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外部不确定性增加 内需大梁由谁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部不确定性增加 内需大梁由谁挑?

【博览财经特稿】“非必要,很少消费。”刘飞是成都一家传媒公司的工作人员,平日热衷骑行和旅游。2025年上半年,除了宠物花销,他最大一笔开支是一辆1万多元的公路自行车。经济下行期,吃穿用度可以降低标准,出国游也可以转为国内游,兴趣消费是刘飞最不能割舍的部分。

中国消费景气吗?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似乎不缺亮点,一只LABUBU玩偶拍出108万元高价,电影《哪吒2》最终取得了154亿元国内票房。然而,一位影视行业从业者表示,“今年好像只有《哪吒》还有两三部电影赚钱了,剩下都是亏的,看电影的人也越来越少。”

由于“618”电商促销活动提前开启,5月消费同比增长6.4%,为2024年以来月度最快增速。6月,消费增速放缓、同比增长4.8%。今年以来,国补消费火热,以旧换新支持资金从去年的150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家电补贴从“8+N”类增加到“12+N”类,并扩展至消费电子、家居家装。截至5月31日,消费品以旧换新五大品类合计带动销售额1.1万亿元,发放直达消费者的补贴约1.75亿份。

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投资贡献率16.8%,出口贡献率31.2%。其中,二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3%,较一季度略有提升;内需,尤其是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5月底,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提出,中国居民更倾向于购买实物消费品,如汽车、电视等,美国居民则更倾向于服务消费,消费品支出比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中国明显超过美国。鉴于2025年中国面对的严峻外部挑战,在“十五五”规划中,他建议政府可以安排一些同当年“四万亿”刺激计划类似的大项目。

这不只是关乎经济运行规律的交锋,更直指“中国刺激政策倾向何处”的核心命题。存钱意愿高涨,性价比消费崛起中美新一轮贸易战加剧出口的不确定性,一些外贸企业正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唐山精恒骨质瓷工厂主要生产餐具等产品,原以外销为主,今年开始转向内销。6月底在北京举行的美好生活博览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尽量减少库存,“能卖多少就卖多少”。公司对电商了解甚少,计划先慢慢打开线下的销售路子。

在6月底的好博会上,某大连海参品牌的工作人员表示,从去年初就感觉到消费者购买需求逐渐减弱,今年更明显了。海参是一种补品,有特定消费需求的人群,“该买的还是在继续买”,但其他类型受众的消费意愿能明显感觉到下降。“只要能卖出去,没有最低价、只有更低价。”就连海参市场也出现了价格战。

性价比正成为消费者抉择的关键。一家国产面膜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当下经济出现暂时的低迷,消费者收入和支出受到一定影响,购买力和消费水平明显在下滑。他们公司也在做相应改变,打算研发一些“价格负担相对少”的新品来满足年轻消费群体需求。

收入及预期仍是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关键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指出,近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为5.3%,比2019年下降3.5个百分点。低收入组家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慢且下降最为明显,2024年增速为3.6%,比2019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年轻人很明显更注重体验。不过,眼下,高收入人群的享受型消费也在发生变化。要客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境内奢侈品市场销售额下降了17%。咨询公司贝恩发布的《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消费者在全球的奢侈品消费总额下降7%左右。

1753607713902035.jpg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越是宽裕的家庭,这一数值越低,越能满足非必要消费。国家统计局将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统计为恩格尔系数,2025年上半年为30.4%,而2024年这一数值为29.8%,显示略有上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近日指出,中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2010年以后大体在35%-40%的区间波动,2023年居民消费率为39.6%,大幅低于美国68%和欧盟52%的水平,也显著低于日本(55%)和韩国(48%)。

余永定认为,在美国,服务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通常在60%-70%之间。而中国的消费结构则完全不同。2022年,中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0590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的比重为43.2%。中国居民更倾向于购买实物消费品,如汽车、电视等;而美国居民则更倾向于服务消费,而美国和西方国家服务(如房屋维修、快递等等)的价格明显高于中国。

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赶超优势所在。财政面临平衡与抉择。一些经济学家担心消费补贴政策只有短期效应,认为经济的起点是投资刺激,投资带来了生产力提升,进而增加家庭收入和增加消费,建议先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创造工作岗位。这对改善民生环境、促进科技发展亦大有裨益。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团队测算,未来五年中国至少有约31万亿元的增量公共投资空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是可能滋生腐败,但这类问题可以通过法律和政治手段加以解决,不能因噎废食。

不过,目前看来,上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带动家电、家具、通讯器材等销售快速增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今年补贴增至3000亿元,可带动超过1万亿元消费增量。建议将补贴规模由3000亿元扩大至5000亿元以上,更充分地弥补潜在消费增长率的缺口。

而据最新消息,全国两会安排的3000亿元“以旧换新”资金中,后续还将有1380亿元中央资金在三、四季度分批有序下达。不过,大宗商品换新频次有限,耐用品的刺激亦可能透支部分需求,最终可能是消费节奏的前移而非消费总量的扩大。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秦聪看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中国早晚要退出,现在必须找准政策发力点。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的重点就是会从投资向消费进行转移,现在中国政策的关键是要判断这个阶段交替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关税战反映出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内需大梁由谁挑,是投资还是消费?当前我们面临财政收入能力下滑的局面,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得好、花得准还是比较重要的。”秦聪说。(文中刘飞、侯小青为化名)(来源:财经 作者:邹碧颖、罗梦芳)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全球贸易新格局 美越贸易协定颇具典型意义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与越南达成贸易协定。在中美双边协商达成原则性共识之后,目前看来虽然还有少数僵局,大体而言美国有望与其它贸易伙伴通过双边贸易协定重塑自身的贸易环境,而美越贸易协定颇具标杆意义。

对中国而言,虽然实现第一种场景的可能性有限,但是要求他国履行最惠国待遇可以作为中国的谈判筹码;中国也可以联合主要从自由贸易中获益的国家,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贸易协商,尽量避免第三种场景的出现,维护自身权益。

尽管在是否承认越南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能否取消对越南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等仍在谈判之中,然而综合多方面的报道和信息,美越双方在贸易谈判中可能已经就下述四点达成一致:1)美国对越南进口产品以分级关税的形式征收约20%的关税,纯粹本土生产的产品税率可能获得最低10%的税率,外国成分较高的产品税率则会上升,可能都会超出20%;2)来自第三国转运产品会面对40%的税率;3)越南对美国进口商品实施零关税,并取消主要非关税壁垒;4)协议强调加强原产地规则和供应链溯源,提升透明度。

特朗普率先披露美越的框架协定,一方面可以作为标杆为美国和其他经济体的贸易谈判提供指引,另一方面,美国也可以借助这一协定对其他谈判对手特别是亚洲国家施加压力。

实际上,在中美双边谈判基本达成一致之后,除了日本等少数经济体之外,美国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谈判也都取得了相当进展。在中美谈判结束增强美国底气的背景下,后续的谈判和潜在的协议很大程度围绕着美国的关切而展开。

虽然特朗普近日又提出可能提升基准关税税率,并威胁达不成协议到8月1日可能对欧盟产品加征30%的关税;然而,欧盟贸易专员7月16日已经启程前往华盛顿,继续此前的贸易谈判。

虽然美国和加拿大以及墨西哥仍在特定行业关税、芬太尼等问题上进行谈判,但若仅限于剩余产品关税,影响可能相对有限。此外,美国在和墨西哥的谈判中也要求“加强对钢铝等敏感品类的配额与原产地审查”,以堵住从中国经墨西哥转运的漏洞。

东南亚国家中,柬埔寨政府7月4日宣布已与美国在关税谈判中达成协议。而泰国财政部长7月6日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泰国已经提议向美国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开放更大市场准入,以争取最理想的10%关税率,并称即便是10%至20%的范围也可以接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方在与除中国以外的主要贸易伙伴协商中,有望按照自身的意愿重塑贸易规则。除了少数例外,贸易对象基本上接受了美国加征关税,己方进一步开放市场并不进行报复的安排;此外,许多贸易协定也可能增加避免第三国出口“转运”进入美国市场的条款,甚至可能对己方出口产品中第三国产品的增加值占比实施限制。

然而,国际贸易体系本身的演化可能仍然存在三条不同的途径:场景一是虽然美国的关税有了明显的上升,而且美国对不同国家实施不同税率的“歧视性”关税,但是美国让其他国家对美国产品开放市场,可能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推动自由贸易。

当然,在美国和其他经济体的双边谈判中,这些国家做出的让步可能并未考虑同等适用美国以外的国家;比如,越南对美国实施零关税的同时,如果同等对与自身激烈竞争的中国开放,可能对本土产业造成较大冲击。这条路径实现的难度很大。

在特朗普政府明显冲击国际贸易体系之后,这种安排避免了其他国家进一步进行贸易谈判的高昂成本,也是现有国际贸易秩序冲击较小的选择,大概率会实现。实际上,新加坡前总理、国务资政李显龙近期也提出“世界减一”国际贸易秩序——维持现有国际体系只是暂时少了美国——可能是当下国际社会的最优选择。

场景三则是其他经济体也纷纷效仿美国,特别是那些有较明显贸易逆差或因为其他原因在贸易中具备优势的国家,也试图通过双边关税谈判形成对自身更有利的贸易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基于最惠国待遇的多边贸易体系可能全面解体;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税以及其他贸易安排可能退回到1947年关贸总协定生效前的状况——由双面贸易协定、以及区域性的关税同盟主导。

若这一场景变成现实,越是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国家越可能明显受损。面对三种可能的路径,中国可以联合从自由贸易中获益较大的经济体,高举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旗帜,以追求第一种场景作为谈判筹码,积极参与未来国际贸易体系的协商,尽量避免第三种场景的出现。(来源:FT中文网 作者:沈建光)




社会热点




免费学前教育推行 提高生育率具直接且可量化促进作用

【博览财经特稿】7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部署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明确将其作为重要惠民政策推进。

教育部此前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33万所,比2023年27.44万所减少2.11万所,这是全国幼儿园数从2022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以来,连续三年下降。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学前教育法》,并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2025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亦首次明确“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并将其纳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学前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前述教育部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达22.10万所,占全国幼儿园的87.26%。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583.99万人。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3283.19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的91.61%。因经营与收费方式不同,中国的学前教育大致可分为公办园、普惠园与营利性民办园三类,其中普惠园既有公办也有民办。

能否提高生育意愿?

中国在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迎来1786万新生儿,也带来一个生育小高峰。但2018年之后,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滑,2023年、2024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分别为902万、954万。生育意愿与出生率持续低迷,给学前教育行业带来极大冲击。

多份研究显示,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对提高生育率具有直接且可量化的促进作用。湖北经济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德国儿童保育覆盖率每提高10%,生育率上升3.2‰;挪威的儿童保育覆盖率从0升至60%,女性平均多生育0.5个-0.7个孩子。针对中国的研究也表明,幼儿园供给扩张政策使家庭平均子女数增加0.012个/户,若每年覆盖2000万家庭,5年内可额外增加120万新生儿。

上述文章称:“有研究发现,早期教育阶段财政投入越大,越会显著促进社会生育,尤其在幼儿阶段,财政性教育支出每增加1%,出生率上升0.495‰。”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报告,在有据可查的近200个国家中,有90多个国家实施了学前教育免费政策。从国际社会看,实施兼顾公平与优质的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在7月25日举行的财政部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财政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在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完善“一老一小”服务等方面发力,其中涉及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等内容。有专家表示,生育、养育、教育往往“一体联动”,学前教育免费、育儿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将有望破解“不想生、不敢生”的难题,增强更多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来源:财经 作者:鲁伟 编辑:朱弢)





1753607946555804.jpg
1753607826491110.jpg
175360763283470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9002725号 )     

GMT+8, 2025-8-25 20:02 , Processed in 0.15142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