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股票内参-首席证券内参7.1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9 09: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不懂2014年下半年,就看不清2018年上半年》:处理市场和监管,就好比买东西一样。有需求是成交的第一步,至于说买多买少,那是程度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下一轮行情的斜率因为去杠杆而难以有2015年高,下一轮行情的空间由于监管的边际压制而难以有2015年高。但只要国家需要股市,方向肯定没有问题。自证监会2015年初开始去杠杆以来,监管层对于股市的态度是:担忧——压制——挽救——震怒——边缘化——试探——强化——震怒——整肃——求活——试探——强化。我们可以从这些政策的态度和举措中看到,监管层早在2016年就有意重启股市的。当时所谓的第二轮国企改革也是紧锣密鼓地推动,但是保险资金折射出的金融风险交叉影响的问题让新一轮去杠杆开启。而目前来看,这一问题也基本得到遏制,三会领导层也已经完成人事布局,国企改革箭在弦上。监管层的试探性举措开始有了新的苗头,重启股市的信号在增强增多。
《带“安全阀”的常态化协调监管“风险”更可控!》:自“425讲话”之后,金融业强监管从竞争式过渡为协调式。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政治上的极正式规格,既将“强监管”确立为金融工作的主基调,也对协调监管进行了“升级”,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带“协调安全阀”的常态化监管新时期。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是:专设的国务院金稳会有确保协调力度的权威,央行作为国务院金稳会办公室,有对监管机构进行问题的实权。(这也是我们今后关注金融监管是否出现新的阶段变化的一个标志。)接下来,如果个别监管部门展开竞争式监管,同样会被问责。根据决策层对前一阶段金融风险管控所给出的“定论”,央行会倾向于保持监管力度不超过此前水平。只要接下来金融业的风险情况保持平稳,政府不会进一步加码监管力度。这在客观上使得单个监管部门不会冒然提升监管“从严”的标准。同时,决策层希望监管层加紧做的,是依据2012年金融自由化以及2017年A股“412行情”中暴露的监管不足和监管教训,推出一系列机制和规则。



e119094fbad297151f65a21e8af0c8dd.gif 热点聚焦
66ac4c49d3a7ba9dc2e62b2000b33576.gif


[url=]
证监会落实金工会精神,“疏通和规范”资金流入至少不是利空!
[/url]
【研究员】:柏双
结论:在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政策执行层面,日前证监会开会强调“加快修复和净化资本市场生态,进一步疏通和规范各类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的表态,进一步强化了我们主流观点“长线资金应做好布局准备”的判断。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证监会对下一步工作重头首先是要求“疏通和规范”各类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疏通在前,规范在后。即流入是主流,但“水”要“净化”,什么样的水是“污水”呢?比如,用银行信货资金炒股显然就是需要净化的。简单说,证监会主要控制国企非投资资金炒股。从这个角度讲,疏通和规范,至少不是利空。但无论金工会、还是一行三会的表态,都面临一个最大的把控难度,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完成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对国企,又要按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的规则来办,两者间何为适当的度,考验政策执行者的水平。历史上,化解这个予盾似乎只有人造牛市才行。而当前,疏通与规范资金还需漫长过程,新股发行只会加快,市场风险偏好在没有它法建立信心前只会降低,告别股市的投资者还会扩大(这是最好的投资者保护),2:8极端分化的差距还将拉大。当前股市最重要不是融资功能,而是定价功能,需要休生养息!但希望仍在。

【博览财经研报】证监会已经开始部署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落实,预计另外的一行两会及其他部委也会很快跟进。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对上周(7月14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解读认为,《金工会:金融得以“假释”,股市不再“受虐”!》。即,会议最大试亮点是,将关了两年的金融从禁锢中“假释”出来了!体现了党中央需要金融帮经济去杠杆,结合博览政策研究体系的逻辑“只有国家需要股市之际,才是牛市的前提”。我们对“长线资金应做好布局准备”的判断继续得到强化。
简单说,首席经济学家认为本次会议表达了中央对金融行业由此前的十分忧心、被边缘化,到如今对金融“有所依赖”。但这并非是全部,要不是经济去杠杆的需要,要不是国企急待降杠杆,金融不会被“假释”,毕竟是“坏人”。但“假释”也是有条件的,除了防守风险底线,首先明确的是尽管“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要在党的领导下,并且在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一行三会”包括地方金融管理都要在中央事权前提下来发展金融。
李宏图先生预计,包括“一行三会”以及地方金融,今后会采取垂直管理模式,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对股市来讲,因经济去杠杆的需求,直接融资的地位得以提升,股市的重要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了。股市从“从严监管”向“在发展中规范”的方针渐行转变。在近期博览内参“长线资金做好准备入市”的研报中,我们也强调过“政策是否对金融松绑”的观察点(是我们强化对长线资金准备入市的信心前提),而此次金工会的精神恰好得以肯定。
在对上述会议精神的政策执行层面,日前证监会开会强调“加快修复和净化资本市场生态,进一步疏通和规范各类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的表态,进一步强化了我们主流观点的上述判断。
据财联社19日讯,证监会党委17日上午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会议称,将牢牢坚持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发展方向。证监会将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资本市场“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基础性制度,加快修复和净化资本市场生态,更加注重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强化和完善退市制度,进一步疏通和规范各类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能力,推动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保护好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监管工作人民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应有之义。证监会党委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改革方向,在制度上补漏洞,在能力上补短板,依法全面从严加强资本市场监管,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证监会对下一步工作重头首先是要求“疏通和规范”各类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疏通在前,规范在后。即流入是主流,但“水”要“净化”,什么样的水是“污水”呢?比如,用银行信货资金炒股显然就是需要净化的。简单说,证监会主要控制国企非投资资金炒股(绝不允许资金反而从实体经济向金融市场流入的局面出现),但对“合规”资金(比如非杠杆的、居民的闲散资金)则允许的。
从这个角度讲,疏通和规范,至少不是利空。
此文是证监会对上周末金工会的表态,自然要杠起直接融资IPO的大旗。
有关如何看待“直接融资是党交给证监会的重中之重的任务”,尤其是对股市的影响?
我认为,无论金工会、还是一行三会的表态,都面临一个最大的把控难度,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完成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对国企,又要按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的规则来办,两者间何为适当的度,考验政策执行者的水平。
就证监会来讲,既要加快新股发行,又要按市场规律办考虑供需平衡,核心在于股市是个预期市场,供给扩大,如疏通不够、规范过度,股市资金存量分配下,要么整体估值平均下移,要么内部分化如当今上证50与创业板的背逆。
一旦新股破发,则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不彰显。这个矛盾困挠监管层几十年,能否在本届监管层化解,难度不小。
历史上,化解这个予盾似乎只有人造牛市才行。
金融市场也是一个信心市场,在强调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同时,官方也应考虑能给投资者带来什么利益。
仅仅保护中小投资者这一句话,并不见得能建立信心。
总之,疏通与规范资金还需漫长过程,新股发行只会加快,市场风险偏好在没有它法建立信心前只会降低,告别股市的投资者还会扩大(这是最好的投资者保护),2:8极端分化的差距还将拉大。
我认为,当前股市最重要不是融资功能,而是定价功能,需要休生养息!
但希望仍在。



博览视点



[url=]
看不懂2014年下半年,就看不清2018年上半年
[/url]
【研究员】:江桥
结论:处理市场和监管,就好比买东西一样。有需求是成交的第一步,至于说买多买少,那是程度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下一轮行情的斜率因为去杠杆而难以有2015年高,下一轮行情的空间由于监管的边际压制而难以有2015年高。但只要国家需要股市,方向肯定没有问题。自证监会2015年初开始去杠杆以来,监管层对于股市的态度是:担忧——压制——挽救——震怒——边缘化——试探——强化——震怒——整肃——求活——试探——强化。我们可以从这些政策的态度和举措中看到,监管层早在2016年就有意重启股市的。当时所谓的第二轮国企改革也是紧锣密鼓地推动,但是保险资金折射出的金融风险交叉影响的问题让新一轮去杠杆开启。而目前来看,这一问题也基本得到遏制,三会领导层也已经完成人事布局,国企改革箭在弦上。监管层的试探性举措开始有了新的苗头,重启股市的信号在增强增多。

【博览财经研报】7月17日,5.11%,创业板又创下惊人跌幅,满满的股灾味道。在这样的一个人心惶惶的环境下,你可知道,3年前的夏天也是隔不了几天就能见到创业板崩盘破位。而改革牛依然奋首向前,熬过2014年的寒冬。2015年的春天奏响了“神创”的传奇号角。
我们提出长线资金做好战略布局的准备,虽然也强调了当前在不同时期布局的偏重不同,并指出短期仍以布局白马蓝筹为主。但是这在很多投资者看来,并不能让他们相信眼前500余只股跌停的环境到了可以布局长线,憧憬牛市的时候。
对于任何一种观点,暂且不置可否。有人赌现在,有人赌将来。视角不同自然看到的风景不一。

2595f0a3465e086b2fd68cd4ff6912bf.jpg

2014年下半年,在上证特别是上证50以及央企国资改革指数相继突破走高的环境下,创业板指数却仍然横盘震荡,时不时破位下行。大跌4%左右的日子也并不少见。而牛市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孕育而生。
2017年下半年与2014年下半年,有没有可比性?
如果从政策环境来看,今年下半年也将是国企改革加速推进的阶段,从政策动向看,能源行业国企的并购和军工等行业的改制都将持续催化,并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这一点与2014下半年无异。
如果从市场走势来看,目前蓝筹领涨,小票阴跌也与2014年四季度行情相仿。
如果从启动前的环境来看,2014年之前经历了5-6年的熊市。市场杀跌动能已尽枯竭,等待政策信号确认市场底。目前股市也是经历了2年多的熊市。市场难上难下,波幅收窄。两者也是极度相似。
如果从政策诉求来看,2015年需要借道股市完成经济降杠杆,而如今金融工作会议的定调,反映出更加需要资本市场来为经济去杠杆。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创业板持续杀跌,权重股越涨越高。这样的分化市场不可能带来增量资金入场,理由就是创业板没人买,蓝筹价太高。我们回看2014年下半年,蓝色的是上证50,下面是创业板指数。两者分化数月,并不比现在漂亮50和要命3000的分化格局差。
当牛市氛围起来了,互联网+等政策利好开始吹风了,当监管之手并没有压制了,创业板的偏好自然就起来了。创业板有没有人买不是思考一轮牛市的充分条件,时间到了,自然水到渠成。
73f4f4c2caaa122c115c3563f9b2bc77.jpg
2014年7月29日,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问题导向……要增大简政放权的含金量,加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2014年10月底,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
国企改革动作不断,政策春风的持续预热,让国企改革概念成为A股市场凝聚做多预期和动能的核心概念。一时之间做国企改革股成为“政治正确”的事,这和目前大家炒漂亮50没两样。虽然说前者更为主动,但是本质无差别。
国企改革以及权重蓝筹股延续了4个月左右的行情后,此时,上证指数已经录得接近60%的涨幅。很明显已经处在了一个牛市之中。2015年1月初,创业板开始反弹。在市场人士和多家机构鼓吹5000点不是梦,拥抱改革牛的舆论之下,创业板开始补涨。叠加中途两会期间互联网金融的利好炒作预期,使得创业板开始加速火爆。
市场就是这样,如果一个新的路子更赚钱了,而且没什么监管压力的话,那么这个偶然的契机将会将行情的主线绑定到它身上。在那个没有多少监管压力的年代,市场资金运作小票更容易赚快钱。这种情况下,机构才逐步转移到创业板等小票之中。
随着2015年上半年牛市的氛围越来越浓,官方的态度越来越好,杠杆资金越来越多。最终触发了一轮普涨的牛市行情。而行情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监管层对股市的需求的凸显。我们知道监管层对股市的顶层设计思路,按照克强总理的构想,是让有钱的人和需要钱的企业通过股权众筹、双创来借道资本市场完成。最终削减金融部门的杠杆和企业的杠杆。以居民存款转移完成经济的稳定增长。
这其中,国企改革是一个资本市场核心主线的重要抓手。也是促成牛市的引爆因子。
回到目前,监管层还需要股市吗?
9f21f1b137135ef0a0a23ce50d6bf873.jpg
监管层一直都需要股市,这个创造持续现金流的地方是监管层又爱又怕的地方。爱的是钱,怕的是钱创造的风险。再说细致一点,爱的是一级市场IPO融资带来的钱;怕的是二级市场疯狂炒作带来的风险。但是一级市场需要靠二级市场来输血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不想过多强调在严控楼市的环境下,政府多么需要找到一个转移杠杆压力的资金源。
在否定监管层希望开启新一轮行情的时候,大体有这样几种原因。
其一:
随着新股扩容手段的“行政化”更改,导致了目前的融资不需要考虑维持市场较高的活跃度。以前“政策性牛市”都基本上需要通过“股市大涨”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否则新股每次上市发行都会带来股指的较大波动。这种可以即刻显现的抽血效应使得要想继续融资,就必须让市场以上涨来对冲新股扩容导致的下跌压力。
要融资就要涨,这是A股一度的真理。
但是2016年这个等式成为了历史。新股可以摸奖一样不用提前缴款,也就没有了及时性的抽血压力。要融资不一定要涨似乎成为了新的规律。
如今要评估的是“要融资不一定要涨”这个新规律会被什么因素所打破?
当前市场有一个疑问,就是对“有求于股市就要股市涨”的逻辑的怀疑。这也是大家看到直接融资被反复提及而不大感冒的原因。直接融资对于股市而言,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股权融资(偏向于IPO),另一个是二级市场。表面上看,新股申购新规使得IPO可以随心所欲。实则不然,如果二级市场的活跃度极低,将同样会掣肘IPO的发行。
所以,你就明白了为何IPO出现破发潮的时候,监管层就会坐不住了。只能说2016年到现在还没有到达一个激发矛盾的临界点。但是有求于股市就要让股市活跃(也即要涨)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2016年阶段性的现象不能拿来否定这一规律。
所以上述原因的持有者会认为“监管层对于股市的诉求只是IPO,不是维持交易人气”。
其二:
两年来,即使近期一行三会纷纷强调金融创新。但与此同时对于监管,防风险的话术并没有丢弃。所以部分人士认为监管周期未结束,股市难有走牛希望。正如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所言:
本次会议表达了中央对金融行业由此前的十分忧心、被边缘化,到如今对金融“有所依赖”。
但这并非是全部,要不是经济去杠杆的需要,要不是国企急待降杠杆,金融不会被“假释”,毕竟是“坏人”。
但“假释”也是有条件的,除了防守风险底线,首先明确的是尽管“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并且在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一行三会”包括地方金融管理都要在中央事权前提下来发展金融。
也就是说,包括“一行三会”以及地方金融,今后会采取垂直管理模式,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
对股市来讲,因经济去杠杆的需求,直接融资的地位得以提升,股市的重要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了。股市从“从严监管”向“在发展中规范”的方针渐行转变。
由“从严监管”到“发展中规范”渐行转变,这样的一个态度是最为重要的。自2015年股市剧烈波动之后,再希望来一轮脱离监管的牛市很显然不切实际。所以,今后的市场定然不是完全恢复到市场“自驾”模式,而是监管无形之手随时可能进行“驱驾”调控。
市场和监管历来是难以找到平衡点的,监管层也难以确定管到什么地步合适。所以,风险平息之后,很多事情只能边走边看。如果因为害怕风险而因噎废食则得不偿失。所以,我认为监管层将互金整治收尾延迟等举措都是反映出想让市场先自我恢复一段时间。
处理市场和监管,就好比买东西一样。有需求是成交的第一步,至于说害怕买多了用不完或者买少了不够用,那是程度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下一轮行情的斜率因为去杠杆而难以有2015年高,下一轮行情的空间由于监管的边际压制而难以有2015年高。但只要国家需要股市,方向肯定没有问题。
※2015年股灾前夕到现在的政策轨迹如此演绎:
证监会警示加杠杆行为(担忧)01.16——牛市继续,加杠杆未见收敛——监管主动去杠杆(压制)——股灾崩盘,机构减持趁势做空——股灾崩盘,大势已去——证监会救市,提供流动性支援(挽救)——加杠杆卷土重来,救市券商内部金融腐败——证监会加码去杠杆及金融反腐(震怒)——股灾继续扩大——降息降准,暂停IPO——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防风险,抑制资产泡沫(边缘化)——证监会管理班子大调整,开启维稳模式——市场走稳,克强重提直接融资(试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大做优做强国企,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强化)——保险大鳄搅动市场稳定格局,强监管再占主导地位(震怒)——银行开启去杠杆,整顿险企,市场大跌(整肃)——4.25政治局会议定调金融活、经济活(求活)——新一轮去杠杆力度减弱,行情恢复——国务院、央行、证监会频提金融创新(试探)——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提直接融资,假释金融(强化)
从政策轨迹看,自证监会2015年初开始去杠杆以来,监管层对于股市的态度是:担忧——压制——挽救——震怒——边缘化——试探——强化——震怒——整肃——求活——试探——强化。(如下图所示)
e7be85df5a962775b1a24193a8a3360e.jpg
b589e5d316e9df5a737f9665b73a6b0d.jpg
fc93f31df1c2ef205a5f40affa4ae4b4.jpg
d052cae685147e37c7c5aee0093353b5.jpg
e567b0055258b72998f87a6fb7501293.jpg
我们可以从这些政策的态度和举措中看到,监管层早在2016年就有意重启股市的。当时所谓的第二轮国企改革也是紧锣密鼓地推动,但是保险资金折射出的金融风险交叉影响的问题让新一轮去杠杆开启。而目前来看,这一问题也基本得到遏制,三会领导层也已经完成人事布局,国企改革箭在弦上。监管层的试探性举措开始有了新的苗头,重启股市的信号在增强增多。
总结
两年了!5178点的辉煌渐成历史,2638点的痛楚已然麻木。如今站在承前启后的节点,回望过去,展望将来。2014年的7月,夏日的烈阳混着蝉鸣的聒噪。懒散的街头,感受不到多少牛市的气息。然而就在这个夏天,中国股市迎来了新一轮久违的大牛市。它没有2015年普涨的疯狂,有的只是难得的低调恬静。俯身窗外,又是夏蝉聒噪,新一轮行情是否也在慢步走来呢?



焦点透视



[url=]
带“安全阀”的常态化协调监管 “风险”更可控!
[/url]
【研究员】:杨波
结论:自“425讲话”之后,金融业强监管从竞争式过渡为协调式。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政治上的极正式规格,既将“强监管”确立为金融工作的主基调,也对协调监管进行了“升级”,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带“协调安全阀”的常态化监管新时期。 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是:专设的国务院金稳会有确保协调力度的权威,央行作为国务院金稳会办公室,有对监管机构进行问题的实权。(这也是我们今后关注金融监管是否出现新的阶段变化的一个标志。)接下来,如果个别监管部门展开竞争式监管,同样会被问责。根据决策层对前一阶段金融风险管控所给出的“定论”,央行会倾向于保持监管力度不超过此前水平。只要接下来金融业的风险情况保持平稳,政府不会进一步加码监管力度。这在客观上使得单个监管部门不会冒然提升监管“从严”的标准。同时,决策层希望监管层加紧做的,是依据2012年金融自由化以及2017年A股“412行情”中暴露的监管不足和监管教训,推出一系列机制和规则。

【博览财经研报】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通稿,并进一步结合17日、18日银监会、央行先后在各自官网上分布的新消息,以及《人民日报》18日有关国务院金稳会的消息,博览研究员认为:自“425讲话”之后,金融业强监管从竞争式过渡为协调式,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政治上的极正式规格,既将“强监管”确立及金融工作的主基调,也对协调监管进行了“升级”,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带“协调安全阀”的常态化监管新时期。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是:专设的国务院金稳会有确保协调力度的权威,央行作为国务院金稳会办公室,有对监管机构进行问题的实权。(这也是我们今后关注金融监管是否出现新的阶段变化的一个标志。)接下来,如果个别监管部门展开竞争式监管,同样会被问责。根据决策层对前一阶段金融风险管控所给出的“定论”,央行会倾向于保持监管力度不超过此前水平。只要接下来金融业的风险情况保持平稳,政府不会进一步加码监管力度。这在客观上使得单个监管部门不会冒然提升监管“从严”的标准。同时,决策层希望监管层加紧做的,是依据2012年金融自由化以及2017年A股“412行情”中暴露的监管不足和监管教训,推出一系列机制和规则。
严厉用词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并非要求监管力度升级
有观点聚焦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通稿中以严厉的用词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并因此认为对市场利空。博览研究员认为,这种判断存在着偏颇之处。
一方面,决策层已不谈对金融风险进行处置,说明对金融风险的处置基本完成,金融监管的重点不再是以处置现存棘手问题为主。“425讲话”以及6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都明确指出,“金融风险可控”。类似的表态在近期央行、银监会的公开讲等方面中也可看到。
正是有这样的条件,决策层才会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在谈及加化监管的具体工作重点时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由此,有了值得投资人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当前的强监管,是以协调式为特点的常态化强监管。这与“412”前后的竞争式强监管不同,也不是“严打式”的运动式强监管。
在17日的研报中,我提出,从本次金融工作会议可看出,本届决策层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的偏好——更强调有形之手的积极作为。因此,以上判断换言之,就是只要接下来金融业的风险情况保持平稳,政府不会进一步加码监管力度。同时,决策层希望监管层加紧做的,是依据2012年金融自由化以及2017年A股“412行情”中暴露的监管不足和监管教训,推出一系列机制和规则。形象地说,就是建立起一个金融领域的火警预防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
而金融工作会议上,所要求的“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实质是决策层为了使监管层加紧上述体制建设,而对其工作态度提出的要求。具体如何“发现风险”、“提示和处置风险”则需要机制和规则,否则,如果个别监管部门一味从严监管,则可能演变为“草木皆兵”,使正常的金融运营和为了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必须展开的金融创新受到负面影响。
国务院金稳会有确保协调力度的权威,“监管风险”更可控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通稿中,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有两句,一句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第二句是,“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第一句是以工作重要性的定位,第二句讲的是工作重点有哪些。
那么,“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什么呢?《人民日报》7月18日《国务院金稳会 做什么怎么做》一文中,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说,“当前,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外部冲击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正在积累,金融市场上也乱象丛生,套利投机泛滥,利益输送严重,大案要案不断滋生。”换言之,“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是陆磊提到的7种风险和数个乱象。
由此可知,“系统性金融风险”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单一监管机构在分业监管框架下可以独自完成管控的风险,其中主要涉及的金融监管部门是央行、银监会。
第二类是需要协调监管来实现有效管控的风险。
当然,根据A股“412行情”的教训,单个部门在处置第一类风险中如果用力不当,就可能给金融业带来第二类风险。这种情况,就是后来被称之为的“监管风险”或者“监管行业自身成为风险点”。这是第三类风险。
需要承认的是,在决策层用严厉语句提出对金融监管部门工作态度的具体要求后,一些监管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可能倾向于以“从严”的基调展开工作。这一点,在17日晚间发布于银监会官网的相关消息中可以看到一些信号——该信息提到,“深入整治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等市场乱象。”
不过,前述《人民日报》的文章以及18日央行官网所发布的消息,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改进监管方法,进行监管问责。”此外,从这两条消息可以看出,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将由央行主导建设。
由此可以推测:国务院金稳会有确保协调力度的权威,央行作为国务院金稳会办公室,有对监管机构进行问题的实权。接下来,如果个别监管部门继续展开竞争式监管,同样会被问责。根据决策层对前一阶段金融风险管控所给出的“定论”,央行会倾向于监管力度不超过此前水平。这在客观上使得单个监管部门不会冒然提升监管“从严”的标准。



[url=]
8个月、4个阶段:金融强监管后续还将有新变化
[/url]
【研究员】:杨波
结论:在8个月的时间里,中国金融的“强监管”政策环境从起步期起,迎来了第4次变化。这4次变化,不是大方向和主基调的变化,而是工作力度、方式以及侧重点的变化。它是中国经济自2015年底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之后,决策层在金融治理领域形成与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新政策体系的过程。由于实体经济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没有完成,以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为重点目标的新金融监管体系的设想也只是刚刚提出,一系制度建设、实践检验工作还有待展开,因此,强监管在后续还将有新的变化。

【博览财经研报】当我们说中国金融“强监管”进入新时期时(详见相关研报),这意味着,在8个月的时间里,中国金融的“强监管”政策环境迎来了第4次变化。这4次变化,不是大方向和主基调的变化,而是工作力度、方式以及侧重点的变化。它是中国经济自2015年底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之后,决策层在金融治理领域形成与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新政策体系的过程。由于实体经济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没有完成,以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为重点目标的新金融监管体系的设想也只是刚刚提出,一系制度建设、实践检验工作还有待展开,因此,强监管在后续还将有新的变化。
8个月,4个时期
自证监会刘主席于2016年2月上任以来,依法监管是其特点之一。2016年12月对“妖精”、“害人精”的公开谴责,让市场将其监管冠以“强监管”的称谓。金融“强监管”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截止到现在(2017年7月18日),金融强监管政策共有4次变化。它们分别是:
1、起步期——证监会一马当先打“妖精”。这一时期,虽然打“妖精”的实际工作由保监会完成,但横刀立马呵退“金融大鳄”的“头功”必须记在证监会的身上。而整顿“金融大鳄”,重塑金融生态,正是中国金融强监管的内在核心目的。
2、基本成形期——银监会、保监会拍马赶上,“一行三会”联合强监管的基本格局形成。但银监会、保监会短期内密集出台新政策,形成了监管层之间竞相出手强监管的局面。A在此时出现“412行情”。
3、确认及协调试水期——4月25日决策层以集体学习方式,将金融工作的基调定为“强监管”,在肯定方向的同时,强调部门间的监管协调。监管层之间在央行组织下展开首次探索。这段时间里,政策协调的表现是5月12日央行、银监会对市场喊话。
4、正式确立及协调升级期——第五届全国金融工作以政治上更正式的规格,确认了“425讲话”的主要精神,确立了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在政策方向和基调不变的情况下,新设立国务院金稳会,金融“强监管”进入带“协调安全阀”的常态化新时期。在这一会议召开前,决策层和监管层从6月17日起,就开始释放相关信号。
上述4个时期的演变,可以由下面的这张图,更直观的了解。我用四种颜色的边框,来区分不同的时期。同一时期的事件,其边框颜色相同。
a5508510ff448e4e8fb4b2a1887cb6f1.jpg
74f17af0b925726f958f4a6c177066c0.jpg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以及自身机制上的演进是变化的原因
表面上看,金融政策在短短8个月中就有4次变化,似乎有点过于频繁。但实际上,政策的大方向和主基调一直没有变。
金融政策以“强监管”为大方向和主基调,是宏观经济发展倒逼的结果。如下图所示,2015年第二季度之后,金融业增长率创历史高位。但正是在那时,A股进入了股灾的前夜。此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股灾对实体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直观的表现,就是GDP增速保持基本稳定。但达成这一局面是付出了“真金白银”的。正因如此,决策层从应付股灾起,对2012年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展开了反思。随着2015年底决心展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进入了对自由化纠偏的时代。不过,问题最明显的证券领域到2016年初才完成监管层负责人的更换,因此,人们在政策上没有立即看到新的东西,也没有意识到一个叫“强监管”的时代即将到来。
6862b24bccab2ce6b622a3f7b687cc93.jpg
直到万科举牌一事发展成一个触及基本底线的事件时,“强监管”这个早就应该出现的新事物终于出现了。它就是对金融自由化进行纠偏的“药方”。
此后的调整,如上图所示,主要是各监管部门自身政策调整以及部门间政策协调这两个方面,在强监管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完善。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则以政治上极正式的规格,对“强监管”的政策地位进行了确认,并推动了又一轮监管方式的升级。
接下来,由于实体经济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没有完成,以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为重点目标的新金融监管体系的设想也只是刚刚提出,一系制度建设、实践检验工作还有待展开,因此,强监管在后续还将有新的变化。大智慧破解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1 06:46 , Processed in 0.145360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