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不确定性增加 内需大梁由谁挑?
【博览财经特稿】“非必要,很少消费。”刘飞是成都一家传媒公司的工作人员,平日热衷骑行和旅游。2025年上半年,除了宠物花销,他最大一笔开支是一辆1万多元的公路自行车。经济下行期,吃穿用度可以降低标准,出国游也可以转为国内游,兴趣消费是刘飞最不能割舍的部分。
中国消费景气吗?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似乎不缺亮点,一只LABUBU玩偶拍出108万元高价,电影《哪吒2》最终取得了154亿元国内票房。然而,一位影视行业从业者表示,“今年好像只有《哪吒》还有两三部电影赚钱了,剩下都是亏的,看电影的人也越来越少。”
由于“618”电商促销活动提前开启,5月消费同比增长6.4%,为2024年以来月度最快增速。6月,消费增速放缓、同比增长4.8%。今年以来,国补消费火热,以旧换新支持资金从去年的150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家电补贴从“8+N”类增加到“12+N”类,并扩展至消费电子、家居家装。截至5月31日,消费品以旧换新五大品类合计带动销售额1.1万亿元,发放直达消费者的补贴约1.75亿份。
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投资贡献率16.8%,出口贡献率31.2%。其中,二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3%,较一季度略有提升;内需,尤其是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5月底,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提出,中国居民更倾向于购买实物消费品,如汽车、电视等,美国居民则更倾向于服务消费,消费品支出比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中国明显超过美国。鉴于2025年中国面对的严峻外部挑战,在“十五五”规划中,他建议政府可以安排一些同当年“四万亿”刺激计划类似的大项目。
这不只是关乎经济运行规律的交锋,更直指“中国刺激政策倾向何处”的核心命题。存钱意愿高涨,性价比消费崛起中美新一轮贸易战加剧出口的不确定性,一些外贸企业正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唐山精恒骨质瓷工厂主要生产餐具等产品,原以外销为主,今年开始转向内销。6月底在北京举行的美好生活博览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尽量减少库存,“能卖多少就卖多少”。公司对电商了解甚少,计划先慢慢打开线下的销售路子。
在6月底的好博会上,某大连海参品牌的工作人员表示,从去年初就感觉到消费者购买需求逐渐减弱,今年更明显了。海参是一种补品,有特定消费需求的人群,“该买的还是在继续买”,但其他类型受众的消费意愿能明显感觉到下降。“只要能卖出去,没有最低价、只有更低价。”就连海参市场也出现了价格战。
性价比正成为消费者抉择的关键。一家国产面膜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当下经济出现暂时的低迷,消费者收入和支出受到一定影响,购买力和消费水平明显在下滑。他们公司也在做相应改变,打算研发一些“价格负担相对少”的新品来满足年轻消费群体需求。
收入及预期仍是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关键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指出,近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为5.3%,比2019年下降3.5个百分点。低收入组家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慢且下降最为明显,2024年增速为3.6%,比2019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年轻人很明显更注重体验。不过,眼下,高收入人群的享受型消费也在发生变化。要客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境内奢侈品市场销售额下降了17%。咨询公司贝恩发布的《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消费者在全球的奢侈品消费总额下降7%左右。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越是宽裕的家庭,这一数值越低,越能满足非必要消费。国家统计局将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统计为恩格尔系数,2025年上半年为30.4%,而2024年这一数值为29.8%,显示略有上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近日指出,中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2010年以后大体在35%-40%的区间波动,2023年居民消费率为39.6%,大幅低于美国68%和欧盟52%的水平,也显著低于日本(55%)和韩国(48%)。
余永定认为,在美国,服务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通常在60%-70%之间。而中国的消费结构则完全不同。2022年,中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0590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的比重为43.2%。中国居民更倾向于购买实物消费品,如汽车、电视等;而美国居民则更倾向于服务消费,而美国和西方国家服务(如房屋维修、快递等等)的价格明显高于中国。
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赶超优势所在。财政面临平衡与抉择。一些经济学家担心消费补贴政策只有短期效应,认为经济的起点是投资刺激,投资带来了生产力提升,进而增加家庭收入和增加消费,建议先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创造工作岗位。这对改善民生环境、促进科技发展亦大有裨益。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团队测算,未来五年中国至少有约31万亿元的增量公共投资空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是可能滋生腐败,但这类问题可以通过法律和政治手段加以解决,不能因噎废食。
不过,目前看来,上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带动家电、家具、通讯器材等销售快速增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今年补贴增至3000亿元,可带动超过1万亿元消费增量。建议将补贴规模由3000亿元扩大至5000亿元以上,更充分地弥补潜在消费增长率的缺口。
而据最新消息,全国两会安排的3000亿元“以旧换新”资金中,后续还将有1380亿元中央资金在三、四季度分批有序下达。不过,大宗商品换新频次有限,耐用品的刺激亦可能透支部分需求,最终可能是消费节奏的前移而非消费总量的扩大。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秦聪看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中国早晚要退出,现在必须找准政策发力点。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的重点就是会从投资向消费进行转移,现在中国政策的关键是要判断这个阶段交替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关税战反映出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内需大梁由谁挑,是投资还是消费?当前我们面临财政收入能力下滑的局面,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得好、花得准还是比较重要的。”秦聪说。(文中刘飞、侯小青为化名)(来源:财经 作者:邹碧颖、罗梦芳)