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以史为鉴:A股历史上几次股票供给大扩容都带来了股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4 08: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月宏观展望:“扩大直融是政治任务”预期将更强,将令股市再跌一台阶!》12月份,一年的收官之月。不过,今年的12月份可能却不会是一个收获之月,而是要以降仓规避风险为主。博览财经在11月末重新修订的最新纲领性观点明确认为,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被提升到“政治高度”的空前重要地位,成为必须完成的硬指标(甚至已经不顾市场规律),但货币政策依旧稳健(实际从紧)、资金进口通道等全被堵,所造成的整个股市IPO任务与资金供给的完全失衡!对于短中长行情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的。
这种供需的完全失衡将让此前尚能勉强维持的“二涨八跌”(所谓价值股涨,其他多数股票港股化美股化无人问津)的结构性行情也难以为继,让存量资金博弈的行情特征更加极端,挣钱难度更高,而市场热点更加缩小(一九行情恐怕都玄)。资金对指数的推动高度或者说,所能维持的行情水平,也将更难达到从前的水平(3300-3400的区间)。
我们认为,上述长期大趋势性判断在十二月份应不会改变。博览研究员提请投资警惕, 一种极大概率会发生的情况是,12月份IPO过会率相对11月份会略有提升,而市场一旦看到这种信号,则行情随时可能再下一个台阶。换言之,12月份,即便历来被认为会带来些许希望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恐怕也难有更多期待了,预计恐怕也会同样重申扩大直接融资、更大程度上服务实体的目标。
12月策略展望:降仓、防御为主,关注金融板块安全性》基于整体上对12月份十分谨慎悲观的判断,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对于相当一部分风险承受力低、资金量偏少的散户投资者,在这种可能会持续钝刀割肉、持续绝大部分人亏损的市场,直接空仓或者持有最低的合规仓位以打新为主,就可以让你跑赢超过80%的股民了。
而对于其他风偏较高,仍希望在资本市场寻找财富机会的投资者,博览研究员有三种建议:
第一种思路,是直接将A股资金转移去做港股甚至美股,完全规避国内政策风险,这也符合监管层当前证券市场对内收紧,对外开放的大思路!
第二种思路,对于相对还具有脉冲式机会的周期股和符合价值投资大师的业绩白马龙头不断做波段,降低持仓成本率(当然,相应地也会承受踏错节奏,反而抬高成本的风险)。
第三种思路,十二月份以保证资金安全为首,现在只有大金融具有一定安全性,尤其是银行股。
但总之,12月份赚钱更难!操作策略核心是应以防守、安全为首,任何试图博收益的做法,都将面临更大亏损的风险!



热点聚焦




以史为鉴:A股历史上几次股票供给大扩容都带来了股灾!
【研究员】:杨波

结论:回顾A股历史上的几次股票供给增长以及带来的相关市场中长期影响可知,股票供给在特定时期的增长,与市场接下来的中长期低迷运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从股市宏观供求关系的角度明确指出,由于IPO上升到政治高度,而股市多条“进水”通道被斩,新的通道尚在建设中,市场资金面难以支撑,故而对A股的中长期走势变得“悲观”。
回顾A股历史上的几次股票供给增长以及带来的相关市场中长期影响可知,股票供给在特定时期的增长,与市场接下来的中长期低迷运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009年IPO重启

2008年底,为了应付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国内经济增速出现的明显下滑,我国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此后被称为“4万亿”。
系列计划在实体经济领域快速激活了以汽车为代表的消费市场,同时也稳住了轻纺工业,并通过促使土地资产价格以及房地产市场触底反弹,加大政府基建投资,让钢铁等重工业(或者说周期性)的总体态势不仅稳住,而且总体规模出现快速提高。
这些快速变化反映在股市上,就是提升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和风险偏好。同时,宽松的货币环境中,规模不小的银行资金进入了股市,使其流动性大大增长。于是,从2008年10月底开始,A股走出一轮快速上升的行情。
2009年6月,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并在不久后通过了对桂林三金的上市审核,IPO重启。
2009年7月底,A股上证综指涨至3478点的高位后,转变了运行方向,从此一去约6年,直到2015年1月底才再次回到昔日的“高峰”。
不可否认,A股当时的行情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在2009年年中,宏观政策就发生了转向,由重投资转向鼓励消费,银监会坚强信贷管理,信贷窗口束紧,银监会发文禁止银行信贷资金另作它用,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下降77%。但IPO重启与行情转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也使人无法否认,其对行情产生了作用。
2000-2001年试水国有股减持

2000年12月4日,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表示:证监会有决心妥善解决国有股不流通问题。不料,股市应声下跌3个月。
此后,市场出现反弹,到2001年6月创出了2245点历史新高。
但是,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引发轩然大波,股市开启了“暴跌+阴跌”的模式。
这期间,股市有几番波折。
2001年10月22日晚,因为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在多方协调之后,中国证监会对外公告称,暂停执行关于“出售国有股”的规定。次日,95%的股票以涨停报收,上证涨9.85%,深成指涨9.99%。市场开始低位箱体震荡,至12月4日达到箱体最高点1769点。
就在大家以为市场还要震荡休整的时候,股指开始掉头下冲,并突破了此前认为的箱体底部,至2002年1月29日急速下泄至1339点。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要公布国有股减持方案阶段性成果。这被市场视为国有股减持可能重新启动的信号。
1997年监管层新增50亿新股发行额度

1996年,央行不断降息,被证券市场视为连续利好,A股逐渐走牛。期间虽然发生了12.16事件,但政府快速出台安抚政策,市场做多情绪总体没有受到根本性影响,且进一步高涨。
这次牛市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出现了“什么时候买长虹都是对的”这样一个口号。此外,在行情中多支,类似四川长虹的绩优大盘股构成了一个领涨团队,从而使这次牛市被称为价值投资牛市或蓝筹股牛市。
就个股涨幅来说,四川长虹在这轮牛市中,从最低7.35元/股到最高66.18元/股,最大涨幅为800.41%。
或许是看到领涨的蓝筹上市公司的这种涨幅过于“凶猛”,监管层在1997年二季度开始转变监管态度。当年5月1日证监会公布50亿新股额度,5月12日,财政部宣布将印花税从千分之三提高到千分之五。
5月12日,上证综指见顶。5月21日,四川长虹股价见顶。
1992年新股加速发行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放开了仅有的15只上市股票的价格限制,引发股市暴涨。由于没有涨停板限制,沪市一日涨了105%。随后,股指连飚两日,25日,行情触顶,报1429点。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5月21日一大清早,上海三大证券公司“申银”、“万国”、“海通”门前人如潮涌,四周交通为之堵塞:海通公司因铁栏杆被挤坏而不得不关闭交易动态显示屏幕。
当天上海证券交易笔数达到5456,交易额达到5亿多元,其中股票为3.6亿多元。至5月25日豫园商城股价超过万元,可谓空前绝后。
面对这一意想不到的暴涨,上交所紧急公布了4大措施,其中包括以几何式增长的方式,加速新股发行的审批,第一批7支,第二批34支……不仅如此,在通过审批的新股在审批通过后数天之内,就被安排上市。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在短时间被迅速吸走了数十亿资金,且此后这种压力并没有在短期内停止。
虽然此后股市出现下行,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股加速发行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结论
综上,回顾历史,股票供给在特定时期的增长,与市场接下来的中长期低迷运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博览视点




12月宏观展望:“扩大直融是政治任务”预期更强,将令股市再跌一台阶!
【研究员】:柏双

12月份,一年的收官之月。不过,今年的12月份可能却不会是一个收获之月,而是要以降仓规避风险为主。博览财经在11月末重新修订的最新纲领性观点明确认为,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被提升到“政治高度”的空前重要地位,成为必须完成的硬指标(甚至已经不顾市场规律),但货币政策依旧稳健(实际从紧)、资金进口通道等全被堵,所造成的整个股市IPO任务与资金供给的完全失衡!对于短中长行情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的。 这种供需的完全失衡将让此前尚能勉强维持的“二涨八跌”(所谓价值股涨,其他多数股票港股化美股化无人问津)的结构性行情也难以为继,让存量资金博弈的行情特征更加极端,挣钱难度更高,而市场热点更加缩小(一九行情恐怕都玄)。资金对指数的推动高度或者说,所能维持的行情水平,也将更难达到从前的水平(3300-3400的区间)。 我们认为,上述长期大趋势性判断在十二月份应不会改变。博览研究员提请投资警惕, 一种极大概率会发生的情况是,12月份IPO过会率相对11月份会略有提升,而市场一旦看到这种信号,则行情随时可能再下一个台阶。换言之,12月份,即便历来被认为会带来些许希望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恐怕也难有更多期待了,预计恐怕也会同样重申扩大直接融资、更大程度上服务实体的目标。


【博览财经研报】12月份,一年的收官之月。不过,今年的12月份可能却不会是一个收获之月,而是要以降仓规避风险为主。
一个月前,博览研究员在《11月宏观展望:十九大报告明确“A股新生态”,散户要改掉“旧毛病、适应新生态”!》中就指出,十九大报告对“股市新时代”的定位,对于广大散户而言,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甚至是挑战”:投资人只有改掉那些“旧生态”下形成的“老毛病”,才能尽快适应“新生态”,否则就必然面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考验!
博览研究员认为,十九大报告明确未来不仅限于11月份,也不仅限于四季度的宏观政策大局已定!“中央委员”刘士余的使命就是“资本服务实体、扩大直接融资”!而A股生态已变——“宏观审慎+防范风险”的“实质性收缩”基调决定,A股整体上缺乏流动性的刺激,不仅普涨难再,结构机会也更不好把握!
而一个月过去后,我们认为,上述“A股新生态”比我们预料的更加恶化!未来股市的赚钱机会我们预料的还要稀少!
事实上,博览财经在11月末重新修订的最新纲领性观点明确认为,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被提升到“政治高度”的空前重要地位,成为必须完成的硬指标(甚至已经不顾市场规律),但货币政策依旧稳健(实际从紧)、资金进口通道等全被堵,所造成的整个股市IPO任务与资金供给的完全失衡!对于短中长行情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的。
这种供需的完全失衡将让此前尚能勉强维持的“二涨八跌”(所谓价值股涨,其他多数股票港股化美股化无人问津)的结构性行情也难以为继,让存量资金博弈的行情特征更加极端,挣钱难度更高,而市场热点更加缩小(一九行情恐怕都玄)。资金对指数的推动高度或者说,所能维持的行情水平,也将更难达到从前的水平(3300-3400的区间)。
总之,股市已进入“斩断进水,放大抽水”的时代,这种往年牛市暴赚钱的机会应是越来越少,频频投机将输得更多!
再叠加中国经济转型也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这种深度调整期体现为:1则是,周期行业经过过去两年的去产能、兼并重组等,第一步的供需平衡和企业生存得到了缓解,但要真正涅槃重生实现产业升级还远没有成效。
2则是,新兴产业虽然舆论呼声一直火热,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新兴产业还处于投入期,甚至只是技术概念的摸索期。相对明朗化、实用化的也就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5G等有限的几个领域。
3则是,作为经济主要劳动力的房地产,虽然官方说法(说在量跌价稳)和非官方机构的数据(结构性的供不应求,一二手房价倒挂),存在一定偏差,但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会更大了。其对传统周期行业的需求带动也已经明显放缓,对新兴产业扩张则更不彰显甚至是资源挤占效应,这也对中国经济的转型调整带来压力。
简言之,我们认为,实体经济中新兴产业+中高端消费升级的“质量型增长”,远不及传统周期企业需进行脱胎换骨式变革所造成的“数量型增长放缓”,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大。
传统的“此消”与新兴产业的“彼长”,对冲之后,实体经济大约在相当长期内也就能够保持在目前“6.7%之上但也不太可能更乐观”的增速水平了,而“转型的阵痛期”尚不能明确何时会结束!——当前已经可以看到表征之一就是,季度指标已经缩窄到持续在0.1%的增速增减的变动上了!
也就是,作为股市根基的宏观经济,“L型”趋势相当长期内都难有实质性改变——犹记得统计局自己的表述是至少3-5年都会在这一形态内——这意味着,股市除了面临内部的流动性压力,在外部环境上,也是雪上加霜!
总结过去两年迄今的金融监管思路变化,我们看到,金融创新,因过程失控,已令金融行业的发展空间被封杀;通过市场经济的金融手段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当前已被显著弱化,金融已回到本原的借贷关系,而剔除了衍生空间。国有经济对整体经济的引导作用在强化,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整功能在弱化。
而从这种监管思路的执行周期而言,我们警示场内投资者:金融空间的压缩,不会因为整治了两年就“停机”,这要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这个新时代下的新常态。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短线即便还有资金试图挣扎(比如周期、G5等概念的一时表现),最终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要被打回原形的!
我们认为,上述长期大趋势性判断在十二月份应不会改变。
而对于扩大直接融资提升到政治任务的地位,而新的发审委却对IPO过会给予了更高审核要求,而暂时令IPO节奏放缓的这种看似矛盾性,博览研究员认为:
一、17届发审委上任以来形成的偏低周过会率并非“常态”!当前的放缓是为了中长期实现质量更好、更大规模的上市展开,毕竟根上还是要从政治高度贯彻服务实体经济。所以,“低过会率给股市带来的所谓心理稳定性预期,恐怕也会非常短暂。
二、监管层对“解决IPO堰塞湖”的正解要求是,既要保证整体的IPO融资数量和规模扩大,但同时也绝不能在过会的质量上,有任何懈怠,甚至需要更加严格!如此才能真正服务实体。
正如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所言,从服务于扩大直接融资这一政治任务的角度,再看11月以来出现IPO发行速度减慢,从乐观角度是提高输血对象的质量,以便更好回报股东,这个动向表明是好的,只可惜股民要的是差价,你会投资股价如债价一样的金融品种?
从不乐观角度,当前降温是为了更好更大规模的上市展开,毕竟根上还是要从政治高度贯彻服务实体经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IPO上升到相当政治高度后,A股市场总体的供求平衡感到非常担忧,而依然维持博览最新纲领对市场长期走势“看空”判断的核心原因。
因此,博览研究员提请投资警惕, 一种极大概率会发生的情况是,12月份IPO过会率相对11月份会略有提升,而市场一旦看到这种信号,则行情随时可能再下一个台阶。
换言之,12月份,即便历来被认为会带来些许希望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恐怕也难有更多期待了,预计恐怕也会同样重申扩大直接融资、更大程度上服务实体的目标。
而随着越来越多场内投资者认识到,作为最具市场经济代表的证券市场其地位至少不是在提升,而只是向实体经济输血的工具——即,只要有利于实体经济就行,至于股市本身如何,已并不重要!——剩余的场内投资者最终也是要用脚投票的!




12月策略展望:降仓、防御为主,关注金融板块安全性
【研究员】:柏双

基于整体上对12月份十分谨慎悲观的判断,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对于相当一部分风险承受力低、资金量偏少的散户投资者,在这种可能会持续钝刀割肉、持续绝大部分人亏损的市场,直接空仓或者持有最低的合规仓位以打新为主,就可以让你跑赢超过80%的股民了。 而对于其他风偏较高,仍希望在资本市场寻找财富机会的投资者,博览研究员有三种建议: 第一种思路,是直接将A股资金转移去做港股甚至美股,完全规避国内政策风险,这也符合监管层当前证券市场对内收紧,对外开放的大思路! 第二种思路,对于相对还具有脉冲式机会的周期股和符合价值投资大师的业绩白马龙头不断做波段,降低持仓成本率(当然,相应地也会承受踏错节奏,反而抬高成本的风险)。 第三种思路,十二月份以保证资金安全为首,现在只有大金融具有一定安全性,尤其是银行股。


【博览财经研报】基于整体上对12月份十分谨慎悲观的判断,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对于相当一部分风险承受力低、资金量偏少的散户投资者,在这种可能会持续钝刀割肉、持续绝大部分人亏损的市场,直接空仓或者持有最低的合规仓位以打新为主,就可以让你跑赢超过80%的股民了
而对于其他风偏较高,仍希望在资本市场寻找财富机会的投资者,博览研究员有三种建议:
第一种思路,是直接将A股资金转移去做港股甚至美股,完全规避国内政策风险,这也符合监管层当前证券市场对内收紧,对外开放的大思路!
众所周知,相比于今年A股的一直不温不火(或者说是所谓“慢牛”名义下的超过80%个股亏损的真熊),美股和港股则迭创历史新高。尤其是不少A股股民也很少熟悉的中概股(内资股),BATJ、恒大等等,在极端优秀的业绩支持下,今年都取得了远超A股大部分白马龙头的涨幅(前者普遍涨一倍以上-4、5倍,后者多数涨幅在40%至一倍之间)。今年A股的牛股实际上就是跟随着港股和美股的风格走。
而近两年,随着一批主攻港股和美股的互联网券商的兴起(富途证券、老虎证券),包括国内不少券商和银行(做较好的有招商等)也都通过港股通渠道或者直接开展港股和美股的开户及服务交易业务,不仅让机构投资者,也让散户直接参与港美股,甚至欧洲及亚太其他股市越来越便捷。通道的便捷化和投资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加剧了更多资金南下。
而实际上,虽然今年恒生指数已上涨超30%,但其市盈率仍只有14倍,远低于其他主要市场以及恒生指数的历史均值。而目前海外新兴市场基金对香港市场仍处于低配状态。同时,海外投资者主要关注大市值蓝筹股,对中小市值的股票少有问津,导致这部分股票的估值折价很大,流动性也很差,但这些股票中确有一些具备投资价值。
况且,“对内收紧国内资本,对外扩大开放引进外资”,也是今年11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两国达成的共识,从这一政策大势来看,让更多价值投资的外资进A股,让更多国内资金到海外市场去学习国际化的经验和投资理念,也是符合监管层需要——
尤其是对港股,随着南下资金持续流入,内地投资者在香港的话语权正在增强,港股投资生态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主要的变化就是扭转港股“边缘化”市场的地位,提升港股的整体估值,同时提升港股的流动性、降低波动性,从战略上说,这对中央强化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也是有益的。
这也是今年很多人跑去炒港股的原因,两地的“资金跷跷板效应”确实存在——所以,如果不想在A股继续煎熬下去,可以去尝试学习转做港股美股,博更大的收益。
当然,这种策略思路具有较高的门槛,有的A股投资者并不能玩的转。
一是需要有高于A股的资金实力(港股的开户是要收费和资金质押期的,交易费用等也偏高);
二是要有更高的专业能力,不仅要熟悉一些A+H股中的A股,还要熟悉其他非内资的部分港股,而且港股的不设涨跌停板,对A股投资者也是一种心理考验。
另外,在港股突破30000点新高后,其是否也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点,现在港股的分析师们也开始疑虑重生,毕竟我们看到,港股在11月22日摸高到30199点后就连跌了7天,已经重新回到29200点左右了。
所以,博览研究员还有一个比较灵活稳妥的建议是,不熟悉港股的投资者,可以考虑买持有港股的今年部分龙头的A股基金(主要是沪港深基金、主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当然,其问题也在于,基金相对是比较平稳的,相比直接买港股的超额收益,是不存在的。
数据显示,目前共有99只可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港股的基金,其中有35只基金为今年新成立。港股基金平均收益达21.81%;有14只基金业绩超40%。进入11月,共有5只沪港深基金分红,而上一次沪港深主题基金选择扎堆分红还是在9月。
第二种思路,对于相对还具有脉冲式机会的周期股和符合价值投资大势的业绩白马龙头不断做波段,降低持仓成本率(当然,相应地也会承受踏错节奏,反而抬高成本的风险)。对于部分投资者坚信白马中线依然看好的,且有一定风偏承受力的。那么,就需要在承受短中线白马股和周期龙头再度下跌一个台阶后,通过抓住部分资金对其止跌反弹的试探的机会,短线做波段。
不过,鉴于博览纲领观点认为,股市短中长期都是下跌之势。所以试图继续在白马和周期,包括5G等市场认可度相对高一点的结构性热点中,寻找机会,其实也是逆大势所为,所以,这种做短线价差博弈的方法,其实风险依然不小。相比于之前,能够顶住调整大势的白马龙头和周期龙头将更加稀少,辨别起来会更困难。
第三种思路,十二月份以保证资金安全为首,现在只有大金融具有一定安全性,尤其是银行股,作为共和国长子,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要地,国有金融企业在目前市场强监管环境下,最让人放心,其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其在经济链条中的上游地位、相对的垄断性,都保证了其相对较低的政策强力打压的可能性,及获得较高稳定增长的能力。
但总之,12月份赚钱更难!操作策略都是应以防守、安全为首,任何试图博收益的做法,都将面临更大亏损的风险!



决策参考




12月热点展望:大蓝筹及龙头股短期可能继续向下!
【研究员】:杨波

结论:综合考虑监管意图、大蓝筹及龙头股风险释放情况等因素,茅台式“平静”很可能是暂时的,在博览最新纲领关于市场长期走势判断的基础之上,在理解和相信监管层中短期监管意图的同时,投资人要明确: 对市场的中短期走势有重大影响的是大蓝筹及龙头股走势。这类股的中短期(或者说12月)或许最终将形成监管层所想要的区间震荡状态,而目前,我们只明确的知道监管层对区间上限划出的红线,而不知道下限的红线在何处。由于大蓝筹及龙头股风险释放还没有完成,所以,虽然接下来可能有如下两种短期走势:1、大蓝筹尤其是龙头股继续向下回调。2、大蓝筹尤其是龙头股调头上行。但第一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比第二种要大。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再次强调,股市的中长期趋势,由于受到“大扩容上升到政治高度,而股市资金面难以支撑”这一长期利空因素的压制,而变得“悲观”!在政策市特征更加明显的当下,周期、5G等概念的一时表现,根本无法对抗“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带来的巨大压力!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更明确指出:股市在斩断进水,加大抽水的新时代,那种往年牛市暴赚的机会将是越来越少,频频投机将输得更多!
30日,沪深300跌破4000点,一些重要成份股大跌,但茅台以相对小的跌幅显得比较平稳。这种情况使大蓝筹及龙头股自28日以来的短期走势呈现两种局面,一种是茅台式的“平静”,另一种是加速下跌。
那么,大蓝筹及龙头股接下来的行期如何看呢?
博览研究员认为,综合考虑监管意图、大蓝筹及龙头股风险释放情况等因素,茅台式的“平静”很可能是暂时的,在博览最新纲领关于市场长期走势判断的基础之上,在理解和相信监管层中短期监管意图的同时,投资人要明确:
对市场的中短期走势有重大影响的是大蓝筹及龙头股走势。这类股的中短期(或者说12月)或许最终将形成监管层所想要的区间震荡状态,而目前,我们只明确的知道监管层对区间上限划出的红线,而不知道下限的红线在何处。由于大蓝筹及龙头股风险释放还没有完成,所以,虽然接下来可能有如下两种短期走势:1、大蓝筹尤其是龙头股继续向下回调。2、大蓝筹尤其是龙头股调头上行。但第一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比第二种要大。
茅台与其它大蓝筹及龙头股走出不同的短期局面
自以4.34%的涨幅结束此前7个交易日的下跌之后,茅台股价这三天总体表现平静,成交量则逐日下降。
然而,也有不平静的。
从自我历史表现的角度来看海康威视、美的集团以及格力电器,投资人也能大致看到相对的“平静”。不过,与茅台股价的“平静”相对,它们的波动就让人沮丧了。
此外,30日,沪深300下跌4000点,一些重要成份股大跌,加剧这些股短期的不平静。
那么,接下来,大蓝筹及龙头股近期的不平静,是否会变为茅台式“平静”?
逻辑推演的四个基础
首先,博览最新纲领是的重要逻辑前提。(详见11月27日《博览纲领的重大修改:IPO扩容提到政治高度或打破“结构性行情”!》)
第二,权威人士“树不能长到天上”的常识性观点,以及新华社在《去伪存真 理性认识近期股市变化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强调的“‘风水轮流转’、‘物极必反’都是自然界和社会运行客观规律”这一观点,构成了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前提。
第三,11月30日《政策“全力确保IPO常态化”,你却鼓噪“解禁洪峰”?“不讲政治、不懂政治”》一文中,对监管层监管意图的分析构成第三个重要逻辑前提。
第四,本次上涨启动之前,茅台在7个交易日中最大的回调幅度为17.45%。在这一回调幅度是否使得茅台的股价不再包含监管层当初展开专项监管时所担心的风险?至少是存疑的。
茅台的回调有着罕见的监管背景。这一点,我们在此前的研报时已指出过。即:新华社发表《理性看待茅台股价》一文,是国家通讯社对单一上市公司(特别是绩忧公司)股价所作的专项点评,这在A股历史上是罕见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罕见”的事情发生?
自2015年股灾之后,茅台是市场是率先启稳的股票,至2016年,在整个市场的监管逻辑发生重大变化之后,茅台自身的多个属性又与监管思维高度契合,从而成为新华社所说的,对整个市场有重大影响的股票,即:“对中国A股的稳定,尤其是中国的白酒还有消费板块的股价,也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连带效应。”正因如此,在其股价突破700元/股之后,新华社发表了上述文章,其中特别谈到,市场中可能有一些力量,为了自身的业绩改善,而“抢筹茅台”。
需要看到,“抢筹茅台”已是比较客气的用语。这种行为实质上,就是在短期内,利用自身资金的相比优势,对茅台股价进行快速拉抬。其背后,不排除出拉高出货,改善业绩的目的。
事实上,如果将观察的视野从当下延伸到2015年股灾之后,可以说,上述拉抬茅台股价的行为可能早就出现了,当其在今年11月就超过700元/股时,监管层不得不出面讲话了。
这其中,关键的是时间与涨幅的匹配问题。我们说过,茅台这次用了不到两年半时间的,基本完成此前4年来累计实现的涨幅(详见下表)。而这种涨幅与时间双重因素的对比,是在A股处于同样整体市况,以及茅台本身处于相似阶段性发展时期的前提下展开的。

正是在这一视角下对茅台股价涨幅的统计,才更显示出茅台股价有涨得过快、过高之嫌,以及纯资金炒作早已在其中存在之嫌。
由此,当我们将“两年半”、“369.83%”与当下的“7个交易日”、“17.45%”放在一起时,就可以看出,“17.45%”这个幅度,恐怕不能使得茅台的股价,特别是其后续上涨,不再包含监管层当初展开专项监管时所担心的风险。要看到,对回调时期的最低价631.01元/股为基数,只需两个涨停板,股价就能回到新华社发文提示风险时的水平。
换言之,茅台股价在17日至27日这7个交易日中所作的回调,很可能没有充分释放新华社所提示的风险。
结论
基于上述四个方面,我们得下如下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1 07:56 , Processed in 0.125344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