚战。因此,首先,新兴产业中“真正在服务实体”而不是炒概念的少数行业(高端装备制造、5G、新能源车、电商、AI),以及大消费升级依然有机会;防治污染的目标,预示环保投入可能会显著提升,节能环保可能成为一个热点;另外,作为精准扶贫的现代农业、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和农村土地流转等也会成为政策惠及的热点。 4、当然,股市是动态变化的,往往行情走到极端时,离反转的拐点也就不会太远。要改变中长期悲观预期的一个核心前提是,当市场流动性枯竭已极端到新股根本发不出去,直接融资被断档! 也就是,当监管层扩大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的政治任务已经无法进行时,行情才会否极泰来,出现转机。那时监管层才会重新重视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与一级市场股票发行的联动平衡关系,我们才会看到政策层面重新出现有利股市二级市场表现的信号!——不过,这是很遥远的后话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大概率还不可能看到这种转机!
决策参考
2018年就算买对了“一九”中的“一”,也不要指望比2017年的收益高
【研究员】:杨波
结论:A股2018年宏观调控的目标可理解为——高举“防风险”大旗中,实现市场不大幅波动、融资能常态持续。结合我们自十九大之后,对A股总体供求情况的分析,在上述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下,就算投资人买对了“一九”中的“一”,也不要指望高收益率。(当然,碰上类似江南嘉捷这样的机会除外。)
【博览财经研报】批评完安信证券对茅台给出高估值的研报后,监管层近期又对海通证券在今年多次上调江特电机估值的做法给出了“不审慎以及信息来源标注不完整”监管判词。这种不让“随意吹票”,就算是推荐茅台也要有分寸的情况,不免让市场对监管层的监管意图产生猜测。 就在此时,17届发审委似乎给市场做出了表率——刚刚在就职仪式上接收到“勇于投反对票”的指示后,委员会就创造了“0过会”的记录。 由此,市场不免猜测,监管层是否正在着力打造一个不要有高收益预期的预期氛围? 14日,《人民日报》在评论版发布的头条评论《把握新时代宏观调控的“度”》,对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博览研究员认为,监管层恐怕的确想在A股营造一种“理性炒股”、“收益预期要理性”的氛围。按照该评论所传递出来的精神,A股2018年宏观调控的目标可理解为——高举“防风险”大旗,实现市场不大幅波动、融资能常态持续。结合我们自十九大之后,对A股总体供求情况的分析,在上述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下,就算投资人买对了“一九”中的“一”,也不要指望高收益率。(当然,碰上类似江南嘉捷这样的机会除外。) A股2018年宏观调控目标:市场不大幅波动、融资能常态持续 博览研究员对《把握新时代宏观调控的“度”》一文的要点着重进行了提炼,得到下表: “用改革的方法进行调控,靠制度的优势熨平周期。”这一提法有两层意思: 前半句针对以金融领域为代表的在制度上存在短板、不足的经济领域,谈改革与调控的关系。以金融为例 ,2015年以来金融业的一个大的特就是,在监管空白点充分暴露之后,以改革的方式一点点的补上调控短板,从而提升金融业的安全指数。 后半句是从经济周期的角度谈宏观调控的目的。具体地说,一方面,对周期性行业展开“去产能”,带领这个行业跨越周期;另一方面,对房地产“去库存”降“虚火”,以降风险的方式使经济运行保持稳平,达到“平周期”的目的,第三,政策促进新动能发展,以“补”的方式,达到“平周期”的目的。 而前后两个“半句”综合在一起来看,金融业以改革补调控短板,归根到底是在“防风险”中发挥制度优势去熨平周期。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决策层对经济宏观调控所给出的目标,就是熨平周期,也就是“稳”。这使得2018年的A股,必然在“稳”的框架下运行。 在上述这样的一个“核心”之下,表中的三个“工作原则”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我们也可以在对上述“核心”的理解之下,对“工作原则”进行理解。其中,描红的部分尤其应注意。博览研究员认为: 1、“对看准了的问题,需一抓到底,当前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这一条,意味着强监管、提升直接融资这两件事是监管层在2018年的A股治理工作中不可动摇的工作主线。 2、“多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不能过早、过密、过频”、“‘引导式’调控”这几个提法,则意味着,强监管的手法可能较当前和此前,会少一些简单行政化的色彩。 3、“对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风险,需积极主动作为”则让人理解了,监管层为何就个股研报而批评安信、海通。不仅是这,最近“高送转”刚冒头就被“问询”,也是这一工作原则的体现。这就是要营造“理性炒股”、“收益预期要理性”的氛围。 4、“最小的介入成本”、“自愈率”这两个提法,则意味着,当市场陷入低谷时,我们不会看到像以往那样强力的政策呵护,市场重新走强,完全靠“自己的造化”。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2018年最符宏观调控要求的A股,应该具备两点:市场不大幅波动、融资能常态持续。 换言之,监管层并不反对炒高股价,但除了有极特殊情况的个别股票外,股价上涨要有据、有度。“据”是指股价有来自实体层面的支撑,“度”是指股价总体涨幅不能过高。而所谓“极特殊情况”,是360借壳江南嘉捷这种。 产生极端“一九”的资金条件,支持上述关于收益率下行的结论 正如我们自十九大之后反复论证过的,在提高直接融资上升为政治高度,而引资工作无实质改善的情况下,直接融资对A股形成了“无痛抽血(即资金)”,市场由此会出现越来越极端的“一九”分化。 这里要补充的一点是,在预见到极端“一九”分化趋势的同时,还要意识到,流向“一”的资金总量在2018年将很难超过2017年的水平。原因在于,极端“一九”本身就是总体流动性缩小的结果。既然总体流动性缩小,而现在市场本身就是“一九”,所以,未来流向“一”的,也就难以比现在要多了。而这实际上就从资金的角度限制了相关股票的总体涨幅。 按14日《吃透政策偏好后,我们发现这样的股票就是2018年极端“一九分化”中的那个“一”》一文的分析,“去产能”受益企业以及已在实体经济的长期运行时实现了自我证明的龙头企业中,能在2018年以任何方式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和目前已显著降低负债率的企业,其股票将是极端“一九分化”中的那个“一”。 由此,所谓“从资金的角度限制了相关股票的总体涨幅”, 举例来说,是指:同样是“去产能”受益股,其2018年的总体涨幅将低于2017年的涨幅。
焦点透视
官媒一日4文掀“引导式”调控高潮,投资人形成矛盾心态或导致信心缺失
【研究员】:杨波
结论:十九大之后,官媒在金融领域的舆论引导可谓动作频频,但特定时间段里舆论调控力度如此之强,可以说新华社在14日的主动作为创下了今年以来,金融预期管理领域的最高记录。 在为有关方面主动作为,引导社会及市场预期而点赞的同时,有关方面以及市场参与者也要注意,这种高强度的舆论引导,可能会使导致一些与舆论引导初衷相矛盾的判断的形成。而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当面对两种相矛盾的观点时,不排除这样一个状态的出现——大多数人在两种矛盾的观点间左右摇摆,从而形成不稳定的预期和心态,最终体现为对市场和宏观调控缺乏信任和信心。
【博览财经研报】美联储宣布加息后,全球并没有感到意外。稍有意外的,是截止晚间,世界几大经济体相继传来不加息的决定。而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新华社在这个时候一口气发布了4篇与“防风险”有关的文章。 十九大之后,官媒在金融领域的舆论引导可谓动作频频,但特定时间段里舆论调控力度如此之强,可以说新华社在14日的主动作为创下了今年以来,金融预期管理领域的最高记录。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为有关方面主动作为,引导社会及市场预期而点赞的同时,有关方面以及市场参与者也要注意,这种高强度的舆论引导,可能会使导致一些与舆论引导初衷相矛盾的判断的形成。而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当面对两种相矛盾的观点时,不排除这样一个状态的出现——大多数人在两种矛盾的观点间左右摇摆,从而形成不稳定的预期和心态,最终,体现为对市场和宏观调控缺乏信任和信心。 十九大后,官媒加强金融舆论引导,此次创下了最高的强度 自10月18日十九大召开至12月13日,博览研究员的一个感触是,官媒针对金融领域的舆论引导可谓动作频频。除开央行旗下《金融时报》以及证券业四大报这类金融业官媒外,新华社、《人民日报》这种国家级综合性大媒体,其涉及金融领域的报道,在数量和频次上让人有“铺天盖地”的感觉。仅就新华社而言,其发表的涉及金融领域的报道就有12篇(如下表),这还没有统计其旗下新华网、《经济参考报》等媒体刊发的文章。 除了数量多、频次高外,在这个时间段里最让A股投资人印象深刻的舆论调控事件是两件: 一是新华社和新华网同一天发两篇股评。特别是《理性看待茅台股价》一文,直接推动市场开启调整。 二是在关于解禁潮的问题上,《证券日报》一马当先,对大谈解禁潮风险的观点从政治高度进行批驳,次日,其它三报紧跟而上,让人一时感觉会到今年年初。那时,官媒就IPO一事展开了一轮密集的舆论引导。 然而,真正的高潮是在14日——新华社在一天内先后发了4篇文谈金融,“防风险”、“流动性有保障”、“强监管”、“资管必须迈过的坎儿”,每篇文章都触及了当下市场最关注的热点。 小心意料之外的矛盾心态出现 上述这种强大的舆论攻势,一方面,说明包括宣传单位在内,有关部门深刻体会了十九大报告精神,并向其融入到了灵魂深处,由此,“防风险”在2018年金融宏观调控中的核心地位,不必讨论,也不必怀疑。一切与“稳”相矛盾的因素,都将是宏观调控“敌人”。 但另一方面,就像成长的烦恼,或者说今年5月份被银监管所称的“处置风险的风险”一样,当一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大幅提高,做得有声有色之时,除了取得新的工作业绩外,还要防范可能所之而来产生出一些与推进该项工作的初衷相背的“副产品”。 具体来说,一日4文谈“防风险”,对于让十九大精神被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深入理解,让大家对监管层未来工作方向有明确认识,形成良好的“引导式”调控环境和效果,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官媒的初衷就是,一方面强调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未来特定时段的流动性有保障,从而在美联储加息的特殊时点安抚使市场参与者,维护金融稳定;一方面又大力宣传监管从严、“长牙齿”,让市场参与者对经济、金融局面以及发展有信心。但是,不可忽视这样一种情况的出现: 一方面,市场将相关安抚看成有时效限制的心灵按摩,而并不能在“长期”这个时间维度上对未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环境做好乐观预期。 另一方面,市场参与者接受了关于强监管重要性的定位,但同时也意识到,强监管本身与市场活跃度之间存在着矛盾的一面。故而,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未来活跃度产生长期不乐观的预期。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市场参与者可能在高强度舆论引导下,形成一种与舆论引导的初衷相背离的心态。而对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来说,他们关于经济金融环境的预期,会不时的在这两种相矛盾的心态之间左右摇摆。这样带来的后果有两个: 1、市场参与者因自己矛盾的心态,而做出导致亏损的交易决策; 2、市场参与者对宏观调控缺乏信任和信心。 而这两个后果之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