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贸易“失序”、经济“失速”:决策层年中总结会必有“大动作”!
【博览财经研报】在“传统上”,一般会在“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召开的决策层“年中经济总结会”,大概率会在6月底、7月初的某个时间召开,研究员认为,无论短期内A股行情如何演绎,对7月份,乃至下半年影响最大的“变量”,很可能要转移到决策层对下半年“一系列宏观政策”是否、以及如何“微调”(甚至不排除某些具体政策上的“大开大合”),这是投资人当前必须把握的“关键”!
高层近期展开了密集的调研,地区包括山东、湖南、广东、福建等。通过调研,了解经济形势,进而作出决策。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确实异常复杂,尤其是近段时期以来,金融形势、经济形势,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外部环境也在恶化,整体来看,困难在增多,改革的时间窗口在缩小。那么,如何看待当前的形势?下半年政策会作怎样的调整,最近已经出现了许多端倪,是观察政策走向的风向标。
研究员注意到,决策层“调整”相关政策的“时间窗口”已经开启,而无论是对外应对美国的贸易大棒,还是对内,拿捏实体经济发展的节奏,调整政策操作的“平衡和时机”,都势必对国内经济运行,尤其是下半年资本市场预期,带来明显而重大的影响!
这也是在经历再次“千股跌停”之后的A股,要把握市场走势,寻找投资机会所必须首要评估的“变量”!
决策层进入“年中总结”时间段
习总书记送走了“百日内三次访华”的金正恩,由于暂时未见诸位决策层近期还有其他“出访”安排,或外国领导人近日访华的消息,决策层大概率进入到“年中总结”的时间段了。
按照惯例,每年6月底、7月初,是决策层召开相关高层会议“总结上半年、部署下半年”的关键时期。
而在研究员印象当中,比较“明显”的“年中政策转变”,一个是2017年4-7月期间,决策层对金融市场的政策立场,“从单方面的‘抑制’(去杠杆、脱虚)转向‘积极利用’(向实)”,强调直接融资对扶持新经济的积极作用,也就有看后来A股扩容的“常态化”,尤其是今年以来新经济、独角兽的“海归、CDR”等;
另一个重大调整,则是2015年“股灾”之后的一连串“政策纠偏”,彼时,不仅是对“此前股市一刀切的去杠杆”做出了“新老划断、留出缓冲期”的政策调整,也揪出了张育军、姚刚等“内鬼”,停止了“害人不浅”的“熔断机制”,随后就是证监会掌门人的“换帅”……
鉴于已到6月下旬,有关上半年的各项统计数据、或者预测数据,大概率也已经送到决策层案头了,到了决策层“总结、规划”的时间!
而当前,无论是内因的扑朔迷离,还是外因的波诡云谲,都增高了决策层“相机调整”的概率,而这一点,在6月以来的相关政策动向上,已经略有反应——
1、外因方面,当前的重中之重,自然还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事务顾问纳瓦罗19日表示,中国低估了特朗普的决心;如果中方不改变其“掠夺式”贸易方式,美国将会征收更多关税。目前特朗普大幅增加了可能被征收新关税的中国进口商品名单。
中国方面则指责美国“极度施压并进行勒索”,誓言将给予回击,中美贸易冲突升级严重打击了金融市场。随着双方的赌注越来越高,破坏性贸易战的风险急剧增大。
决策层,究竟会如何判断当前中美贸易战的走势?会否在战略、战术上有所“调整”?
这肯定是此次“年中总结”时必须考虑的一大“外部扰动因素”(研究员认为,金正恩的“百日三访”,美朝之间的元首会晤,其实是中美之间“另一个渠道的互动”,暗示中美之间除了“不共戴天”的“贸易杀”,还有很多需要“互相合作”的“共同利益”);
2、内因方面,则显然是要对5月以来展现的“部分领域‘疲弱’的经济数据”予以“研判”,宏观政策是否会有所“微调”(部分“相对激进”的分析认为,还是要“大放水”)。
5月数据给部分人一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尤其是社融“腰斩”,居民杠杆高企、消费增速“15年新低”;投资增速持续低位等等……
“调整”相关政策的“时间窗口”已经开启
而研究员也注意到,相关政策的“因应”已经露出苗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强调“运用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小微信贷供给能力,加快已签约债转股项目落地”。
也就在同一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调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组长为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职能要求是:加强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协调解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而此前一天,“个税第七次修订案”提交审议,不仅“大幅”提升起征点,更增加了诸多“子女教育、住房租金、房贷利息”等“扣除项”!
研究员认为,无论是“扶持小微”,还是“修订个税”,决策层的政策指向,其实就是“稳定、激发”内需!!
而这一点,恰恰是应对当前内外各种挑战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国内“高质量的增长”,还是要对国际贸易战,中国的软肋,从根本上说,不在“技术”都是“内需”!
1、当前中国仍然必须大量出口,因为内需不足,产品无法在国内完全销售。
2、内需不足,所以才必须大量出口、增加从业者收入、扩大内需。
3、当前中国“增加进口”的能力仍然不足。中国对美进口的一半是芯片,芯片制成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国内内需能支撑的进口,并不多。
4、内需是唯一的谈判筹码。当前是全球产能过剩。无论是稀有矿产资源,还是独门的尖端技术,最终形成的商品都是过剩的。我有购买力,就谁都得求我。我没购买力,只想转手倒卖,转手加工后倒卖,就没有话语权。技术只能解决生产问题,不能解决内需问题。
5、品牌与内需。中外主要差距是“做品牌的能力”而非技术差距。中国企业不会做品牌,使中国国内的中高端收入人群的内需被外国品牌满足,而中国品牌不能在外国开发市场。中国没有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导致中国产品以低价格依赖外贸销售、被指责为倾销;为了低价而降低劳工工资,被指责为血汗工厂、同时降低内需;为了低价而牺牲环境,被国际社会指责;为了低价而政府补贴,再被国际社会指责……
总结
整体来看,决策层“调整”相关政策的“时间窗口”已经开启,而无论是对外应对美国的贸易大棒,还是对内,拿捏实体经济发展的节奏,调整政策操作的“平衡和时机”,都势必对国内经济运行,尤其是下半年资本市场预期,带来明显而重大的影响!
这也是在经历再次“千股跌停”之后的A股,要把握市场走势,寻找投资机会所必须首要评估的“变量”!
从“讲政治”到“稳经济”,本次“年中总结会”或解冻金融环境!
【博览财经研报】“金融去杠杆”并没有令资金流向实业,反而实业融资更枯竭;而“火药味甚浓”的中美贸易战,根本上是关于“市场化”还是“国有化”这一中国发展方向的争议!对此,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问题的背后,仍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未解之难题,党与市场的关系究竟怎么处理?党有党的定性原则(解释原则靠国企书记),市场有市场的定量标准(标准制定靠多数人)。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预期,如何将“讲政治”实落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应是此次“年中总结会”的主要议题!而以“内需为导向的全面振兴经济新政”,将在三季度确立!金融环境应有所解冻,6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运用‘定向降准’工具”,应该就是一个信号!
整治金融,为何实业反而更糟糕了?
就国内经济而言,近年来的“脱虚向实”,这个方向是的,但当前的“困境”是,“虚”是脱了,但实业未必就好了:令人困惑、甚至是揪心的现状是,近两年的大力去杠杆,整治金融,实业反而更糟糕了!
5月数据显示——
消费断崖式暴跌,创近15年新低;
投资断崖式暴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6.1%,预期7%,前值7%;
社会融资断崖下跌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608亿人民币预期近腰斩;
唯一还在坚挺的,似乎只有房价了。
工行董事长最近表示,2010~2017年的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5.4%下降至12.7%,降幅达到了一倍;而与此同时,居民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已升至49%,几乎占了GDP的一半。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空心化。
今年一季度,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率为39.8%,四成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
全国今年一季度末的亏损率为22%(82058家亏损企业/372197家),然而身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工业企业亏损率居然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此外,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去年同期下滑19.9%,而总亏损额同比去年同期爆涨54.3%。而这与近期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企业经营情况一模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研究员认为,站在实业角度——
从外讲,到目前为止,“金融去杠杆”并没有令资金流向实业,反而实业融资更枯竭;
从内讲,实业尤其是“国进民退中”的国企改革滞后,所谓的“讲政治”确实体现了“表忠心”,但尚未落实到“增效率”。
忠心好表,不说不一致的话好讲,张口就来,容易!
但要搞经济增效率,就有失败的风险,弹精竭虑也不一定有多少利,还要得罪人……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问题的背后,仍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未解之难题,党与市场的关系究竟怎么处理?党有党的定性原则(解释原则靠国企书记),市场有市场的定量标准(标准制定靠多数人)。
因此,研究员认为,如何将“讲政治”实落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应是此次“年中总结会”的主要议题!
如果说上述国内的“从讲政治到落实政策”,更为“重要”,那么,“火药味甚浓”的中美贸易战,就令这个议题更为迫切!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预期,以“内需为导向的全面振兴经济新政”,将在三季度确立!
因此,金融环境应有所解冻,6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运用‘定向降准’工具”,应该就是一个信号!
中美贸易争端,根本上是关于中国发展方向的争议!
关于正在“升级”的中美贸易战,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强调指出——
贸易不平衡需双向调整,不是单向。
从这个角度,目前互对500亿各方单向互罚,也是一种调整方式,但只是双方情绪化调整。
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美国反对的是政府补贴,造成竞争不公平,尤其是中国从制度上展开“国进民退”,即在美国看来,这种不公平是由制度保障的,长期的。
中美这次贸易争端,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中国发展方向的争议!他们对中国的这种“非市场经济的竞争”表示了不满,认为中国现在做的一切需要取代美国的位置。
这也是此前李宏图先生反复强调的,中美贸易战,美国的根本诉求是逼中国“市场化”,而不要“国有化”!
所以,中美贸易战是40年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不是特朗普也会另一个人来发起,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那么,“市场化”与“国有化”的贸易再平衡有何不同呢?
李宏图先生认为,在美国看来,市场化可以更公平形成全球产业链,例如韩国技术来自美国,韩国制造销售,向美国支付专利费
而国有化,是一国内形成产业链,与它国全面竞争,国际贸易不平衡更大;
因此,让中国放弃既定的“国有化”,还是多大程度“市场化”,是解决中美贸易战的关键所在,而不是当前商品进出口的数据!
中美之间的分歧,仍然存在一个“认知上的鸿沟”,中方仍想坚持让给自己获益良多的“自由贸易”,强调“互惠”,而“自觉吃了大亏”的美方则转而追求“公平贸易”,强调“对等”!
而美方要求的“对等”,本质就是“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对等”。 美国认为,它的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竞争,在美方看来,中国的政府和国家强力介入市场,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WTO的原则,他们特别对“中国制造2025”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政府主导,不是市场主导。
“互惠”是讲的可以数量化的好处,“对等”是讲市场进入条件和竞争政策方面,你要和美国接近,这个是新的要求了。
此前特朗普来访时,中方表态“要开放金融保险”,希望和美方一起搞一个新闻发布会,但美方回答很明确,新闻发布会我们不用参加了,我们要求的不是单个领域的突进,我们要求基本市场竞争机制的对等。
众所周知,美方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我们是国家资本主义或者行政管制干预比较厉害的、对企业和行业提供比较强的政策支持的经济,在目前自由贸易体制下,中方绝对是赢家——如果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我们应该对有些国家逆差,有些国家顺差,这和贸易本身经济结构有关系,但我们现在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全都贸易顺差,而且额度还不小,所以这套体制有点一边倒。
而美方现在要求的“对等”,在中国国内比较难,毕竟我们有对企业的管理(宏观调控),有国企问题,有党建问题,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虽然不像过去那样分三六九等,但还是有行政操作空间,类似这些问题的改革比较难,也比较伤筋动骨。
此前,有每年中美都有双贸联委会、经济联委会,而且开会不过瘾,上两届政府开始搞战略经济对话(S&ED),把部一级的扯皮机制提到副总理牵头了。总之,各个方面,既有现实的,也有未来的,但都谈了半天,什么东西谈不出来。所以特朗普上台之后,把这些没有发挥作用的东西全部停了,只要在制度建设方面没有任何改进,美方是不满意的。
美国也在关注中国年中这场重要的会议!
研究员要强调的是,这种“贸易分歧”的背后,也反映出美国对华态度的“重大转变”:美国认为中国故意拖延不解决美国的有关关切,口惠而实不至,所以华盛顿现在弥漫着对华失望情绪,逐渐失去了耐心的态度。
其实,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美关系很难再沿着过去40年所走过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目前美国国内无论什么党派,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无论什么阶层,是白领还是蓝领,他们都主张对华采取强硬的态度,尽管他们的目的并不相同;而绝大多数专家现在已经不愿意站出来为中美关系说话了;
美国认为中国的发展方向与美国的期望不符,认为我国是有意用军事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认为我们所确定的建立世界一流的军队的目标与中国的防务需求不符,指责我们试图建立与美国同样的全球军事存在;
而在意识形态上,美国过去主流观点认为,中国不会挑战美国的意识形态,但是现在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意识形态回到过去的模式上去了;
如今,美国虽然没有说要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但是如何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创建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体制,这是个难题。
这是一个长期搏弈的过程,我相信,美国也在关注中国年中这场重要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